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莫放“拦路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介绍读书方法的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读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字。这些生字往往会成为阅读的障碍,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拦路虎”。当我们遇到“拦路虎”的时候,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读通课文是阅读的“底线”。而读懂词语是“底线”中的“底线”。在课堂上(或课外阅读实践中)如果连文中出现的词语都不能准确地理解,那么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也只能是句空谈,读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或平日的阅读中巧妙应对,智擒这些“拦路虎”呢?。
一、仔细观察 字面推敲
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词语,只要对字面进行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理解这些词语的一些规律,然后稍加思考,就能读通其意。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这句话中的“鸟栖虫居”一词,老师可以用先拆分,再组合的方法从字面来理解(鸟栖:小鸟栖息;虫居;小虫居住);有些词语可以用抓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从字面来理解(如“微不足道”,“微”,小。“道”,说。)如本册类似的词语还有:迅雷不及掩耳、聚精会神、枝繁叶茂、翻箱倒柜、人喧马嘶、水天一色、奔腾不息、闻名于世、欣喜若狂、翻山越岭等。
二、抓住字眼 勤查字典
字典是无声的老师,许多词语仅从字面理解是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的,要想真正弄懂它的意思,还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否则会犯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的错误。
又如苏教版16课《黄山奇松》一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此句“情有独钟”一词就很难从字面去理解了。因为理解这个词语的障碍可能在这个“钟”字上,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字眼”,学生只要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钟”字这个“字眼”,“情有独钟”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钟”既不是一种计时的钟表,也不是钟点、时间,而是指情感等集中。整个词的意思是因对某人或谋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本册类似的词语还有:精妙绝伦、无稽之谈、安然无恙、奋笔疾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脍炙人口、锲而不舍等。
三、深入文本 前搭后连
词语“生存”的环境就是它所在的文本,文本中的这些词语往往是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对每个词语的理解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是要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
再如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痴迷”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深深地迷恋。教师可以以此为阅读感悟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读书,先找到最能表现法布尔“痴迷”的句子……如“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这句话中最令法布尔“痴迷”的是什么?(小宝贝)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当作“宝贝”?(珍奇的东西。)法布尔的这些“宝贝”都有些什么呢?(学生联系文本,很快可以读出:这些“小宝贝”都有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小甲虫;包上树叶的蜗牛壳;有奇形怪状的小贝壳;有彩色的石子……)这些“小宝贝”在爸爸的眼里是什么?(没用的玩意儿。)在妈妈的眼里是什么?(会让小手“中毒”。)但是,在小法布尔的眼里却是什么?(心爱的“小宝贝”。)这些“小宝贝”让他好奇,让他快乐,让他忘记了回家。让他把两个衣袋装得满满的;也让他难过得眼泪刷刷地往下掉,让他忘记父母的责骂和警告;让他仍然兴致勃勃地去捡,让他背着大人躲起来偷偷地玩……正是这种对“小宝贝”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个词语,只有放到整个文本中去,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出“痴迷”什么,这些“小宝贝”有什么,在父母的眼中是什么,在孩子的眼中又是什么……才能真正感悟“痴迷”一词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指导才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将读书落到实处,为更深层次的感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 多法并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才恰当含义”“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要求。俗话说的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向生活请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充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依草附木”一词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从字面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个词语中的字眼主要集中在“依”和“附”上。可以让学生查字典来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用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地引导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才能收到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文申的这些“拦路虎”的教学,也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不可盲目照搬,也不要画蛇添足。
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或平日的阅读中巧妙应对,智擒这些“拦路虎”呢?。
一、仔细观察 字面推敲
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词语,只要对字面进行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理解这些词语的一些规律,然后稍加思考,就能读通其意。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这句话中的“鸟栖虫居”一词,老师可以用先拆分,再组合的方法从字面来理解(鸟栖:小鸟栖息;虫居;小虫居住);有些词语可以用抓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从字面来理解(如“微不足道”,“微”,小。“道”,说。)如本册类似的词语还有:迅雷不及掩耳、聚精会神、枝繁叶茂、翻箱倒柜、人喧马嘶、水天一色、奔腾不息、闻名于世、欣喜若狂、翻山越岭等。
二、抓住字眼 勤查字典
字典是无声的老师,许多词语仅从字面理解是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的,要想真正弄懂它的意思,还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否则会犯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的错误。
又如苏教版16课《黄山奇松》一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此句“情有独钟”一词就很难从字面去理解了。因为理解这个词语的障碍可能在这个“钟”字上,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字眼”,学生只要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钟”字这个“字眼”,“情有独钟”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钟”既不是一种计时的钟表,也不是钟点、时间,而是指情感等集中。整个词的意思是因对某人或谋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本册类似的词语还有:精妙绝伦、无稽之谈、安然无恙、奋笔疾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脍炙人口、锲而不舍等。
三、深入文本 前搭后连
词语“生存”的环境就是它所在的文本,文本中的这些词语往往是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对每个词语的理解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是要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
再如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痴迷”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深深地迷恋。教师可以以此为阅读感悟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读书,先找到最能表现法布尔“痴迷”的句子……如“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这句话中最令法布尔“痴迷”的是什么?(小宝贝)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当作“宝贝”?(珍奇的东西。)法布尔的这些“宝贝”都有些什么呢?(学生联系文本,很快可以读出:这些“小宝贝”都有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小甲虫;包上树叶的蜗牛壳;有奇形怪状的小贝壳;有彩色的石子……)这些“小宝贝”在爸爸的眼里是什么?(没用的玩意儿。)在妈妈的眼里是什么?(会让小手“中毒”。)但是,在小法布尔的眼里却是什么?(心爱的“小宝贝”。)这些“小宝贝”让他好奇,让他快乐,让他忘记了回家。让他把两个衣袋装得满满的;也让他难过得眼泪刷刷地往下掉,让他忘记父母的责骂和警告;让他仍然兴致勃勃地去捡,让他背着大人躲起来偷偷地玩……正是这种对“小宝贝”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个词语,只有放到整个文本中去,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出“痴迷”什么,这些“小宝贝”有什么,在父母的眼中是什么,在孩子的眼中又是什么……才能真正感悟“痴迷”一词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指导才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将读书落到实处,为更深层次的感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 多法并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才恰当含义”“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要求。俗话说的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向生活请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充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依草附木”一词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从字面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个词语中的字眼主要集中在“依”和“附”上。可以让学生查字典来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用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地引导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才能收到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文申的这些“拦路虎”的教学,也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不可盲目照搬,也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