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是两位数”教学片段与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是两位数”,颇有感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其除的顺序、试商的方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完全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了,需要解决商的每—位书写的位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特别是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尚未真正理解。
  片段一:教师运用课本情境图出示例(1):学校有576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小组?
  在学生列出算式576÷18后,教师出示144÷18并引导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144÷18和576÷18,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生2:除数都是18。
  生3:144÷18的商是一位数,576÷18的商是两位数。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144÷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576÷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了,也就是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商的最高位是写在十位上,商就是两位数。
  师:我们找准了商的位置,究竟怎样试商?商几合适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9页列竖式计算576÷18(教师巡视,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师:请板演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想法后,教师问:“54"怎么来的?(商乘除数得到的积。)它表示多少?(3个18)还剩几?(用彩色粉笔写余数3。)第二次是用几除以187--(用36除以18。)
  片段:教师运用课本情境引出例(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电池多少节?
  师:谁来列式解答?(930÷31)
  (学生列竖式计算,一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师:计算方法与这位同学一样的请举手。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1)商的高位在什么位上?为什么?(2)商的个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生:略)也可以这样理解,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话,为了简便,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O移下来继续除,而是直接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就在个位商0占位。
  [思考]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明白个位商0的道理。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也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境图,从中引出例(1)、(2)两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把计算融入实际问题之中,仅仅是利用情境图中的部分信息引出例题。在教学列竖式计算576÷18时,教师重算法讲解,而轻算理探究,导致第一次的“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这一教学重难点没有能够突破。显然,教学中需要教师设法把计算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理解算理,领悟算法。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就要把被除数的前两位“57”看做是57个十,也就是18)k--组,570名学生大约可以分成30个组,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竖式中的“54”是54个十,由于每个组18人,30组共分完了540人。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弄懂商的最高位书写位置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算法。
  片段二中,教师提出“商的个位上的‘0’怎么来的”?同样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就要把被除数的前两位“93”看做是93个十,93个十除以31刚好是3个十,也就是31天收集了930只电池。平均每天收集30只,所以商是30,商的个位也就是0。只有当学生明白个位商0的道理,才能认同计算时为了简便,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时候,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继续除,可用个位no占位的算法。
  综上所述,教师在备课时只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把计算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才能让学生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瓶颈,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多年来,我潜心研究多方实践,感触颇多。认为只有在指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常运用同向思维(即定式)的思维方式。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容易变成一种误导,使学生思想僵化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忘记带学习用具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学生没有养成复习和预习的好习惯,学生该做的作业没有完成,合作学习的课堂变成“自由市场”……面对这样的情况,虽然每位老师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与策略,但在实践中却是路相殊而途同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为师的辛苦彰显在学生良好的表现中,想来定是每位教师的愿望。因此,我尝试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作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回顾20年来的科学教育历程,笔者为学生每况愈下的科学关注度深感焦虑和不安。上世纪80年代,科学口号响遍校园,科学成为孩子们最亲近的伙伴和追求的理想,90年代,科学也曾一度成为孩子们争相谈论的话题,更是引发孩子们学习兴致的动力所在。然而,最近几年孩子们对科学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淡漠,甚至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远离了科学。从以下几点可窥一斑。    一、学生“远离”了天文现象    纵观近
期刊
今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惨案的发生令人震惊。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又发生一起凶杀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死1名8岁小学生,伤2名小学生、1名未入学小孩。校园惨案频频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面让我们看看国外类似事件的发生和相关防范措施的制订。以下内容摘自《生命时报》第404期。    日本:巡警围着校园转    2001年6月8日,一名叫做宅间的37岁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古诗三首》。  教学理念:  重视对古诗词的朗读品味,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古诗词,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组课文,主题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而且要知道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虽然三首古诗词所写的景物和内容不同,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采用“类比迁移
期刊
“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更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关于“门槛效应”,有个有趣的实验故事:  弗里德曼和弗雷泽让两位大学生先后去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先去的那位要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去访问那个地区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
期刊
针对近期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的伤害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恶性案件,日前,公安部召开紧急视频会议、下发紧急通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坚决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公安都要求,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对近年来发生的侵害师生案件,挂牌督办,限期侦破,对犯罪分子依法从严惩处。组织派出所民警、巡警、交警、特警加强对校园及其周边
期刊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景,具体描述村子里的人挑水的艰难和下雨时全村人在雨水中洗澡的情景;回忆“我”孩提时洗澡的不易,夏天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的真切感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喝着矿泉水、纯净水和自来水长大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山
期刊
所谓“点拨”,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使其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研究数学教学中点拨的功能、特点和方法,探究点拨艺术的内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素质是大为有益的。    一、点拨的功能    1 解难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如直解其难,
期刊
《卖木雕的少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精读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让我们看到这位少年美好的心灵,体会到由他传达出来的中非友谊。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感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