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岁”的24万公里旅行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y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过五旬后,单忠雨决心带父母去旅行。
   他越来越感觉到岁月在父母身上撒下的痕迹。他们的头发开始花白,老年斑爬上额头、眼角、手臂,步伐愈发迟缓,耳朵也不大灵光了。在逐渐迈入老年的过程中,他意识到,父母早已经先他一步衰老了。
   两位老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沈阳工厂里度过了大半生,扛过了饥饿、贫寒,将三个儿子拉扯大。退休后,生活停下来了。他们没什么兴趣爱好,就喜欢出门旅游。刚开始,跟着旅行团走,岁数大了,旅行团也不收了。单忠雨想,等自己退休了,父母想去哪儿,就领他们去,“孝顺要趁早,不能等”。
   一辆改装的“房车”,单忠雨夫妇,二弟夫妇,带着父母,6位累计年龄超过400岁的老人,就此开始了一场24万公里的暮年之旅。一路翻过高山,跨过大海,在时间的追赶中,他们走完了大半个中国。
  “像穿越远古似的”
   2016年,单忠雨退休了。
   在沈阳交警系统,他干了37年,做过宣传和后勤管理。节假日几乎都在加班中度过,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只能隔三差五去看望一下。
   退休前两年,他买了辆七座小客車,不到13万——没买房车,单忠雨说,一是买不起,二来有些山道房车走不了,小客车宽敞,父母坐累了,能起来活动。
   照着网上的教程,他将车改造成“房车”:座位靠背放倒,变成床,再铺上软垫、靠枕;装上逆变器、发电机,用来烧水做饭;安上灯、摄像头、多功能桌,出游时再拎上锅碗瓢盆、茶具水壶。
   新车试验的第一站,去了200公里外的丹东。两个老人躺车上,可以看电视、睡觉,透过车窗看风景,觉着“可舒服了”。
   正式退休后,单忠雨带父母去了最难去的地方——西藏。
   那时父母身体还很硬朗,也想去西藏看看。单忠雨妻子和二弟都不敢去,也有亲戚劝他别带老人去。
   单忠雨做好了攻略,比如行进路线,沿途的机场、医院位置等,他想着,一旦父母身体不适,立马折返。
   那年9月,他们从沈阳南下,一路途经北京、西安,玩了20天才到成都。
   车辆慢悠悠地走,上午赶路下午逛景点,晚上父母住宾馆,他睡车上。每到一处,尝尝当地特色美食。午饭大多自己做,找处风景好的地方,车一停,桌椅、厨具搬出来,做三四道家常菜,省钱又吃得好。看到风景好的地方,一家人停车休息。
   到成都后,单忠雨接上三弟,一行人提前喝红景天,备好氧气瓶、急救包,沿318国道进藏。
   车越爬越高,爬到海拔3000多米的新都桥,母亲有些头晕、难受,吃不下饭,其他人也有点气喘。单忠雨琢磨着,休整一晚,还是不行就往回走。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母亲说啥事没有了,咱继续。
   这一路,他们见识了像水晶一样的冰川,慢悠悠的车和人都驻停在雪山脚下,生火做饭。
   海拔高了,单忠雨不敢让父母下车。两个老人就仰着脖子趴在车窗边看,像小孩一样问不停“这叫什么地方啊?”“像穿越远古似的”。
   行至西藏林芝的排龙天险路段时,遇上塌方封了路,晚上9点多才放行。车辆沿着悬崖边行驶,底下江水湍急,“特别吓人”,单忠雨和弟弟瞪大眼睛看着路,开得心惊。
   一路走了10天才到拉萨。85岁的单父,清晰记得:拉萨晚上8点半,白色的太阳光,刺得眼睛受不了;山顶上看到飘扬的彩旗,藏民们脸蛋红红的,还有走几步就俯身朝圣的人们,布达拉宫后的大花园……这些他一辈子没见过的景象,回忆起来,绘声绘色。
   在拉萨待三天后,他们从青藏线返回,穿过无人区、青海湖,绕到内蒙古,最终回到东北。
   “知足了,值得了”
   亲戚朋友们夸两个老人厉害,他们心里也美滋滋的,“这一辈子,到险峻的地方去看了,知足了,值得了”。
   单忠雨发现,每次回来,父母精神特别好。他更有勇气带他们旅行了。
   几年里,单忠雨夫妇、二弟夫妇、父母,6个老人,去了海南、湖北、江浙、山东、云贵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旅行通常定在春天和秋天,不冷不热的日子。每年两次长途旅行,几次短途。单忠雨负责规划路线,做攻略,他的宗旨是不走重复路。妻子和弟媳负责做饭,买老人爱吃的菜、水果。
   最久的一次是去海南,一路南下,玩了2个月。单忠雨父亲单希俭喜欢海南,觉得海景美,可以游泳、露营。87岁的母亲付秀英更钟情九寨沟的水、三峡两岸的山、贵州苗寨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每次儿子说“走,领你们去溜达”,她“可高兴了”。
   旅行路上,几乎见不到她这么大岁数的,但她和丈夫体力好,“没觉得累”。去西藏那次,他俩硬是一口氧没吸;去九寨沟时,看到有游客走不动、雇人抬下山,他们坚持自己走。
   单忠雨也不觉得累,他愿意带父母出去玩,因为“带一次少一次”。
   路上开车,他格外小心。意外也遇到过。一次,从恩施挂壁公路下山,刹车突然失灵,他一脚没踩住,车直往下滑,他心一慌,顶着路边护栏才停住车,车拖下山后,修了2天才好。还有一次,从云南返回,车胎突然爆胎,单忠雨吓得浑身冒汗,急踩刹车,之后硬撑着开到100米外的服务区,换了胎。
   好在,除此之外,路上再没出过什么事。
   单忠雨算过,一次长途旅行,花销两三万,平均一人几千。他和妻子、父母都有退休工资,两个弟弟做生意的,经济条件还行,有时陪不了,也会赞助下。孩子们也很支持。
  “快乐一天是一天”
   2020年,单忠雨计划带父母去黑龙江。先是疫情中断了计划,接着3月,母亲付秀英突发脑出血住院。
   很早,单忠雨就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做准备。
   十多年前,他给父母买了套房:一楼,150多平,还有个100多平米的小院。他将小院打理成菜园,安上路灯,架上葡萄藤,砌了石桌石凳,种满青菜和花草。父母没事的时候,可以侍弄园子,晒晒太阳,或者上公园、商场溜达。
   单忠雨隔几天过来探望,帮忙干重活。他还教父母用手机看新闻、视频。
   母亲病倒后,他和二弟守在病床前,为母亲端水喂饭、做康复按摩。住院20多天后,母亲出院回家,两兄弟陪在旁边,侍弄三餐,收拾屋子,早起为母亲做鸡蛋羹,做他们爱吃的蘸酱菜。直到母亲能自理了,他们就轮班照顾。
   “我这两个60多岁的儿子,照顾我们80多岁的人。”单希俭有些感慨。
   付秀英也觉得拖累儿子了,“我赶紧好起来,你们就回家吧。”
   单忠雨开导她,“有你们挡着,我才安全。你们多活一年,就多给我挡一年。要不我就在前线呢。”
   单希俭说,他也想过请人照顾,但“自家儿女在跟前,心情又不一样”。他反复强调,不要儿女花钱,他们出点力就行了。
   生病后,付秀英有些心焦。她的那些老同事、邻居,很多都过世了。
   单忠雨经常开导母亲,“很多比你年轻的都得这病了,你80多岁才得,偷着乐吧。你们的任务就是活好每一天。也不用攒钱,想要啥买啥。”
   他一直信奉“管老不管小”。儿子生了两个孩子,他和妻子只偶尔照看下,全靠他们自己带。步入老年后,他越发觉得,父母更需要陪伴。
   母亲总拉着他讲他们小时候的事,记得特清楚。吃饭时,母亲还会像往常一样,给他夹菜,“这个好吃”。走的时候,不舍地说,“哎呀,你要走了。”
   等他出门了,母亲还站在窗前,目送他,看着他走远,“这世上,除了咱妈,还有谁会这样?”他觉得幸福,“我这个岁数了,父母还在,我就有自己真正的家。”
   央视报道他的故事后,媒体采访接踵而至。这个高壮的东北男人,腼腆又有些意外,“儿女安排好父母的晚年生活,照顾好他们,是应该做的。”
   也许一两年,也许七八年,父母的身体会越来越差。陪伴父母终老,那将是另一场比24万公里还漫长的路,但“这是咱的父母”,他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快乐一天是一天”。
  编辑/纤手暖
其他文献
今年春節,电影《你好,李焕英》在全国热映,引起巨大反响,不断刷新影史纪录。作为故事的创作者、讲述者,贾玲从个体情感出发,通过这部电影缅怀意外离世的母亲。没有太多技巧和粉饰,简单质朴的真情却自带生活的温度,鲜活而饱满,直击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为人子女者的强烈共鸣。  “李焕英”是现实中无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缩影。观众看懂了电影,电影也唤醒了人们对母亲过往生活的回忆。为此,妇女杂志社特别推出了征
期刊
妈妈:   这是你走后的第16年了,刚刚从你的墓地回来,有许多的话想和你说说。   在你离去之后,我才知道,没有你,我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单调的黑色。   小时候,对于我来说,家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些家具,不是炊烟和鸡鸣鸭叫。家只是你,你在什么地方,家就在什么地方。   许多次,我推开家门首先要找的是你,只要看不到你的身影,就会习惯地问“我妈呢?”   家是什么?只有失去了母爱的孩子才知道。  
期刊
春节,于中国人而言,是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特别节日。挤过人潮人海,跋涉漫长山川,拖着大包小裹赶着匆匆的脚步,只为了——回家过年。   然而,由于疫情反复的严峻形势,我国多地发出了“原地过年”的倡议。“今年春节还回家吗”成为很多人面临选择的一道难题。   辛苦忙碌了一整年,盼着能回家和父母团圆,但是流动就会存在风险,为本就动荡的旅途增加了不確定性。据统计,2021年的春运规模比去年相比下降50%,这个庞
期刊
新羽绒服、保温桶、早餐饼、香肠、牛奶、零食……这些是带给留守儿童的暖心礼物;排骨、羊肉馅、米面油等都是送给敬老院老人的。多年以来,每逢节日,尚新都要和家人以及志愿者,带着慰问品深入到葫芦岛市城乡看望特殊群体,这早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她的家庭堪称葫芦岛公益文明家庭的典范。   1978年出生的尚新,是葫芦岛市绥中县人,20年前和丈夫张建民在连山区经营一家肉店。由于在打工和创业时曾经得到过很多好心人
期刊
2021年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唯一的外国演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位“毛芹”的饰演者中文名叫“黄小猫”,英文名字叫Katherine Elizabeth Ackerman,来自美国,就在咱们沈阳工作定居。黄小猫的公公婆婆家在辽宁昌图县农村,她视二老为自己的父母,悉心照料。为此,黄小猫被沈阳市文明办授予“2016年第一季度沈阳市身边好人”的荣誉称号。   她是金
期刊
不管路途多么颠簸,背上行囊,踏上回家路,满足父母们翘首以盼的心愿,就是最温暖最不可抗拒的答案。  我和老杨结婚十年,今年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小家过年。每年春节,老杨都雷打不动地回他父母家,无论我是否愿意陪他一起回去。   老杨是我在沈阳读书时的研究生同学,我当初看中的是他的善良踏实上进。研究生毕业后老杨留校当了助教,我则去了当地一家外企。几年后,老杨攻读下博士学位,成为大学里最年轻的副教授,我们也顺理
期刊
疫情让回家之路困难重重,也让过年的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即使散落在天南海北,也没有冲淡人们对年的期待。塞在纸质红包里的压岁钱,成了手机里你来我往的红包雨;过去挨家串户才能传递的拜年祝福,换成了各种喜庆表情包、自拍拜年视频;网友们更是大招频出,纷纷晒出云聚餐、云喝酒、周边游等计划……2021年春节,“团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为这个春节传递着不一样的美好,赋予了“年”更深的意义——“平安,便是好年”。 
期刊
“李师傅,我来收竹器了,看我给你带了肉包子。”2020年初冬的一天早上,80岁的罗万森带着扁担和麻绳,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的李佰洲家,从怀里掏出一袋包子,塞一个到他嘴里。   “都一把年纪了,还喂我吃。”高位截瘫的李佰洲眼泪汪汪,手里捏着编了一半的簸箕。   35年前的一句“你编多少,我就收多少”,成了两个男人间不变的约定。尽管竹器生意已大不如前,但罗万森依然风雨无阻地兑现承诺,帮李
期刊
从婆婆家出来,陈欢的脸就像拉下来的卷闸门,垮了下来。她边走边埋怨丈夫:“妈每月都有退休金,还伸手管咱们要两万生活费,平时购物、旅游也都跟你要,都说‘啃老’可耻,你妈这是强行‘啃小’!”“老人不用照顾,就是做小辈的福气!再说又不是给不起!”王诚皱着眉,对她的抱怨表示不满。   “什么福气?”陈欢不屑地撇撇嘴:“我哥赚的不比你少,可我妈从不跟他要什么,还帮着管孩子。同样是妈,差别怎么就那么大!”陈欢也
期刊
亲情是最昂贵的奢侈品,抱抱每一个原地过年的异乡人,别害怕分离,疫情过后的下一站就是团圆。   我叫顾秋鸣,今年38岁,从沈阳老家到上海打拼已有12年。这期间,我做过清洁工、服务员,现在经营一个煎饼摊,早上出完摊,下午做钟点工,日子很辛苦也很充实。   丈夫是跑运输的,有活就接,没活就休息,有时早上会帮我一起出摊。煎饼摊摆在上海普陀区铜川路的一个居民巷子里,已有五六个年头,新摊成了老摊头,和阿姨叔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