广州地方行政机构和城市管理部门演变史研究

来源 :南方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完善广州城市管理机构演变历史,探讨城市的特质及城市治理的内涵;通过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广州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职能的转变,分析地方行政机构与城市管理机构的关系,梳理广州城市管理机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广州城市管理机构具有两个源头,其一是在地方行政机构中随着城市管理的需求而在部门职能基础上的拓展而演化;其二是受西方市政制度的影响组建的广州市政厅,先进城市化国家是城市发展带动城市管理机构的变化,后发国家则是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机构而促进城市发展,广州的市政机构发展提供了这一例证,广州的主要职能从统治区域的城堡转型为商贸服务中心的城市,从古代城堡向近代城市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组建了市政厅;近代广州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政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的发展,城市管理机构的职能与角色是决定城市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不断的增加,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和生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解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评价的全球研究动态和热点,笔者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利用Hiscite和Citespace软件分析了1999—2020年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文献.结果表明:(1)WOS发文量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其中2018年发文量最高,为237篇;CNKI发文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14年发文量最高,为68篇;(2)WOS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为研究区,利用趋势分析法对2000—2019年锡林郭勒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基于10 km×10 km的格网,分别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对其主导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锡林郭勒年均植被覆盖度(FVC)增长0.007,呈整体提高局部减少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锡林郭勒FV
近年来,城市环境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林木具有滞尘、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潜力,尤其在发挥滞尘能力作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测定城市林木滞尘量,并筛选、排序、分级,优化配置结构,进而探究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机制及机理,但缺乏城市林木滞尘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导致滞尘能力评价结果缺乏参考性.如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城市林木滞尘效应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结合、延伸,并使其滞尘效应评价结果更全面可靠、更具有实际意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前期研究,笔者对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
氮素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消费等过程中存在氮素利用率低、损失率高的现象,由此引发一系列氮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全面认识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及其环境负荷特征,有助于寻找削减氮排放的途径.采用物质流分析法构建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分析了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山地区赤水镇、南埕镇和上涌镇农业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6年,3个镇农田生产氮素流动通量呈下降趋势,其中赤水镇氮素输入量由2002年的86.40 kg·hm-2下降至2016年的37.19 kg·hm-2.农田生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究“三生”空间功能转型及地形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研究期内,生活空间扩大9134.97 hm2,而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分别缩减3899.60和5235.40 hm2,生态和生产空间被生活空间挤压.(2)景观生态风险表现为整体风险程度较低,而部
该研究检测了某大型焦化厂地块土壤中被列入美国环保局优控名录中的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分析了16种PAHs在该厂不同功能区的垂直和水平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厂区16种PAHs总量最大值位于土法炼焦区,为47912.23 mg·kg-1,;土法炼焦区、化产区土壤中PAHs含量较高,以萘为主,且总体来看化产区>焦炉区>煤场>办公区.(3)通过低环(2~3环)和中高环(4~6环)PAHs含量比值分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布方法,测算2002、2007、2012和2017年江苏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三生”功能综合评价值,揭示“三生”功能多维尺度的时空演变和耦合协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高值集聚特征凸显,生产功能时空异质性明显,苏北地区及其与苏中地区交界
研究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生境需求有重要意义.开展珍稀物种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原麝潜在生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原麝在该区域的潜在分布范围和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原麝潜在分布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阈值为最干季平均温度4100 m,坡度>71.5°,降水量变化方差为81.5~85.0,最适为8
占域模型可用于大中型兽类的红外相机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某个物种占据研究区域或适宜栖息地的比例、空间分布,同时可以评估环境因素对物种占域状态的影响.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红外相机40台,其中梵净山拍摄到4目12科22种兽类,赤水拍摄到4目10科19种兽类.2个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物种均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
为解决公共建筑中个体行人交通行为的模拟,行为数据采集等相关问题,在已有行人交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及人机交互技术,建立行人交通行为模拟、行为数据采集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了初步的行人交通数据采集实验.首先采用Unreal虚拟引擎,HTC Vive头盔、Omni万向跑步机等设备搭建了虚拟行人模拟与数据采集实验平台;然后以广州地铁燕塘站为例,进行了23组虚拟环境寻路实验,记录了测试者在不同时刻位置,视角变化等信息;最后利用采集数据对行人交通行为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VR系统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