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它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抽象的语文变成生活的语文,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一个新境界。用好信息技术需要达到以下五个方面: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3.化静为动,突破难点。4. 图、文、声并茂,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5.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 优化 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电教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小声的议论,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多,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对关键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也不到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造性的复述这几幅画面,让学生进入诗人再现的情景,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诗歌感情。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老斑羚和青壮年斑羚分成两队,老少斑羚先后起跳,在老斑羚将要下落的一瞬,小斑羚踩在老斑羚的背上,借力跳到对岸的悬崖上,而老斑羚却坠入万丈深渊。对于没有学过力学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很难领会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心,突破难点,我用动画形式将这一场面展现,当老斑羚被小斑羚一踩,像树叶一样坠下悬崖,这一场景极具震撼力,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学生沉浸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为老斑羚惋惜,为小斑庆幸,也为捕猎者惭愧,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图、文、声并茂,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散文,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但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 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例如上《春》这篇课文时,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柔柔,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时,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 、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 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让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绽放精彩,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这是时代为教育提出的要求,语文是各学科之本,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适合于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科学的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对此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应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去进行适时的教育,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逐步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 优化 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电教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小声的议论,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多,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对关键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也不到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造性的复述这几幅画面,让学生进入诗人再现的情景,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诗歌感情。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老斑羚和青壮年斑羚分成两队,老少斑羚先后起跳,在老斑羚将要下落的一瞬,小斑羚踩在老斑羚的背上,借力跳到对岸的悬崖上,而老斑羚却坠入万丈深渊。对于没有学过力学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很难领会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心,突破难点,我用动画形式将这一场面展现,当老斑羚被小斑羚一踩,像树叶一样坠下悬崖,这一场景极具震撼力,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学生沉浸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为老斑羚惋惜,为小斑庆幸,也为捕猎者惭愧,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图、文、声并茂,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散文,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但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 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例如上《春》这篇课文时,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柔柔,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时,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 、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 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让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绽放精彩,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这是时代为教育提出的要求,语文是各学科之本,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适合于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科学的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对此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应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去进行适时的教育,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逐步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