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与传播平台化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时代带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和传播的平台化发展,进而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对文本数字化转型,采用媒体平台化发展策略;直面信息数字化转型,实施产业平台化发展策略;迎接门户数字化转型,选择服务平台化发展策略,最终促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  键  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数字化转型;传播;平台化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张亚斌,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蔡晓东,北京开放大学自然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2019年度重点课题“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下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2019SKJD
  Z001)。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07
  数字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人类的知识版图,还深刻地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得知识存储微机化、传播电子化、阅读小屏化成为可能。人类拥有一部手机,就相当于拥有一条四通八达的知识高速公路,可浏览世界各地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可见,数字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学术期刊编辑、发行、浏览和查阅思维,使传统纸媒期刊不得不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由此,出现一种基于网络平台化策略的期刊经营模式成为历史必然。这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必须加强学术内涵建设,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实现知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初心、坚持中国道路,引领创新、弘扬中国精神,守正创新、形成中国风格;通过各种平台展示研究成果,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也是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文本数字化转型与媒体平台化发展策略
  按照2021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职责就是要高举科学旗帜,致力创新驱动,追求卓越品质,实现服务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建设,统筹发展布局,分类施策推进,实现规范办刊,服务融合发展,加快提升期刊的质量和传播能力,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新体制、新机制,为文化强国建设做贡献。
  1.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纸媒文本镜像数字化转型与独立平台化发展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致力于纸媒文本的镜像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独立化平台建设策略,实现信息传播的元媒体网络发展。比如可将期刊的纸介质文本版式,转化成元媒体文本镜像发布到网站上,让读者登录期刊平台,查阅、浏览完整的数字化版面信息,就如同在阅读期刊纸质版面信息一样。目前,由于这样的期刊平台内存容量大,已经成为检索便捷、浏览高效、成本低廉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据此,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可将每年每期发表的论文内容全部复原到期刊平台上,让受众获得原生态的知识传播体验,以及与纸媒期刊一样的知识阅读享受。由此观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文本数字化转型传播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在可视化数字阅读基础之上的具有原生态传播文化特点的期刊文化传播模式,其知识信息传播,往往要通过独立运行的期刊网络平台进行,其目的是推动创新性知识成果的远距离信息传输和接受。
  2.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电子文本生成数字化转型与多样平台化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致力于电子文本生成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多样化平台建设策略,促进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分类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原始学术论文内容,通过纸媒镜像上传存储到期刊平台网站的同时,也可通过数字化编辑,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构建纸媒镜像期刊和电子数字期刊双峰并峙、文本格式丰富多样、版式形态相得益彰、媒体传播各有千秋的多媒体办刊格局。这样,在期刊平台上,两种期刊表现形态是同一期刊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是同一论文结构模式的不同期刊文化呈现范式。显然,这种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平台化建设策略,给受众带来了一种新的发表和阅读选择,也給编辑人员带来了新的编辑模式和任务,促使编辑人员必须编辑出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两种期刊传播文化范式,以形成二者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的期刊传播文化形态。当然,这也极大缩短了期刊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能跨越时空,在平台上直接进行交互。这种期刊阅读方式,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期刊阅览室阅读模式,等于期刊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数字化期刊阅览环境,从而最大化拓展了期刊的馆藏空间,强化了期刊的文献查阅服务,使得原本时空有限的浏览阅读方式变成时空无限的浏览阅读方式。
  3.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网络文本集成数字化转型与融媒平台化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致力于各种网络文本的集成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融媒化平台建设策略,实现信息传播的全媒体社会发展。按照美国学者E.C.托尔曼提出的符号完型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建设一个能集成传播纸媒镜像版期刊、网络数字化期刊、手机自媒体期刊等多种文本信息的融媒体平台,以推送各种知识文本,为受众提供多样化自主阅读服务,使其从融媒体期刊构建的完整知识认知地图中,找到各种知识符号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符号认知链。在人脑中,可建立一个“期待—完型—符号”的电子阅读模式,一个由期刊物质存在实体文化符号体系、网络数字结构符号文化体系和自媒体电子传输文化符号体系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知识符号认知体系,从而将人们的期刊阅读文化探索活动,转化成一种系统化知识符号文化认知行动,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编辑传播活动,转化成一个知识信息再创造与再生成的活动,一个读者通过期刊文本知识符号信息丰富认知、深化阅读、获得精神享受的文化再加工活动。
  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信息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平台化发展策略
  网络时代极大拓宽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信息的传播渠道,使得人们对知识文本信息的认知途径日趋多元。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造成知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和传播为了迎合不同的受众需要,而变得日趋市场化。它促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平台开始针对适用人群编辑发布特定知识文本信息。这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平台就转换成一种通过文化创意加工知识内容,针对各类作者群体和数字化阅读群体,提供他们所需知识文本服务的产业化信息数字化平台。   1.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消息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平台化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对消息数字化转型情势,可以通过实施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推动国家实现知识服务的高效发展。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加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和社会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随着数字化信息量暴增,创新知识的“碎片化”趋势明显,优质的知识内容选择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内容检索成为期刊数字发展的核心,提供人性化信息服务成为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期刊越来越多,刊发的论文成倍增长。为减少人们的阅读量,使其能尽快了解最新学术动态,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建立了编辑发布最新学术信息的日常工作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期刊征稿启事、用稿指南、栏目约稿、重磅推荐、本期目录、论文索引、转载引用、学术论坛、读者反馈、国际交流等各种动态消息,这样,就等于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平台建成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编辑工作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构建了一个工作有分工、质量有保证、传播有影响力的专业化编辑服务体系,一个编辑有规模、发表有品位、出版有档次、传播有水准、接受有水平的庞大“编者—作者—读者”群队伍,从而使得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成为充满人文主义气息,观照时代人文主题,聚焦社会人文热点,呼应国民人文心理需求,为其提供贴心人文服务的典范,这极大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践行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服务理念,促进了期刊的人文主义服务转型。
  2.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推介数字化转型与分层平台化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了实现推介数字化转型,采取分层化平台建设策略,助力全社会实现知识应用的优质发展。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彻底激发了新的知识变革需求。尤其是对于优质知识内容的需求,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人们迫切希望将那些具有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这就需要期刊编辑人员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期刊文库中,将那些有很好应用发展前景的成果,通过各种文本信息分类服务,推介给有需要的读者。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学术期刊聚焦论文文本内容的业务定位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生产的需求;提供基于纸媒期刊的学术阅读业务运作方式,已经适应不了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平台化传播模式变革的趋势。由此,充分利用有限的编辑人力和物力资源,在网络平台上提供高度符合社会实践需要的多样化创新性学术知识内容成为大势所趋,这可以有效支持知识的创新驱动和内容的集成传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采取分层化策略,在平台上设置专门的栏目,为受众群体提供摘录类服务,包括文摘、摘要、摘编等服务项目;提供筛选类服务,包括节选、选编、文选、汇编、选集等服务项目;提供深度化服务,包括纪要、综述、研究报告等服务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通过推介数字化转型和分层化平台服务策略,丰富了阅读浏览服务,帮助受众“弯道超车”,尽快了解有关问题、主题、专题的学术研究状况,缩短与前沿学术研究的距离,全面了解有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在了解全局的情况下,在很短时间内筛选出需要的成果,并通过二次检索找到全文,进行系统阅读和深化研究。显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这种转变,很好地契合了自身聚焦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思路的智库建设期许,其提供的这些服务项目,是在服务业日趋发展的形势下,自身角色转化、顺势而为的明智选择。
  3.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经营数字化转型与市场平台化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不得不进行经营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市场化平台建设策略,加快实现知识产品的盈利发展。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字营销已成为常态,如何把握期刊的数字营销,已成为影响其未来独立生存、持续发展、占据市场的关键因素,因此,选用合适的市场营销模式,随时更新市场营销模式,做到常用常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盈利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付费即看”有偿服务,也成为其服务的常态模式,这使得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字营销模式应运而生。总体来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可按照不同的受众需求,有计划地推送拳头科研成果,甚至采用项目制,与有关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开设栏目,推出一系列能够引领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学术成果,这都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数字营销所带来的显著效益。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优质学术期刊内容选择成为人们期刊阅读的关键,也成为全民阅读的历史潮流,更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营销成功与否的文化根本。优质学术期刊内容选择这一行为,不仅是期刊数字营销活动的核心,还是期刊市场营销活动的价值体现。它使得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字营销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其推介的重磅论文、网红论文、高频下载论文,权威作者、网红作者的论文,下载率、转载率、引用率高的论文,学术大咖的论文,重大研究报告等,成为线上付费阅读的重要文本形态和期刊数字营销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决定了期刊的数字化营销布局,同时影响和改变了整个期刊的发展方向。作为获取社会关注和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它的诞生,符合知识消费、文化消费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有偿服务平台体系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如此,鲍德里亚认为,信息社会是消费社会,消費维系和主导了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运转,使得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而建立的期刊网络平台,成为一个为文化消费社会服务而建立的知识生产社会平台;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创意编辑和知识传播过程,最终转化为一种知识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当然,它也要求人们将坚持了上千年的业已习惯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文化—意识形态”阅读传播模式,转化为“文化—消费形态”的阅读传播模式。如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文化消费活动,就不再仅仅消费期刊的物质实体材料和形式,还消费其在网络平台上所呈现的虚拟期刊文本形态及其所提供的知识创新文化价值,这体现的是一种对期刊创新知识信息的著作权、版权的远程消费。它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平台的建设和人们的期刊阅读文化探索活动,演化为一种系统化平台的文化符号消费操作活动,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传播活动转化为一个知识不断再创造与生成的过程,一个受众不断对知识信息产品进行文化购买、阅读浏览、思想欣赏、创新使用并获得精神享受的市场消费过程。   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门户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平台化发展策略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内容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带动了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繁荣,而且还使得数字消费和信息消费成为人们的惯常行为选择,成为推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化发展的中坚力量,进而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专业门户网站的诞生和发展。由是,我们看到,那些专门提供某些学术信息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平台,构建了一个能有效整合各种信息并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网络应用系统,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向读者提供服务,从而开拓出一个期刊服务所有受众的信息服务通道,使受众能及时获得各种学术信息。
  1.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机构数字化转型与专业平台化发展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正在进行机构数字化转型,通过采用专业化平台建设策略,推动知识供应实现多元化发展。其所建立的为受众提供某类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学术研究成果的搜索引擎、目录、推介、营销服务,而且还能通过网络编辑、出版和传播业务,吸引潜在用户,形成固定的作者群、读者群和粉丝群,从而最大化地开拓市场,实现走向世界的梦想。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门户网站主要采取多元化服务,利用多变途径,传播创新知识;对症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建设学术智库,提供咨询服务。其发展目标是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生产解放;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制定规划;服务政府决策,优化社会治理;建设先进文化,创造时代文明。其任务是坚持科学导向,维护人文至上;注重推介原创,保护知识产权;建设学术平台,提供学术服务;打造精品栏目,发表创新论文;凝聚作者读者,打造学术集群;推介一流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甘当学术智库,提供学术咨询;办好学术论坛,回应公众关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门户网站能够为更多受众,提供适用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网络手机等的学术检索、推介、浏览、阅读、投稿、审读、发表、咨询、定制和消费服务。特别是在当前,“编辑一流期刊,打造一流栏目,发表一流成果”的一流期刊建设目标唱响学界。通过“一流建设”,人文社会科技期刊可让受众领略到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精尖、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有效降低文献检索、阅读时间、知识消费和售后服务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分类支持服务。
  2.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集团数字化转型与行业平台化发展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服务内容的增加,依靠其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满足日益丰富的受众阅读需求,越来越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不得不开始进行集团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行业化平台建设策略,助力知识辐射,实现集群化发展;采用电子征稿、审读、编辑、出版、发行、定制、阅读服务等方法,有效整合资源,编辑和传播一系列具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综合学科性质的高精尖研究成果,以获得最大化的学术、文化、经济、社会影响和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社会边际效应。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将这些成果分门别类地呈现在期刊平台的学术栏目界面上,方便受众检索。期刊平台作为一种信息集成式网站,能整合资源,展示推送成果,组织论坛交流,提供专业导航,开展沙龙活动,经营贴心话吧,办好天涯社区,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期刊网站服务;提供延伸支持服务,扩大学术服务圈的范围,延长知识传播文化链,建立相关期刊的网络链接,推出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及社会精神文明水准;围绕本地专家,开设工作坊,推介其个人学术研究页面,为受众提供与高端专家学术对话和交流的机会。当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集团化数字平台服务,也可使用分布式应用程序,实现与相关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学术机构、转化部门、应用单位、实践基地、工作场所的共享和协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良性学术互动和循环,建成一个由一大批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组成的期刊方阵,通过期刊集群强势文化崛起,形成文化传播的高地效应,在国际期刊界树立“中国标杆”。
  3.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联盟数字化转型与综合平台化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在每个行业,人们既是“冤家”,又是“亲家”,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共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一起经历联盟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综合化平台建设策略,支持知识共享的云阅读服务发展。这样的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科、专业和地域的壁垒,在一个学术平台系统框架结构内,为广大受众提供无差别的个性化学术分享和消费服务。它的建设,全面打通了知识创新、生产、编辑、传播、扩散、分享与消费的各个信息流通环节和期刊的市场营销通道。由于此种期刊平台建设构想,是以全民终身学习进而提升可持续阅读能力为发展目标的,因而,它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整个国家的学术研究与期刊编辑、知识传播、应用实践的社会文化生态与长远发展模式,有利于聚合社会各个行业、学科、专业、地方的作者和读者,建设学术共同体,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小众化资源专业服务,转化为面向全体国民的大众化资源共享服务,从而为推进国家的全民阅读和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创造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具体步骤是,通过“全刊参与,全息服务,全网构架,全民阅读”的期刊平台资源整合和社会服务协议,建立功能强大的智力型、智能型、智库型、智慧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联盟化综合业务平台;采用期刊编辑、存储、传播和阅读的一体化、一条龙综合社会服务,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读,逐步实现从专业阅读到到通俗阅读的社会阅读转型。
  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联盟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处在从文献信息服务转向知识创新服务的重要转型期,其在提供系统化和定制化知识组织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知识发现的知识元及其关联关系挖掘,以期为国内广大读者提供知识网络学习便利,推动国家的全民阅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知识创新和社会变革。同时,以全面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知识创新服务业为新起点,将基于公共知识的网络整合知识服务,以及世界各国各行业机构期刊的知识创新编辑、传播与共享阅读概念,有效地与联盟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对接起来,通过更为精准、系统、完备的全球期刊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平台交换与显性管理服务,将创新实践技能嵌入关系到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岗位工作与具体学习方向进程的隐性知识管理中,从而建构一种面向全球受众的、能够解决国际社会创新实践问题的知识服务体系,为解决全球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显然,这样的协同研究平台建设,有利于我国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方阵,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 人民日报,2021-5-10.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 (2021-06-23)[2021-08-01]. http://www. nppa. gov. cn/nppa.
  [3]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博物馆与人类学具有深厚的共生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由博物馆的人类学实践发展为理论化的博物馆人类学.人类学认识论、理论体系和民族志极大拓展了博物馆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尤其在21世纪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与超级多元时代背景下,人类学整体观视角对于在宏观文化、社会语境中把握复杂的博物馆现象,推动理论构想的实践与应用,完善博物馆研究方法论具有意义.
老龄化背景下,将老年人高层次、专业化的学习需求与成人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相结合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议题.老年大学的蓬勃发展、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历史使命的转变,使得实现老年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生源转化势在必行.加强正确的宣传和引导,探索开设“生源涵养班”和设置丰富的学习专业是行之有效的生源转化策略.
文章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四镇这个具有典型性的地域为例探讨了大城市城郊城镇化的特殊性,并指出由于这一特殊性带来的“转居”为“新市民”的学习需求不仅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形成的学习需求,还有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学习需求.基于这些需求,文章以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中关村学院)这样的区域成人高校的一些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大城市城郊城镇化过程中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即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工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以助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以服务区域共同行动网络建设,融通科技和人文
“清洁”“高效”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结合2012-2018年天然气消费总量历史数据,采用灰色预测理论GM(1,1)模型对2019-2026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趋势加以预测,并有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可能会影响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且增速有所加快;其中,天然气产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与天然气消费量的关联度最大.由此可为中国能源产量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产业建设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加入少儿出版领域。文章从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在少儿板块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9家较早成立少儿分社(事业部、出版中心、编辑部)的非专业少儿社在少儿板块的发展现状,对专业少儿出版社如何从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在少儿板块的发展中吸取经验进行探析,以期推动我国少儿出版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非专业少儿社;专业少儿社;少儿板块;发展  【作者单位】李碧梅,新世
【摘 要】 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知识服务是学术期刊价值链优化的重要路径。学术期刊价值链是由以论文投稿为内部物流、以全流程编辑出版为生产流通和重视学术场域位置与传播推广的营销服务等价值活动构建的过程。对此,可通过价值创造提升期刊知识服务水平,优化学术期刊价值链,推动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建设。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可以借鉴价值链理论的成本领先、目标聚集、差异化三重策略,以用户思维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学术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交流和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对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和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学术期刊编辑是保证学术期刊持续出版的专业人才,其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出版导向、出版质量和出版水平。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对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有清晰认识,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
【摘 要】 学术期刊编辑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做好学术期刊必须要有一支强劲的编辑队伍。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该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正确认识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站在知识论的角度去审视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关注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关 键 词】学术期刊;编辑;知识论共识;知识增长;职业生涯  【作者单位】张蕾,上海师范
【摘 要】 在我国当前职业化出版编辑体制标准的考量下,出版编辑是出版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结合媒介融合史及当前社会对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要求来看,出版编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与自身做好职业规划、建立职业归属感息息相关。  【关 键 词】出版编辑;职业规划;职业认同  【作者单位】康培培,北京印刷学院,山东大学;吴旭欣,北京印刷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2021年研究课题 ”和
【摘 要】 由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社会阅读领域正发生深刻变化,智能阅读渐成“新常态”,这对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多感官内容设计和组合式体验营销两大层面对少儿智能图书的内容生产和市场运营展开研究,并着眼于智能时代少儿出版业在移动化、知识化、智能化方面的改造升级,探讨深度出版融合的应有之义。  【关 键 词】技术赋能;少儿出版业;智能出版;内容设计;体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