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站在“十二五”门前看消费,风景无限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非常迅速,不过30年时间便跨越了温饱阶段而进入初步小康。消费热点不断变化,从以吃饱穿暖为主到“老三件”、“新三件”,再到现在的住宅热、轿车热,以及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消费日益增长。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步减少,发展型消费的内容日益增多,享受型消费也日渐丰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突出地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上。
影响消费的因素
总体来看,减少消费意愿,是居民在消费品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对市场化改革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具体说有六个原因:
一是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及公共事业性质的变化。这导致人们在消费时有后顾之忧,尤其是应具有更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者节衣缩食,作预防性储蓄。
二是收入来源不够合理促使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下降。我国新富群体中的一些暴富者,富而挥霍、炫耀,这非但不能引领大众消费,反遭人们的蔑视。另外,由于体制上的漏洞,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直接进了企业成本,如私营企业主的家庭消费和国有企业高管们过高的职务消费等。
三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1~2008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年均增长10.9%,大大超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人们的消费习惯通常形成于童年和青年时期,而人生收入的高峰期通常在中年以后,这时收入快速增长必然会出现消费滞后的局面。
四是居民的投资收益预期增加。过快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居民对资本收益的预期,也就是增加了对未来的消费预期,这必然会减少即期消费。
五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城市却还不能用“市民待遇”善待他们,当然就很难留住他们的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逐步与工业化接轨,消费习惯却仍然与农村接轨,还不得不保留着乡土气息。
六是消费环境较差。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市场秩序建设滞后,一些消费品和服务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想要都不敢要的地步。
消费结构有哪些变化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被国外学者称之为消费革命。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低层次需求比重逐渐减少,高层次需求比重逐渐增加;物质需求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比重上升。按目前居民消费项目的划分,这种结构变化将具体表现为:以恩格尔系数为代表的食品比重下降;物质类消费即工农业产品比重下降,非物质类消费即服务业比重上升;物质类消费品中,“衣、食、用”比重下降,“住、行”比重上升;服务性消费中,作为居民个人消费的服务比重下降,而涉及公共性质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的比重会上升。
但消费结构的变动并不是消费升级的全部内容。例如食品,决不会因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需求弹性系数的下降就不发展、不升级了。当食品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后,会随着食品中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满足人们的健康、长寿等发展型需要,会随着食品中文化含量的提高而满足人们的美食、高雅等享受型需要。
曾是两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在他的著作《财富第五波》中估计,保健营养食品产业,将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学的突破而引发继蒸汽机、电器、汽车、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次产业革命,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如果在食品中再增加些中国的美食养生文化的内容,是否会成为第六波革命的起点?衣着、家庭设备等其他物质类产品同样如此。
人们常说“培养贵族需要三代”:一代学穿,二代学吃,三代学古董字画。同时又说,“富不过三代”。中国目前的第一代高收入者,正经历着财富向第二代转移的艰难历程。中国未来的富有者,他们不应只是富有,只会创造财富,而且应该有品位,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底蕴,汇集精神财富的精粹,并引领消费时尚;中国的中等收入者,他们不但是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是未来社会消费规模的决定力量,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中等收入者的勃兴;中国的低收入者,他们生活水准的高低,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
中国的消费革命方兴未艾,但今后将主要表现在品质的提高方面。因此我们认为,面对品类繁多的消费品的升级优化,功能性产业政策将比结构性产业政策更为有效,即通过鼓励和扶持千百万中小企业,鼓励企业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和消费者走低碳、绿色之路,并整合和挖掘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层次消费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雅俗并举、富有时代气息的消费品。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亿万消费者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非常迅速,不过30年时间便跨越了温饱阶段而进入初步小康。消费热点不断变化,从以吃饱穿暖为主到“老三件”、“新三件”,再到现在的住宅热、轿车热,以及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消费日益增长。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步减少,发展型消费的内容日益增多,享受型消费也日渐丰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突出地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上。
影响消费的因素
总体来看,减少消费意愿,是居民在消费品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对市场化改革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具体说有六个原因:
一是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及公共事业性质的变化。这导致人们在消费时有后顾之忧,尤其是应具有更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者节衣缩食,作预防性储蓄。
二是收入来源不够合理促使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下降。我国新富群体中的一些暴富者,富而挥霍、炫耀,这非但不能引领大众消费,反遭人们的蔑视。另外,由于体制上的漏洞,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直接进了企业成本,如私营企业主的家庭消费和国有企业高管们过高的职务消费等。
三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1~2008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年均增长10.9%,大大超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人们的消费习惯通常形成于童年和青年时期,而人生收入的高峰期通常在中年以后,这时收入快速增长必然会出现消费滞后的局面。
四是居民的投资收益预期增加。过快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居民对资本收益的预期,也就是增加了对未来的消费预期,这必然会减少即期消费。
五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城市却还不能用“市民待遇”善待他们,当然就很难留住他们的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逐步与工业化接轨,消费习惯却仍然与农村接轨,还不得不保留着乡土气息。
六是消费环境较差。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市场秩序建设滞后,一些消费品和服务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想要都不敢要的地步。
消费结构有哪些变化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被国外学者称之为消费革命。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低层次需求比重逐渐减少,高层次需求比重逐渐增加;物质需求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比重上升。按目前居民消费项目的划分,这种结构变化将具体表现为:以恩格尔系数为代表的食品比重下降;物质类消费即工农业产品比重下降,非物质类消费即服务业比重上升;物质类消费品中,“衣、食、用”比重下降,“住、行”比重上升;服务性消费中,作为居民个人消费的服务比重下降,而涉及公共性质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的比重会上升。
但消费结构的变动并不是消费升级的全部内容。例如食品,决不会因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需求弹性系数的下降就不发展、不升级了。当食品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后,会随着食品中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满足人们的健康、长寿等发展型需要,会随着食品中文化含量的提高而满足人们的美食、高雅等享受型需要。
曾是两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在他的著作《财富第五波》中估计,保健营养食品产业,将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学的突破而引发继蒸汽机、电器、汽车、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次产业革命,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如果在食品中再增加些中国的美食养生文化的内容,是否会成为第六波革命的起点?衣着、家庭设备等其他物质类产品同样如此。
人们常说“培养贵族需要三代”:一代学穿,二代学吃,三代学古董字画。同时又说,“富不过三代”。中国目前的第一代高收入者,正经历着财富向第二代转移的艰难历程。中国未来的富有者,他们不应只是富有,只会创造财富,而且应该有品位,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底蕴,汇集精神财富的精粹,并引领消费时尚;中国的中等收入者,他们不但是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是未来社会消费规模的决定力量,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中等收入者的勃兴;中国的低收入者,他们生活水准的高低,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
中国的消费革命方兴未艾,但今后将主要表现在品质的提高方面。因此我们认为,面对品类繁多的消费品的升级优化,功能性产业政策将比结构性产业政策更为有效,即通过鼓励和扶持千百万中小企业,鼓励企业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和消费者走低碳、绿色之路,并整合和挖掘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层次消费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雅俗并举、富有时代气息的消费品。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亿万消费者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