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朋友家闲谈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小事,她5岁的女儿跑到妈妈身边,大声喊着:“我要买东西吃!”她的妈妈不好意思地看看我,批评起女儿:“就晓得吃!”妈妈随手拿出些零钱,我问她:“这里有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你让妈妈给你哪一张呢?”“我只要五角钱,买一根冰棒!”可没有五角的。“那,妈妈给我一块。”可见这个孩子在实际的用钱上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的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呢?
一 、學生进行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 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重要的是上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有关的情景和实例。
如,去超市看看,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观察糖精、奶粉、洗衣粉、方便面等物品的标注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5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可通过拍照、收集包装或收集图片等进行信息收集。让学生互量身高、测量黑板、门、教室的长、宽各有多长?1米有多长?一步大约多少米?教学《位置与顺序》时,我设计了些游戏活动:“贴鼻子”——同桌两人一起玩,一人蒙眼睛,另一人用上下左右前后的口令告诉同伴,贴鼻子的正确位置。“送信”把算式写好后发给同学,按得数找到信封,然后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近数学”行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根小棒、1本书、1串糖葫芦、1个国家……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个糖葫芦是一串?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我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说一句有关数学的话,如:我们家有三口人,我买了一支铅笔,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车牌上、日历上、电话上有数字,我家住在一单元201,买了5本书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开始自己放眼观察门外面的世界。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使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例如:教学“8+()=12”时。为了鼓励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我问道:“你认为这道题该填几,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各抒己见,出现了以下情景。老师,我先画了8个小圆圈,接着又画了4个小圆圈,这样加起来就是12个小圆圈了,所以该填4.。另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先画了12个小圆圈,接着去掉8个还剩4个,所以该填4.”老师,我是一个一个地数,8+1+1+1+1=12。.老师,也可以倒着数12—1—1—1—1=8。老师,我看到8想到2,2再加上2等于4,老师我用小棒摆的,应该填4.。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让学生大胆猜想,发展数感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教师应该顺应他们的年龄特点,有意识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感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数感。在认识“20以内的,数”后,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采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呢?
一 、學生进行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 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重要的是上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有关的情景和实例。
如,去超市看看,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观察糖精、奶粉、洗衣粉、方便面等物品的标注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5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可通过拍照、收集包装或收集图片等进行信息收集。让学生互量身高、测量黑板、门、教室的长、宽各有多长?1米有多长?一步大约多少米?教学《位置与顺序》时,我设计了些游戏活动:“贴鼻子”——同桌两人一起玩,一人蒙眼睛,另一人用上下左右前后的口令告诉同伴,贴鼻子的正确位置。“送信”把算式写好后发给同学,按得数找到信封,然后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近数学”行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根小棒、1本书、1串糖葫芦、1个国家……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个糖葫芦是一串?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我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说一句有关数学的话,如:我们家有三口人,我买了一支铅笔,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车牌上、日历上、电话上有数字,我家住在一单元201,买了5本书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开始自己放眼观察门外面的世界。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皮亚杰语)。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使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例如:教学“8+()=12”时。为了鼓励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我问道:“你认为这道题该填几,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各抒己见,出现了以下情景。老师,我先画了8个小圆圈,接着又画了4个小圆圈,这样加起来就是12个小圆圈了,所以该填4.。另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先画了12个小圆圈,接着去掉8个还剩4个,所以该填4.”老师,我是一个一个地数,8+1+1+1+1=12。.老师,也可以倒着数12—1—1—1—1=8。老师,我看到8想到2,2再加上2等于4,老师我用小棒摆的,应该填4.。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让学生大胆猜想,发展数感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教师应该顺应他们的年龄特点,有意识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感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数感。在认识“20以内的,数”后,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采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