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催眠术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催眠术一词,不少练武的朋友也许还比较陌生。但是一讲武侠小说中的“摄魂大法”。很多人一定非常熟悉——金庸先生的名作《射雕英雄传》里的“轩猿台前”一章对此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


  催眠术(Hypnotiosm)这个词,源出于希腊神话的睡眠神(Hypnos)。最早在1842年英国医师詹姆斯·布莱得的一篇叫《神经性睡眠记》的论文中出现。在20世纪初,催眠术一词由欧美经日本传入我国。人们初一听到催眠术,便以为是“催人入眠的技术”。其实不然。所谓催眠术是指施术者(他入或自我)用语言、动作及其它单调的弱刺激对被催眠者的精神进行诱导暗示(诱导、暗示是催眠术的灵魂)。使被催眠者进入觉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忘却了正常状态下的各种观点和思绪,绝对听从施术者命令的技术。在这种状态下,被催眠者不仅在精神上无条件地接受施术者的命令,在行动上也会服从,这种情况有时会延续到解除催眠状态以后的清醒状态。
  其实武术与催眠术的结合应该说是由来以久的,就像气功与武术的结合一样。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出现“催眠术”一词。在我国众多的武术流派中,不论是武术理论还是武术实践都有很多的想象、暗示练习。大成拳就是一个典型的拳种,此拳的站桩想象练习(我称作自我暗示),在催眠术者来看,就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清义和团的“神拳”刀枪不入,更是经诱导、暗示进入催眠术深度眠游状态而出现的超常功能。应该说所有的武术套路,散手及功法练习,如果在习练进入了催眠状态就会得到其中之三昧,如果根本不能进入催眠状态,那么可以说还在武术教室的大门外徘徊。


  我们知道,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套路练习形式。在练习中要人做到“练时无人似有人”,想象自己在与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进行实战。“对方”进攻或防守,“对方”退却或反击,忽而疾进会合,拳腿相加,忽而伺机以待,屏息凝神,忽而拳带风声,刚猛如摧腐拉朽,忽而拳柔如绵解千钧之力……所有这些套路中的动作如要做到“传神”的效果。非要把自己融入到一种实践的气氛中去。人们常说,要想使别人相信,自己得首先要相信!这种看无似有的状态,实质是一种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时会使自己真的看到了“对手”,产生幻觉,其演练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而现在不少没有入门的习武者,往往把套路中的动作练成体操动作,就动作完成动作,失去了武术的精、气、神,失去了中华武术的精髓。
  武术中的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真打实战是对一个人体力、技术、经验等的综合考验,是斗智、斗力、斗勇。兵法上讲:狭路相逢勇者胜。与对手相搏取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战胜对方,要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心理上战胜敌人。实战理论说:“战时有人似无人”。使自己进入到催眠状态,达到“忘我”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能镇定自若,毫无畏惧之心。而且,这种状态下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都会有超常的发挥。
  至于武术中的功法练习,无论是练内还是练外,都要求练习者精神集中,全力以赴,最好能达到如痴如醉的催眠状态,这样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尤其是武术运动员,若能同时经过系统的催眠训练,不论是对于掌握技术,提高演练水平,实战及消除疲劳都会收到不可思议的奇效。
  至于催眠术能否真的像武侠小说中所说的能在实战中摄人魂魄,不战而胜,我认为武侠小说是有所夸张的。□
其他文献
初秋的一个清晨,天阴沉沉的。  南京铁汤张宅后园里,花木已凋零,西风扫得落叶像折了翅膀的蝴蝶,满地扑腾。一碧衣女子正手舞长剑,在园中腾挪跳掷,劈挑削刺。绿绿的衣衫衬着剑影,像从一颗绿宝石中发出闪闪的亮光。剑时而刺向天,时而划向地。她好像要挑破一天厚云,又好像要劈碎满园秋气。舞了一盏茶时,她将长剑倏地划了个圆弧,身子一旋,霍地站定,做了一个优美的收剑式。原来这舞剑的女子就是后来与秋瑾同被称为民国奇女
期刊
格斗时连续、有效的实施打击,可使对手受到较大威胁,处于被动之中。在连续击打中如能有效的运用重拳、重腿并且恰当的选择好目标,常可在一个组合的攻击中就能将对手彻底击垮。实战中运用连续击打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术和灵敏的反应,还需要把握好以下要点:    一、首击奏效  首次击打的目的就是迫使或诱使对手在防守上露出破绽,为实施连续打击创造时机。第一次击打时必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即击打可以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攻击也
期刊
“在己无居”是《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我们拿来研究太极拳的劲路。体会到庄子本人是有功态的,不但有“心知”理论,而且是有“身知”实践的。太极拳名称是禀“道”而来,并以拳术达到“身知”来体现“道”。庄子以功态的感受写出了论述,我们也要以功态去体会,才能“上身”而达到“身知”。  《庄子·天下篇》:“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镜若静,其应若响,芴乎若亡,菽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
期刊
春华秋实。  在十月金秋的季节,举国上下,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大庆。  从1949年至1999年,年轻的共和国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同时也由当时的百废待兴,走向今天的辉煌。其间,虽然经历过坎坷不平之路,但最终的回归,人间依然正道是沧桑。  祖国繁荣昌盛,万事皆兴。武术事业置身于这种大气候之下,也开展得蓬蓬勃勃,国内、国际赛事紧锣密鼓,武术健儿各领风骚,为推广传播古老的中华武术,他们尽
期刊
今年5月中旬,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委托翁福祺、高壮飞和笔者等三位常务副会长,带着观摩学习的任务。随北京队到杭州参加了5月18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99”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我们观摩了太极推手的全过程。并和部分推手运动员进行了交谈,听了部分旁观人员的观感。现将此行见闻和感想做一概述。    一、推手比赛与观众    太极推手是一项韵味、刺激兼备,又极富艺术性和哲理性的内家拳术。太极推
期刊
一触即发的技击“内劲”,历来为八卦、太极、形意等内拳手所梦寐以求。然其劲,究竟是方还是圆,是硬还是软?其实,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味,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更琢磨不透。究竟练到何种程度才出此劲呢?津门高手许泰征的习武轶事,或许能给人以启迪。  前不久,75岁的济南老拳师张万英谈到这位津门高手时说:“许泰征先生那种惊人的功力,若非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也绝不会相信世间竟有此等人物!”  许泰征,天津人,1
期刊
题记:素以荧屏恶人形象闻名的他,将塑造的下一个人物是一位真正英雄,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诺顿把自己为谋生而付出的种种努力与辛苦都视为人生乐趣。在他看来,这些都不失为一种享受。身兼演职人员与武艺大师双重身份,他同娱乐界的许多最耀眼的明星都共过事。在20年的私人保镖生涯中,他曾全力保护过戴维·鲍维、保罗·麦卡尼、滚石乐队、弗利特伍德·麦克、琳达·朗斯达特以及詹姆斯·泰勒。 作为演员,他曾同查克·诺里
期刊
50年前我还是个很顽皮的10岁孩子。那时进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看戏,每个大人可免费带一名孩子,我常亲昵地牵着陌生大人的手求他带我进场,收票员就是明知这情况,也不敢随便得罪帮我一起"作弊"的大人,眼睁睁地看着我"潇洒"的进去。我一进场内就独自直奔京剧厅去看武打戏,那种锣鼓喧天、群兵乱战的场面,简直会把整个舞台弄翻,真好看!久而久之,也许我受这影响,平时也爱弄刀舞剑和小伙伴们一起"厮杀"。一天,我发现
期刊
华拳    拳家讲究“三华贯一”,“三华”是指精、气、神,华拳因而得名。  华拳的内容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1~12路华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术套路。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作,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经常练华拳,能训练人的格斗技能,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的伸张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有良好作用。  华拳有下列7个特点:①形体工
期刊
广东兴梅地区(即现在的梅州市,所辖六县一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客家人原籍中原,历代以降,中原战乱频繁,灾祸蜂起,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避战祸,中土先民背井离乡,数度南迁,辗转千里后集结于粤东蛮荒之地,开基创业,耕耘山川,是为客家。  客家人是逃难中的流民,生存环境极为险恶,野兽和土匪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当地人也多加欺凌。为了活命,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