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名人这样说:“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孩子。”
在中国,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许多家长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然而,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使孩子成为灵魂、品格和能力都健康发展的人,仍然是令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的难题。本文作者以他在美国读书、生活十几年的观察,以及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体验所谈的教育理念,或许能为我们家长和老师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编 者)
教育的目标包括三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
在中国,许多家长,特别是拥有独生子女的新兴中产阶级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梦想,梦想着下一代能拥有一个自己不可企及的美好人生。但是,这种梦想如果不以一个崭新的教育为起点,就可能永远仅仅是个梦想。
事实上,从十二三岁到二十岁出头,是一个人储存的“精神账户”,一辈子都要回来“提款”。这一时期的心灵积累,关系到一生的成败。国外的各种研究指出:人到17岁时个人素质的发展基本定型,再进行教育效果就不大了。而17岁以前,特别是14岁以前,可塑性则非常强。这时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把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所谓灵魂,就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惜,对许多家长而言,也许觉得这是无足轻重的部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人,很可能会在为既得利益的忧虑中消磨掉平平的一生。而一个关心别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则更容易理解别人、更有兴趣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因而也更可能成为社会的领袖,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报偿,享受幸福的人生。
在灵魂之下的另一个教育目标是品格。灵魂是内在精神,品格则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这包括诚信无欺、勤俭、负责、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地计划未来、审慎地冒险等等。这些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往往比考试成绩要重要得多。许多聪明人一生的成就比不上似乎比他们笨的人,除了运气之外,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有智商而无品格。
最后一项教育目标就是能力,能力和智商的关系最密切,也最难培养。智商基本是先天的,后天干预很难改变,至少目前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高智商。但是,即使一个人的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依然将使这个人的能力有巨大的差异。
在上述三项中,灵魂和品格绝对需要后天的培养,特别是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用“常青藤原则”来解释为什么家教比学校教育更关键,那就是常青藤是注重以规模很小、师生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而如今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大多是满堂灌的大课。家长独自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好比讨论班,但中国的家长,包括许多非常重视教育的家长,却盲目迷信补习班,宁愿花钱把孩子交给别人。而美国的妈妈们则不惜辞职在家里给孩子上“讨论班”。在这方面,如果家长的行为不改变,就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
我们按照“常青藤原则”教育女儿,虽然她长大是什么样现在还很难判断,但至少到她8岁为止,我们在她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有个好的灵魂。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头5年,家里非常贫困。我们住的纽黑文是美国最贫困的城市之一,因为买不起车,我们常常把她放在一个运动婴儿车上,来回走一个小时到超市购物,酷暑严冬都不例外,以至许多当地居民后来都认识我们了。女儿幼儿园中的小朋友也不时地问她:“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呀?”女儿对家庭贫困的感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一丝的自卑、埋怨和抑郁,而是一个极其幸福、自信、负责的孩子。坐在婴儿车上步行与坐在汽车里对世界的感受肯定不同。比如,她和街上无家可归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就特别接近,她3岁时就立志开一个“饭馆”,让无家可归者免费吃饭。也就是说,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经常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别人,而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帮助。
她被班上的同学评为“最忙的孩子”,因为她勤奋用功,课外参加的活动、选修的课是班上最多的。同时,她又被周围许多大人称为是“最幸福的孩子”,因为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够从容地对付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她一个月有一块零花钱,全存了起来,说要为以后上大学用,但在家里发生经济困难时,她愿意把钱贡献出来。小小年纪,她就能够推迟眼前的欲望满足,为长远的未来进行规划,并为父母分担忧虑。另外,她对人谦和友善,注意尊重别人的感情,很合群也很有人气,老师评价她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她喜欢学校,上学如同过年一样高兴,且学业领先。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她的智商有多高,也无法判断她长大成人后的前途,但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常青藤原则,强调面对面、对话式、互动式的讨论,注重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满堂灌的大课和对话式的讨论班的不同原则:满堂灌需要的仅仅是听、是记笔记、是吸收;讨论班则是要听的人也发言,特别是作为学生,要尽可能地和教授平等地对话。这样,学生在表达思想上所面临的挑战,自然比接受知识的挑战还要大。
我在对女儿的家教中,一直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主张。我们小时候上学,首先学的是手背后坐好。然后跟着老师写一横、一竖,没有多久,就开始背乘法口诀。小女上学,则是大家围坐在小圆桌周围,在学写字的同时,每个孩子都开始生产自己的“著作”。
女儿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年级时完成。当时她才6岁,已经认识一些字,但是还基本无法写出完整的、拼写正确的句子。但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多少掌握着一定的用图像表达自己意念的能力。她的第一本书,就是用三张图像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接着,女儿就被要求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她的一个课堂练习,是学习简单机械原理。问题是:如果一个上坡的斜度加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力气推动一个物体?女儿的回答很正确:当上坡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但她写的英文却充满了拼写错误,这个简单的句子共有8个单词,女儿写错了6个,而她其他的写作也大同小异,但老师从不纠正。
我最初一看,吃惊不小。我们小时候写错一个字,老师常常要罚我们重写10遍。怎么这里老师改也不改?后来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一交流,才明白这背后的道理: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顾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而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拼写错误,如同孩子咿呀学语,说出来的话含糊不清,但慢慢说多了她自己也就学会了。文字学习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最关键还是要鼓励她表达。果然,到二年级,她的拼写和标点都慢慢开始准确了,孩子没有感到任何压力。
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自己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即使这些很幼稚,甚至有不少错误。如今女儿已经上到了三年级,还没有被要求背过任何东西,倒是不停地在那里创作。而我给国内的亲友打电话,这个说他的儿子已经背了多少首唐诗,那个说他的女儿背了多少首,听得我目瞪口呆。
一个孩子的降生,是对这个世界的新贡献。因此,对孩子不仅要爱,也要敬畏,要珍惜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原创,帮助他们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贡献于世界。我们永远要记住:孩子未来是否成功,取决于她或他给予了世界什么,而不是她或他记住了什么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
许多家长相信早期的阅读训练,急不可待地让孩子早认字读书,这难免就要死记硬背。但是,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我在大学教书,也有类似的体会。上大课虽然语言密集,但学生是否听、听懂多少,你很难保证。只有在讨论班上,你讲完一个要点后马上问学生的见解,他们必须要集中注意地听才能有反应,听不明白的,经过讨论后才能充分理解。我一直对学生说:你是否学到了知识,要看你能否把自以为有的知识表达出来。如果表达不出来,就说明你没有意识到你不懂的东西。
在大学是如此,在早期教育中当然也不例外。家长、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应该忘记:最小的班,其实是在家庭,是家长和孩子的一对一甚至二对一,家教重于学校。那些放弃自己责任的家长,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失败。
细节链接
什么是“常青藤”?
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是指美国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康奈尔建于1865年外,全都创建于十七八世纪,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常青藤”的教育目标,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学校教育本身,而是一种成功导向,注重对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常青藤”的原则和方法,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关于作者
薛涌,1961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起在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任教。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中国文化的边界》等书。
在中国,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许多家长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然而,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使孩子成为灵魂、品格和能力都健康发展的人,仍然是令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的难题。本文作者以他在美国读书、生活十几年的观察,以及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体验所谈的教育理念,或许能为我们家长和老师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编 者)
教育的目标包括三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
在中国,许多家长,特别是拥有独生子女的新兴中产阶级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梦想,梦想着下一代能拥有一个自己不可企及的美好人生。但是,这种梦想如果不以一个崭新的教育为起点,就可能永远仅仅是个梦想。
事实上,从十二三岁到二十岁出头,是一个人储存的“精神账户”,一辈子都要回来“提款”。这一时期的心灵积累,关系到一生的成败。国外的各种研究指出:人到17岁时个人素质的发展基本定型,再进行教育效果就不大了。而17岁以前,特别是14岁以前,可塑性则非常强。这时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把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所谓灵魂,就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惜,对许多家长而言,也许觉得这是无足轻重的部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人,很可能会在为既得利益的忧虑中消磨掉平平的一生。而一个关心别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则更容易理解别人、更有兴趣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因而也更可能成为社会的领袖,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报偿,享受幸福的人生。
在灵魂之下的另一个教育目标是品格。灵魂是内在精神,品格则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这包括诚信无欺、勤俭、负责、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地计划未来、审慎地冒险等等。这些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往往比考试成绩要重要得多。许多聪明人一生的成就比不上似乎比他们笨的人,除了运气之外,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有智商而无品格。
最后一项教育目标就是能力,能力和智商的关系最密切,也最难培养。智商基本是先天的,后天干预很难改变,至少目前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高智商。但是,即使一个人的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依然将使这个人的能力有巨大的差异。
在上述三项中,灵魂和品格绝对需要后天的培养,特别是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用“常青藤原则”来解释为什么家教比学校教育更关键,那就是常青藤是注重以规模很小、师生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而如今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大多是满堂灌的大课。家长独自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好比讨论班,但中国的家长,包括许多非常重视教育的家长,却盲目迷信补习班,宁愿花钱把孩子交给别人。而美国的妈妈们则不惜辞职在家里给孩子上“讨论班”。在这方面,如果家长的行为不改变,就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
我们按照“常青藤原则”教育女儿,虽然她长大是什么样现在还很难判断,但至少到她8岁为止,我们在她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有个好的灵魂。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头5年,家里非常贫困。我们住的纽黑文是美国最贫困的城市之一,因为买不起车,我们常常把她放在一个运动婴儿车上,来回走一个小时到超市购物,酷暑严冬都不例外,以至许多当地居民后来都认识我们了。女儿幼儿园中的小朋友也不时地问她:“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呀?”女儿对家庭贫困的感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一丝的自卑、埋怨和抑郁,而是一个极其幸福、自信、负责的孩子。坐在婴儿车上步行与坐在汽车里对世界的感受肯定不同。比如,她和街上无家可归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就特别接近,她3岁时就立志开一个“饭馆”,让无家可归者免费吃饭。也就是说,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经常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别人,而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帮助。
她被班上的同学评为“最忙的孩子”,因为她勤奋用功,课外参加的活动、选修的课是班上最多的。同时,她又被周围许多大人称为是“最幸福的孩子”,因为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够从容地对付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她一个月有一块零花钱,全存了起来,说要为以后上大学用,但在家里发生经济困难时,她愿意把钱贡献出来。小小年纪,她就能够推迟眼前的欲望满足,为长远的未来进行规划,并为父母分担忧虑。另外,她对人谦和友善,注意尊重别人的感情,很合群也很有人气,老师评价她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她喜欢学校,上学如同过年一样高兴,且学业领先。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她的智商有多高,也无法判断她长大成人后的前途,但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常青藤原则,强调面对面、对话式、互动式的讨论,注重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满堂灌的大课和对话式的讨论班的不同原则:满堂灌需要的仅仅是听、是记笔记、是吸收;讨论班则是要听的人也发言,特别是作为学生,要尽可能地和教授平等地对话。这样,学生在表达思想上所面临的挑战,自然比接受知识的挑战还要大。
我在对女儿的家教中,一直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主张。我们小时候上学,首先学的是手背后坐好。然后跟着老师写一横、一竖,没有多久,就开始背乘法口诀。小女上学,则是大家围坐在小圆桌周围,在学写字的同时,每个孩子都开始生产自己的“著作”。
女儿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年级时完成。当时她才6岁,已经认识一些字,但是还基本无法写出完整的、拼写正确的句子。但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多少掌握着一定的用图像表达自己意念的能力。她的第一本书,就是用三张图像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接着,女儿就被要求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她的一个课堂练习,是学习简单机械原理。问题是:如果一个上坡的斜度加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力气推动一个物体?女儿的回答很正确:当上坡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但她写的英文却充满了拼写错误,这个简单的句子共有8个单词,女儿写错了6个,而她其他的写作也大同小异,但老师从不纠正。
我最初一看,吃惊不小。我们小时候写错一个字,老师常常要罚我们重写10遍。怎么这里老师改也不改?后来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一交流,才明白这背后的道理: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顾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而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拼写错误,如同孩子咿呀学语,说出来的话含糊不清,但慢慢说多了她自己也就学会了。文字学习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最关键还是要鼓励她表达。果然,到二年级,她的拼写和标点都慢慢开始准确了,孩子没有感到任何压力。
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自己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即使这些很幼稚,甚至有不少错误。如今女儿已经上到了三年级,还没有被要求背过任何东西,倒是不停地在那里创作。而我给国内的亲友打电话,这个说他的儿子已经背了多少首唐诗,那个说他的女儿背了多少首,听得我目瞪口呆。
一个孩子的降生,是对这个世界的新贡献。因此,对孩子不仅要爱,也要敬畏,要珍惜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原创,帮助他们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贡献于世界。我们永远要记住:孩子未来是否成功,取决于她或他给予了世界什么,而不是她或他记住了什么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
许多家长相信早期的阅读训练,急不可待地让孩子早认字读书,这难免就要死记硬背。但是,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我在大学教书,也有类似的体会。上大课虽然语言密集,但学生是否听、听懂多少,你很难保证。只有在讨论班上,你讲完一个要点后马上问学生的见解,他们必须要集中注意地听才能有反应,听不明白的,经过讨论后才能充分理解。我一直对学生说:你是否学到了知识,要看你能否把自以为有的知识表达出来。如果表达不出来,就说明你没有意识到你不懂的东西。
在大学是如此,在早期教育中当然也不例外。家长、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应该忘记:最小的班,其实是在家庭,是家长和孩子的一对一甚至二对一,家教重于学校。那些放弃自己责任的家长,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失败。
细节链接
什么是“常青藤”?
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是指美国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康奈尔建于1865年外,全都创建于十七八世纪,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常青藤”的教育目标,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学校教育本身,而是一种成功导向,注重对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常青藤”的原则和方法,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关于作者
薛涌,1961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起在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任教。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中国文化的边界》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