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我离开服务了37年的《福建文学》编辑部,从满头青丝到华发飞巅,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但我已把人生最主要的年华留在这里,一张油漆已然脱落而略显斑驳的办公桌上。
  2005年,省文联从凤凰池搬来黎明街新办公大楼时,每间办公室都换了新家具。只是这张旧木屉桌我舍不得扔,于是随我来到新办公室。因为这张桌子里有两排三层抽屉,里面满满地装着我历年的来稿登记簿、作者登记表和编辑部会议记录本,还有不少与作者的来往信件。它们记录着编辑部的多少故事,欢欣抑或沉重、顺利抑或艰辛,睹物思情,感触良多。
  一、特别欢迎式
  在正式调入编辑部之前,我已经借用工作近两年,与编辑部的诸位同人都熟悉了。当然,平时接触最多的是编务黄锦铭,他是莆田人,个头瘦小,但为人厚道、热情。他是福建师院中文系的老大学生,却甘于当一名普通编务。从收发稿件、信件,联系作者到领用办公用品,都是他的业务范围。虽然他年纪不大,但我们都喊他“老黄”,有事总爱找他。其实,当时编辑部里,无论职务高低,大家都以“老”相称,听起来十分亲切。我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小说散文来稿,小说散文组的负责人是张是廉和季仲先生。一位古道热肠,一位精明强干。经过两年见习,在老张的热心推荐下,编辑部决定录用我为正式编辑。老季不辞辛苦,亲自到建阳,帮我办好了调动手续。接着就分配任务,要我到邵武煤矿体验生活并辅导业余作者写作。邵武煤矿里有十几位文学爱好者,他们组成一个学习团体,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写作。这期间,编辑部也已经在黄巷19号大院里给我安排了一间宿舍。两个月后,我完成在邵武的任务,搭乘一辆解放牌卡车到福州,车上装载了我的几件简单家具。老黄事先告诉我,进城前要先给编辑部打个电话。那天上午,卡车行至洪山桥检查站时,我用公用电话拨打了编辑部的电话。当时整个编辑部就一部电话,搁在编务老黄的案头。电话里很快传来老黄快乐的声音:“汽车到南后街,只能停在黄巷口。到时我们会有一个欢迎式。”
  一席话听得我一时云里雾里。
  当卡车刚停下,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老黄。再定睛一看,窄窄的巷子里,已经一字排开十几个人的队伍,他们中就有老张和老季。我从车上卸下的家具,就通过这十几个人手中接力一般传进了19号院子。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我所敬仰的文学前辈和编辑老师,我握着他们的手,心里一阵阵温暖。
  这时,老黄对我说:“看,这就是我们为你举办的特别欢迎式。”
  光阴忽忽,四十多年过去了。策划和参加这场特别欢迎式的黄锦铭先生,还有徐木林先生、陈钊淦先生和郑清水先生已经作古。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更不会忘记以这样的形式欢迎过我的《福建文艺》编辑部。
  《福建文艺》前身是《热风》杂志,1965年停刊,编辑部成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体下放。1972年后,他们陆陆续续地从下放地返城,重新集结于刚刚复刊的《福建文艺》编辑部。编辑部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人。最初,《福建文艺》编辑部属福建省革委会文教组,在鼓屏路办公。后来文教分开,各独立成局。由于省文联尚未恢复,《福建文艺》编辑部暂时归口于省文化局。不久,编辑部先搬到杨桥路原森工局大楼西楼,文化局随后也搬迁到位。文化局各处室分布在一二三层,编辑部办公在四层,隶属编辑部的资料室则设在一层。
  四层有大小八个房间,主编室、理论组、诗歌组、戏剧组、编务组各一间,小说散文组人数最多,占据着一间四十多平方米的大房间。还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属客房,给前来编辑部改稿的作者临时住宿使用。
  1978年,省文联开始筹备恢复工作,陆续从全省各地调来了一些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编辑部让出了四个房间,一下显得拥挤了,但也更热闹了。这时,除了主编室、理论组和编务组还保留有一个小房间外,其余十几位编辑便都集中在小说散文组的大房间里。值得一提的是,大房间的中央还摆放着一张简陋的乒乓球桌。每天上午十点、下午四点开始,我们有半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这也是编辑部最热闹的时候,编辑部无论老少,人人挥拍上阵。因为人多,只能进行双打,大家自由结合,玩得十分开心,一边打球,一边开玩笑。最初,只要听到大房间里爆发出的喧闹声,主编老苗便会走过来,探头看一眼,大家立刻收敛,不再喧哗。
  在许多年轻编辑的眼里,主编苗风浦是一位十分严肃,处处小心,不苟言笑,让人心生敬畏的领导。他平时除了工作外,也很少和我们交谈。但相处久了,就发現,其实他的心很细,而且善良。一次,广西作家李栋、丁章林来福建出差,我请他们到家里吃便饭。老苗不知怎么就知道了,第二天,他让财务给了我一百元,说是编辑部给我的饭费补助。这让我十分感动。
  不过后来,连老苗也受到大房间里快乐气氛的感染,在大家的怂恿下,一改平日的严肃之态,笑容可掬地执拍站到乒乓球桌旁。大家便得寸进尺,提出设比赛优秀奖,要求老苗拿出点钱来买奖品。老苗破例批了二十元钱。老苗一点头,编务组的黄锦铭便如出弦之箭,骑着单车,满街逛着,买回了大大小小的一堆塑料盆碗做奖品。
  二、散文专号
  刚到编辑部(那时还叫《福建文艺》)时,我先给郭风先生当助手,既编小说,也编散文。郭先生对散文情有独钟,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办一本专门的散文刊物。但受到刊号和经费种种制约,很难实现。他便想到利用《福建文艺》的版面,一次性集中发表一批散文作品。在他的亲自策划下,1979年《福建文艺》以4、5期合刊的形式,极其醒目地推出一期“散文专号”。因为综合性文学期刊向来以发表中短篇小说为主,而以整期刊物(而且是两期合刊)的篇幅只发散文,不发小说、诗歌,在全国属首创。特别是这期散文专号,荟萃了国内许多文学名家:冰心、陈伯吹、柯灵、王西彦、碧野、柯蓝、茹志鹃……引起文坛和期刊界的很大反响。为此,郭风先生花了大半年时间来进行准备。向全国名家以及省内重点作者约稿,郭风先生总是亲自写信。他有一个习惯,站着写信,所以字写得很大,一封信往往要用两三张信纸。这或许跟他的眼睛已经老花有关系。稿件寄来了,他便全部交给我们处理。不过,他在稿件上都做了标识。冰心先生的《我的故乡》就发表在这一期散文专号上。这是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冰心先生写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回忆让她的文思泉涌,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十几年来,我还没有这样地畅快挥写过!我的回忆像初融的春水,涌溢奔流。”她清晰地回忆出福州故居的生活场景和厅堂里的对联,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正是从这篇散文中,我们第一次得知冰心先生的祖籍地在长乐横岭乡。   就在这年年底,郭风先生离开《福建文艺》编辑部到省作协主持工作。这一年他已经61岁。
  1980年,《福建文艺》正式更名《福建文学》。
  而每年一期的“散文专号”则成了《福建文学》的一大品牌,被作家们誉为“祖国南方一块明丽的散文天空”。
  顺便说一件事。前些年,冰心文学馆征集作家手稿,他们很想拿到这篇《我的故乡》的手稿。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凤凰池省文联旧办公楼。2005年文联搬家时,我的一排书橱还留在那里。打开抽屉,果然找到了冰心先生的手稿。但那是复写的,不少字迹已经洇开。因为当时作家写作没有电脑,只能手写,誊正时,垫上复写纸,原稿自己留下,而将复写稿寄给编辑部。冰心先生、巴金先生、孙犁先生的手稿都是这样。我将这份手稿还有几位作家的亲笔书信交给了《福建文学》编辑部,请他们转给冰心文学馆。
  三、项南同志发奖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到1984年4月,《福建文学》进行了一次大面积的人事调整。一大批老编辑潮水般地退出编辑部,而把他们的位置让给新人。主编苗风浦到作协任常务副主席,主持作协工作;副主编魏世英调新组建的文艺理论室任主任;编委、小说组组长张是廉则出任文联办公室主任。已担任新一届文联书记处书记的季仲兼任《福建文学》主编,蔡海滨、章武任副主编。而对当时庞大的小说散文组来说,这次调整几乎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复刊时的小说组编辑仅剩下我一位,以及大学毕业刚到编辑部不久的陈健和廖一鸣。
  为了应对人员锐减的严重局面,我们连续组织了两次小说笔会。一次是1984年3月在连江筱埕。来自全省各地的作者有三十多人,大多是新作者,因此,看稿和谈稿件的工作量很大。
  过了三个多月,我们又在鼓岭办会。这次参会的人数不多,但都是近年来创作上较突出的小说作者。陆昭环描写惠安女命运的中篇小说《双镯》,就是在这次小说笔会上酝酿成篇并写出初稿。《双镯》经过几次修改后发表,后来被《小说选刊》选载,是20世纪80年代福建小说界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紧接着,就是小说颁奖活动。1983年4月,《福建文学》假东湖宾馆(原福建省政府招待所)会议室举办1982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颁奖活动。获奖作品8篇,是在读者投票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选出来的。出于对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的尊敬,冒昧地给他寄了一张油印的邀请函。
  记得那天是星期天。参加颁奖活动的都是平时和刊物联系较多的作者,有三十多人。不过谁也没想到,百忙之中的项南同志居然来了,就在我们的颁奖会正要开始的前几分钟,一个戴着鸭舌帽的中年人匆匆走进了会议室,只是一个人,身边没有随行人员。有人眼尖,一下就认出了是项南同志。他点点头说:“是。我就是项南。”接着,带着略微有些埋怨的口气又说:“东湖宾馆有好几个会议室,你们没有设指示牌,刚才我是一路问进来,才知道在这里。”
  项南与大家一一握手后,在前排坐下来。大家请项南同志为获奖作者颁奖。省委书记亲自为一家文学刊物颁发小说奖,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获奖作者中有一位是来自广西的李栋,项南同志得知他是全国优秀小说的获奖作家,亲切地对他说,感谢他对《福建文学》的支持,希望他不断创作出更多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颁奖会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正当大家还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不知什么时候,项南同志已经悄然离去。颁奖会促使李栋下定决心,要调到福建来工作。
  四、编前会和评刊会
  早期的《福建文学》,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制度,就是定时开编前会和评刊会。这两个会主编亲自主持,编辑部成员全体参加。编前会,就是由各个编辑组汇报下期将要刊发的稿件,同时将一些组里有争议的稿件提交编前会讨论审定。而评刊会,则是对刚出版的刊物进行评议,包括作品的优劣,乃至编辑、校对中的差错。编辑部兵强马壮,成员中不少都是全省文艺界的权威人士。而他们对作品的把握、分析、评判,不仅能深中肯綮,而且还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对我们这些年轻编辑来说,自然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不过这两个会,气氛严肃认真,有时甚至火药味十足。因此,每次开会前,内心都是既期待又紧张。
  一次,编辑部收到一篇小说来稿《清晨,蓝天上有只鸽子……》,小说借鸽子的意象,表达年轻人对人生的追求,语言很美,富含诗意。作者很年轻,只有18岁,是一位刚入职的中学老师。但这篇散文化的小说,在小说组传阅时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这不是严格意义的小说,不主张发表。但我们几位年轻编辑坚持认为,作者很有才华,新作发表就是对他的创作才能的肯定和鼓励,编辑部尤要关注新人的成长,不能轻易放弃。于是这篇小说被提到编前会来讨论。当时编辑部里的两位老大姐周美文和金筱玲,态度十分明朗,坚定地支持我们的意见。她们两位都是《热风》时期的老编辑,说话有相当影响力。主编老苗最后表态,对年轻作者的探索性创作尝试,要宽容。这篇作品得以在《福建文学》1982年11期发表。而当年的这位年轻作者现在已成长为福建省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
  评刊会则不仅解剖作品内容,分析得失,还细勘文字差错,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老编辑们个个文字功力扎实,魏世英、徐木林、季仲、蔡海滨,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还有两位曾经的大学教师陈钊淦和陈章武,一期刊物,由他们纵论长短,妙语如珠,如同华山论剑,精彩纷呈。
  五、寻找老编辑
  2000年,《福建文学》在风雨兼程中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历程。我们打算搞一次50周年纪念活动,除了开一个纪念会,还要编一本纪念金刊,即挑选50年来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有影响的作品,比如剧本《团圆之后》等,汇编成册。再一个就是请两位《福建文学》老人陈侣白先生和魏世英先生共同主编一本《我与〈福建文学〉》,请曾在刊物工作过的老编辑以及相处多年的作者写回忆文章。
  我们想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刊物走过的历程,了解《福建文学》历史沿革,理出历届编辑名单。我这才知道,如果这次不进行搜集整理,福建文学的历史资料将严重缺失。所幸老编辑中陈侣白先生保存了几乎全部“文革”前的刊物,其中有《福建文艺》创刊号,有《园地》试刊号,有《热风》第1期。在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以及“文革”面临抄家后来又举家迁到山区的艰难日子里,他始终悉心保護着这批刊物,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刊物受损,实在令人感动。我们向老陈借来刊物,拍下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刊物封面。老陈还表示要将刊物无偿捐献给编辑部。我们感到刊物放在老陈那里比放在编辑部更妥当,所以仍然委托他保管。为此,我在担任《福建文学》主编时,特地制作了一面题为“藏山事业”的精致铜牌,在一次新老编辑的迎春座谈会上郑重授予老陈,以表彰他数十年如一日精心收藏和保护刊物的可贵精神。《福建文学》历史悠久,先后进出编辑部的人员多达百人。有的在编辑部里工作的时间还不满半年,还有的因当年建制模糊,虽曾在编辑部帮忙却不知原单位是何处。因此为整理历届老编辑名单,我几乎遍访各个时期的老同志,终于拿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名单。但对于我不啻是上了一堂《福建文学》的刊史课。
  《福建文学》创办于1951年1月,1954年停刊。1956年以《园地》刊名继续出版。1957年向社会征集刊名后更名《热风》。1964年,改刊出普及性读本。1966年终刊。1973年,以《福建文艺》刊名出版试刊两期。1974年1月正式复刊。1980年1月改刊名《福建文学》至今。半个世纪来,在这本刊物上工作过的同人不下百人。但因刊物几度停刊,编辑部解散,资料全部丢失。所以,找到尚健在的老编辑,请他们回顾刊物的过往岁月,便显得十分迫切。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联系上了几位曾经在刊物工作过的同人。其中就有创刊时的主编鲁岩,副主编晓植。鲁岩曾任福建省文联主任和《福建文艺》主编,后调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直至退休。晓植和郭风先生共同担任新创刊的《福建文艺》副主编。1954年晓植离开省文联到北京外交部工作。不久,我们又联系上了原《热风》主编张鸿。张鸿当时是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文联副主席兼《热风》主编。
  在北京的老主编晓植和张鸿得到讯息后都非常兴奋,不仅各自写来热情洋溢的信,向《福建文学》创刊50周年表示祝贺和祝福,还先后发来回忆文章,留下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资料。
  我们还到晋江看望了老编辑杨梦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杨梦周曾经担任过中共厦门工委书记,是一位从事地下工作的老革命。但他热爱文学,特别钟情散文创作,1956年自愿到《园地》编散文。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受到不公正待遇,以致生活无着,只能靠亲戚接济。20个世纪80年代初,右派平反,杨梦周回到编辑部,仍然当一名散文编辑,与我相对而坐,彼此无话不谈。他对文学的执着,让我感怀尤深。离休后他回到家乡晋江,但对这份文学期刊依然一往情深,令人感动。
  福州市邮政局专门为《福建文学》印制了一批创刊50周年纪念封。编辑部全体成员在信封上签名,然后以实寄封形式寄给每一位退休或曾经在刊物工作过的老同志。不久,远在上海寓居的何为先生打来电话说,收到这张薄薄的信封,竟然激动得一夜难眠。
  责任编辑 杨静南
其他文献
鸿琳最近的三篇中篇小说《梨城叛徒》《寻找慈恩塔》《告密者》扑腾出不小的声响,频频被转载,或者获奖。读完这三篇小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形象共同的标签:“叛徒”。  这三篇小说的主角是“叛徒”,可以说鸿琳以比较集中的笔墨塑造了这一类小说形象,让“叛徒”直扑目光之内。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好读。我一向认为,讲故事是小说的重要一极,如果文章连让人读下去的吸引力都没有,或者说达不到阅读快感,那可能是在极小范围内
1  樊素英老时,回想以前的日子,就要往嘴里塞块糖。干瘪的牙床上浮着一泓甜,才敢放任那些年的旧影重现。  在她的开场,命运曾对她打过追光。与邻居相比,她的家境算不错,作为小女儿,在父兄纵容下,自带娇弱气质,常笑笑的,不谙世事,一双眼睛清亮幽深,进出哼着歌。她的声音好听,春水泠泠,叮咚悦耳。樊素英学习好,在那个年代,考个师范学校没问题,尔后就可以在县城中小学从教,在地方上较高的范畴内择婿,一生安分守
当下文学对“小人物”的形象和故事似乎拥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或者更准确地说,自现代以来的文学传统中,“小人物”其实一直占据着相当显赫的位置。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看,启蒙时代以来,世俗生活的地位上升与普通人形象的美学意蕴膨胀之间,显然存在著对位关系;而具体就创作而言,此类型书写已然贡献出大量典范文本、积累下诸多宝贵经验,因而在技术层面也的确驾轻就熟、易于实操。某种程度上,这种“小人物”书写已经构成了当下文
一  2010年暑假,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八点差一刻,约好来做妇科检查的闺蜜没有按时到达,正要电话催促,办公室的门铃响了。不会是她到了吧?这做派不太像她。闺蜜往往是人没到,高跟鞋敲打地板的声音以及热情的大嗓门会先报信的。  起身打开门,赵主席站在门外,我赶快迎她进来,她是我所在医院的工会主席,也算是我的直接领导。主席并没有随即进来,而是将头转向右边,同时伸出右手,轻轻地说了声“来呀”,示意另外一个
木 兰 溪  沿溪而上,她怀抱琵琶  狂澜万顷在她手中驯服  山谷成铁链,一一割断  泱泱春水下,一个少年裸身洗浴  霞光映照着船篷,水的白鳞  传来荔香。奔腾的珠子,湿了  翠绿的溪岸。青烟起,一叠春浪  为她穿起新装。南北洋,被一只白鹭  衔起,云层渐高渐厚  鳞次栉比的景,堆叠着,稳固着  一个陂的古史。年代写下篆书  葬身鱼腹的春光,留下滴滴血  喂养出富庶与良田万亩  母 亲 河  落日
郑飞雪,女,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作品发表于《福建日报》《福建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等选本。获全国海洋文学大赛奖,获宁德市年度散文奖。  如果对一种植物的牵念,超越了它的属性、形态、气味,以及土壤、气候等原生态环境,我相信,对这种植物的思念已经根植进生命里,挥之不去,它是一株飘摇世外的草。  初见识它时,在凄冷的冬雨天里,我穿着厚厚的棉服去车站取一捆远
一  水,润万物,乃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一座村庄,有了井,也就有了生机。一口老井,如见证村庄历史的老者,泉涌气腾,生机勃勃,一旦干枯,即為躯壳。  故乡坐落在古田临水对面的山坡上,是一座典型的灯笼挂壁村。“篮子掉了不用捡!”是村民们对村庄陡峭地形的揶揄。尽管陡峭,却有水,一条山涧叮叮咚咚穿村而过,因巨大落差激起的水声格外有韵,孩子们常在涧里捞鱼虾,摸溪螺,打水战。石濑浅浅,无法成潭,自然
在我迄今为止的工作经历里,八闽县区的土地几乎全踩过,唯闽中屋脊戴云山脉东南麓的几个县域近年来才开始涉足。两年前,到永春县北部吾峰乡采访,惊讶于两县交界的山窝里,还有一座堂而皇之的古老书院,当地人告诉我,村边有一条古官道能通到德化。次年,又与一帮同道在安溪县西北角的桃舟乡追溯晋江源头。这一路一江看似东西不搭界,因为两年后赴德化縣参加瓷博会,便彼此勾连到了一起。  德化县城南部的山间田野,躺着一条岁月
2016年5月的一天,黔江区石家镇关口村。  建卡贫困户张永均迈进村委会办公室。  “我想……登记个名额。”他有些忐忑地说。  “登记啥子?”村干部笑着说。  “我家房子已成了危房,麻烦给我登记个名额,我今年也想要修新房子。”张永均说。  “没问题,请填登记表。”村干部笑着,递上一份生态扶贫搬迁申请表。  盯着表格,一些画面如电影一般在张永均眼前闪过。  第一幅画面,是石家镇大山上,一座歪歪斜斜的
【摘要】 在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报告中,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位列该报告所评估的35个国家之首,为最不透明的国家。这一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关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如此糟糕吗?本文基于有关学者以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文献,从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数量两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