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电干扰信号识别研究

来源 :中国无线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weaw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无线电信号自动化监测能力,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一种通过无线电频谱图像识别干扰信号的方法,并设计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
其他文献
<正>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CH)是一种原发性三叉神经自主性头痛,为严格的、短时间的单侧头、面部疼痛,并伴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或(和)易激惹和躁动不安[1]。当至少有两次丛集期,每期持续7 d~1 y, 且两次丛集期之间至少有3个月的缓解期,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若丛集期至少持续1 y, 且没有缓解期或缓解期少于3 m, 则为慢性丛集性头痛[2]。头痛发作主要集中在一侧眶周、
期刊
聚羧酸减水剂(PCE)为改善碱激发矿渣(AAS)胶凝材料的分散性能和工作性能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综述了PCE的分子结构和溶解度对AAS浆体分散性能和工作性能的影响,以及PCE对AAS的作用机制。马来酸酐合成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聚羧酸减水剂(APEG PCE)结合钙离子能力比丙烯酸合成的APEG PCE强,分散性能更具有优势;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聚羧酸减水剂(HPEG PCE)酸醚比7,侧链长度7个环氧
期刊
以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EPEG)为大单体,调节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羟丙酯与大单体的摩尔质量比,以巯基丙酸为链转移剂,双氧水与次磷酸钠为氧化还原体系,并用中和溶剂调节减水剂母液pH值,制备了一种适用于离心喷雾干燥技术的粉末状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PC-100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合成PC-1000粉末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酸醚比3.0,酯醚比4.5,链转移剂用量0.36%(占大单体的质量比),母液pH值为
期刊
以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为单体,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一种性能优良的高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研究了酸醚比、酯醚比、合成温度和加料方式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灰比为0.29,折固掺量为0.2%时,3h内合成的减水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能保持稳定不变。混凝土实验结果表明,掺入减水剂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优良,在3h内具有良好的保坍效果
期刊
基于浆体动态屈服应力、静态屈服应力以及小振幅振荡模式下储能模量,研究了两类减水剂对低水胶比水泥浆体静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流动度相近的低水胶比水泥浆体,羧酸基减水剂掺量远低于膦酸基减水剂;掺膦酸基减水剂浆体的动态流动性损失较小,且静态屈服应力和储能模量增幅均低于掺羧酸基减水剂浆体。此外,低水胶比水泥浆体的静动态流变性能并非同步发展,这主要由于其内在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针对传统混凝土用聚羧酸减水剂对砂石集料要求较高、无法在一些特殊混凝土中发挥作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混凝土用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实验首先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工艺和配比进行优化,并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性能进行研究。减水剂最佳配比:引发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65℃,链转移剂的用量为0.4%,酸醚比为4∶1,减水剂pH值为6~7,功能单体为小于8%的苯乙烯和10%的甲基丙烯酸。当减水剂掺量为15
期刊
为了满足东北严寒区域混凝土结构物对耐久性的特殊要求,本文通过了解高性能减水剂的作用原理和特点,分析了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提出在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上掺入高性能减水剂与引气剂,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性能减水剂与引气剂的复合使用,能够使混凝土中产生大量的互不连通的独立小气泡,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
期刊
自主研发合成了一种减缩型聚羧酸减水剂(SRPCE),研究了掺SRPCE的胶砂和混凝土的性能,并通过表面张力分析,阐述了SRPCE影响混凝土收缩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RPCE可以有效地降低胶砂和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减水率和强度。
期刊
以高活性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EPEG)和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n=400)-MAA)为共聚单体,丙烯酸羟丙酯(HA)和丙烯酸(AA)为辅助功能单体,采用自由基共聚法合成了新型酯醚共聚减水剂(PCE-1)。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CE-1分子中同时含有酯型与醚型支链,GPC测试表明,聚醚减水剂(PCE-3)分子量最大,酯型减水剂(PCE-2)分子量最小,而PCE-1分子量介于PCE
期刊
基于京津冀地区174个气象台站1981—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资料,统计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相关指标(极端最高温TXx、高温日数Htd和闷热日数Swd),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近40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两个典型年代Htd和Swd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近40年年极端最高温(TXx)、高温日数(Htd)和闷热日数(Swd)均呈上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