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临床消化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76例十二指肠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以“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of the duodenum”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以“十二指肠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时限自建库至2020年8月,系统回顾所有相关文献.[结果]检索到69篇文献,共76例患者,年龄3~92岁,主要症状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主(56例,84.8%),多起源于黏膜下层(41例,64.1%),肿瘤直径5~80mm,11例(14.7%)患者出现器官或淋巴结转移,经手术切除并辅以术后放化疗,随访时间6周~8年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十二指肠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量低于预期,是血小板输注的一种主要并发症.血小板输注无效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包括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绝大多数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是由非免疫因素引起,包括感染与脓毒血症、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脾肿大、出血和使用药物等[1-4].免疫因素包括抗-HLA抗体、抗-HPA抗体、抗-CD36抗体等同种抗体以及药物介导的血小板抗体[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