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半生缘》中爱情与人性的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半生缘》,作为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终于1968年定稿,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变事为大背景,以悲悯的情怀,柔软温婉的笔触,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中几对男女纠葛不休的爱情悲剧。本文将从小说中几对主要人物的感情线出发,浅析藏在爱情悲剧表象后的人性的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人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 0-01
  引言:
  这部原名为《十八春》的作品,原本具有积极向上政治面貌和政治理想,在作者的审视重读后,被拉回到专属“张爱玲风格”的轨道上来。小说以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发展为主线,贯穿全文,另几位男女的故事作为推动小说发展的前因后果被串联其中,错综复杂,编织出一场爱情的悲剧。
  一、《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一)沈世均和顾曼桢
  沈世均和顾曼桢的故事,是从小馆子黑漆漆油乎乎的朱漆长凳上和涮筷子的茶杯里开始的,带着世俗间的烟火味。顾曼桢是家中的妹妹,为挑起家庭的重担打了好几分工,她受教育有思想,不为金钱名利而轻易取悦他人。她和世钧的感情里没有“表面文章”,他为她特意带来家乡的点心,她为他定闹钟收拾行李,点点滴滴中蕴藏着浓情蜜意,然而这平凡踏实的生活却被残忍撕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姐姐曼璐借妹妹的肚子拴住丈夫,亲手毁掉曼璐的一生,而被蒙混的世钧也就此错过了挚爱。
  (二)顾曼璐和祝鸿才
  姐姐曼璐的一生也是一场悲剧,现实迫使她将原本美好的爱情和生活埋葬,成为众人唾弃的舞女,她小心翼翼盘算着每一步,化上妆作为厚厚的面具陪着笑脸违心的取悦他人,权衡利弊后嫁给了乡下有妻的浪子祝鸿才,但丈夫打心眼里是看不起并厌恶她的,物质生活虽富裕,但有名无实的婚姻使得曼璐将魔爪伸向了亲妹妹,伦理道德的精神折磨和残败的身体使她重病而亡。
  (三)叔惠、沈世均和石翠芝
  沈世均与翠芝的结合,是感情中落败者的结合,世钧从小便不喜欢翠芝娇纵任性的脾气,然而这金贵的大小姐偏偏在叔惠这里没了架子,她为他鼓起勇气退掉婚约打破成规,变成纯纯粹粹为爱情的小女人。然而这个男人选择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他以贫穷的家庭条件去高攀她,他不愿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翠芝和世钧结婚当天意识到并不喜欢对方,这场没有感情的婚姻,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像两个闯了祸的小孩”[2]。叔惠的婚姻也是以离婚作为收场,自己当年选择的放弃,使他心甘情愿付出代价,而尊贵的大小姐翠芝,只能在叔惠的悲哀中“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3]。
  张爱玲仍旧延续了悲剧风格,但《半生缘》的笔触依旧细腻却清清淡淡,没有极具戏剧张力的冲突对比,没有浓墨重彩的艺术渲染,好像让人身处带着霉腥气,门窗紧闭的狭小房间一般,无法畅快的呼吸。
  二、《半生缘》中的人性悲哀
  这世间唱不尽的人世悲哀,数不尽的爱恨情仇,好似是因为身处动荡年代,就只得感叹一句:这就是命。听起来好似身不由己,实则是自己松开了手中握着的命运线盘,任由它在风中凌乱。《半生缘》里的种种悲剧,归根到底都源于一个词:软弱。
  如果世钧在与曼桢恋爱后早点告诉家人敲定婚约,而不是等到家人发现曼桢姐姐的身世而反对,两人因此而生出间隙。他没有坚定地相信曼桢,却轻而易举的相信了曼璐的满口谎言。作为一个男人,内心是怎样的软弱,才会连争取的念头都没有,还找借口将过错都推到孤立无援的曼桢身上,以填补自己内心的愧疚。
  多年后二人再次相见,曼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曼桢如此说,不过是因为自己被强暴过,有过孩子离过婚,配不上世钧;世钧觉得既然已经和翠芝结婚,就要把日子过下去,这何尝又不是在软弱之下才做出的选择呢。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的妈妈曾经说过:“弱者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女人只会对意志坚强的男人俯首称臣,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能带给她们安全感, 她们渴望那种安全感, 以面对生活的挑战。”[4]如果世钧真的是个有担当的男人,就该给她安全感,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新的期待,而不是沉溺过往的悲伤中无法自拔。
  作为曼桢的母亲,顾太太也是软弱到了极致,得知祝鸿才强暴了曼桢后,首先想到的是让他们成婚以保全颜面,过后才想到女儿的安危。对于曼璐的话言听计从一味附和,一年没见到曼桢也没有怀疑过,揣着曼璐给的一笔钱,就想法子怎么去应付世钧了。
  同样的,叔惠觉得自己配不上翠芝,不是想办法去挽留,而是为自己的软弱与妥协找借口,觉得如此翠芝可以找到更合适的如意郎君,是在为她好。
  同样的悲剧也在他国上演,《半生缘》是张爱玲仿袭了美国作家约翰·马宽德的《普汉先生》。同样的双城记,同样的半生纠缠难解的缘分,和同样的那句“Darling, we can’t go back.”[5]其实《普汉先生》也没有过多的悲剧的意味,男女主角都做不到为对方牺牲,他们的重逢也是不过是中产阶级贫乏生活中的调味剂,“我们回不去了”这样的话里,蕴含的倦怠多于遗憾,如果再有机會去选择,他们也只会做出妥协,而不会选择改变。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倒下来[J].语丝周刊, 1925 (15) .
  [2][3]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第243页;第345页.
  [4]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杨玲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2年9月第1版, 第74页.
  [5]沈庆利、赵小娜:《张爱玲不怕“抄袭”?——〈半生缘〉与〈普汉先生〉对照阅读之一》,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2年第1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ET-CT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肺部病变行PET-CT检查的图像资料,将全部病例按照肺内原发病变、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远处转移性病变进行编组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与开腹左肝切除术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价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临床优势及应用前景,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  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初的文学,曾辉煌一时,但时至今日,留给我们的印象却不那么深刻,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文学发展更新换代,各种潮流,流派的兴起让人应接不暇,不太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一味地缅怀过去。另一方面也是80年代初期的文学政治主题鲜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仍很浓厚。文革结束后国家发表
期刊
余华的小说最为突出也最为明显的特点即是对苦难与死亡的充分描述和其所深切体悟到的命运悲剧意识.对于苦难与悲情的现实描绘,对于命运悲剧意识的强烈感悟,对于生死的转换,最
作者简介:武子惠(1998.6-),女,汉,山西省临县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1983年发表于《青年文学》,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许他后来写的《我与地壇》名气更大,但就史铁生前期的文学创作来说,《清平湾》是公认的代表作品,是
期刊
根据HV混合规则,利用UNIFAC模型、SRK状态方程及相关热力学函数,推导出UNIFAC-SRK模型的逸度系数方程.根据Nelder-Meand法,采用FORTRAN编程,估算出了18对新的基团交互作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