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陈华:复原甲胄,热血传承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戈铁马少年梦

温陈华

  沉迷于金戈铁马,对古代铠甲的好奇和痴迷在温陈华儿时埋下种子。他喜欢在课余用扑克牌、硬纸板制作成铠甲的模样。这种古怪的爱好让家人常常埋怨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中专毕业,温陈华在工厂当了一名锅炉安装工,学习打铁、钣金等工艺技术。他开始琢磨用学到的技术制作真正的铠甲。为此,24岁的温陈华专门前往北京博物馆,希望能够看到最真实、最完整的古代铠甲。不过,这趟北京圆梦之旅却让温陈华大失所望,他没有找到他念念不忘的铠甲。后来,他又多次到西安、南京,希望在这些城市的博物馆中找到古代铠甲的原型,但仍然无功而返。
  这时,温陈华才知道:作为重要的军备物资,许多朝代并不允许民间私藏铠甲,所以至今还未出土过较完整或成套的唐宋代盔甲。他只能在一些古代的兵书中去捕捉铠甲的影子,从蛛丝马迹的叙述中寻找铠甲复原的线索。
  通过研究资料,温陈华得知寺庙藏品属于法器不算兵器,基本不会受到朝代更替的影响。寺庙里绘的写实画,很可能就是古时候铠甲的本来面目。于是,他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寺庙游”。
  背着纸和笔,带上干粮,温陈华从南到北去拜访。山西大同的善华寺、华严寺,平遥县的镇国寺,五台山南坛寺、敦煌莫高窟……每到一地,温陈华就拿出素描本,认真临摹画像和雕塑。每一件铠甲的结构、颜色,他都仔细绘在纸上。
  有一次,温陈华到华严寺搜集素材,因为安静地临摹塑像,居然被管理员锁在了大殿里。后来他回忆:那天夜晚的古刹幽幽静静,周围的罗汉像面目狰狞,着实吓人。但温陈华趁机在寒冷寂静的夜晚,认真观摩研究每一个图案和雕塑的颜色、结构,受到了很大启发。

用匠心复原甲胄


  2008年,在将近10年的学习、准备后。温陈华开始尝试复原第一套宋甲。一开始为了方便快捷,他将冷甲片皮裁成小方块,十几张重叠在一起,用机器打孔,做成小甲片。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做出来的小甲片很容易变形。他只得用铅笔画好模型,用剪刀剪出一个个甲片,剪好后将甲片放在木头上捶打,使其呈现出一定弧度。
  “最难的是鳞形甲片的制作,一套盔甲需要2000多片,为了合身,大部分要有一定的弧度,需要一片一片地敲打成型。”温陈华说。3年来,他敲打了6000多个甲片,后期还用了五层牛皮粘连、缝合。
  2013年,温陈华终于完成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这套铠甲为全手工制作,重约25公斤,内衬主要是皮革,外面覆盖银色金属片。这是他在经历两三百次失败的尝试后,做的第一件比较成功的格斗运动铠甲,正式复原了失传700年的宋代铠甲。
  温陈华把这套宋代甲胄上传到网上。因为制作精美,很快受到了买家追捧。许多甲胄爱好者上门造访,最终以8万元的价格被一位资深铠甲收藏者买走。这让一直觉得温陈华不务正业的家人开始理解他的工作。温陈华也有了大批量制作并销售铠甲的想法。
  但是,这套宋代甲胄仅材料成本就用了2万多元,更别说6年的时间成本。令温陈華的苦恼是,如何大批量制作、销售铠甲?把私人爱好商业化,甲胄复原工作才能持续不断地完善下去。
  有人建议他缩小铠甲比例,把甲胄定位于迷你型的工艺品。温陈华茅塞顿开,在合伙人的邀请下来到昆明,成立了云南汉心甲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改良,制作出了精致而美观的三分之一大小的铠甲。这种小铠甲因为做工精致,价格公道,颇受许多盔甲爱好者的追捧。温陈华在2015年10月22日申请了三分之一仿唐代铠甲微缩模型的专利,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和销售。
  整套铠甲将近30道工序,从皮革的裁剪到甲片的缝制,需要十多人的配合,制作周期长达3个月,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恒心。温陈华不断完善、提高甲胄制作水平,渐渐地,他的铠甲越做越完美。在制甲界,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剧组在筹备道具时,邀请他做顾问指导。《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将军甲胄是由温陈华团队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纯手工打造的。

让铠甲拥有真正的灵魂


  几十年的深度研究,让温陈华对铠甲的制作极为自信。与其他爱好者制作的盔甲不同,他制作的甲胄更尊重历史,还原度更高。每当他完成一套全尺寸的甲胄,他都要亲自试穿。当那些冰冷的甲片披挂在身,温陈华能感觉到远古流逝的热血和澎湃激情,无所畏惧。
  温陈华不再满足于制造出外形精美的甲胄,他要赋予铠甲真正的灵魂,让复原铠甲神形兼备。以实战作为标准,复原中国铠甲,成为温陈华的新目标。一套真正的完美的铠甲,不仅是外形的精美相似,还要能够运用到模拟古代战场环境中。它们阻挡的是战场上各种冷兵器的进攻,怎样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用?铠甲完成后,温陈华在昆明找到一个名为“熊猫突击团”的团队。他们是一群冷兵器运动爱好者,时常会开展“兵击运动”。他邀请对方测试自己制作的铠甲。测试之后,才发现铠甲制作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温陈华开始学习人体工学原理,进一步优化铠甲的可穿戴性。他明白:作为一个现代的铸甲师,只有尽力还原这些细节,才是对铸甲这项传统工艺应有的尊重。
  迄今为止,温陈华卖出的铠甲超过3000套,这个曾经小众的行业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温陈华说:古代甲胄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铠甲所包含的勇敢、忠诚以及责任,能够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千年中华的尚武魂,将在这些复原的铠甲中,鼓舞人们去传承和热爱。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以前到夫子庙闲逛,偶尔路过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瞻园,总忍不住望一眼门上匾额——金陵第一园,烫金大字为人瞩目。若放在姑苏城,留园、耦园、沧浪亭,怕无园敢言第一,但在南京城,这里实至名归。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南京,曾让历史无比眷顾。但这份眷顾,却让古城背负了太多沉重的记忆。六朝烟雨后,王气黯然收,数度兵燹,朝代更迭,曾积聚江南名园的金陵城,只剩下瞻、愚二园与江水残阳相伴。相较愚园而言,瞻
期刊
一汪潭水,因诗出名  桃花潭很幸运,一个古老的小镇,一汪清纯的潭水,好似“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只因李白的佳句竟引来了海内外无数惊羡的目光和寻访的脚步。  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距县城34公里,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相传,家
期刊
中世纪以来,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中广泛流传,是一部广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伟大作品。今天,散见于德国、奥地利等各地图书馆的大约有十部全版或者接近全版的书籍,另外还有近二十部残缺不全的抄本。  人们推测《尼伯龙根之歌》成书于公元1200年前后,作者或编汇者姓名不详。  在16世纪时,《尼伯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地区一度被遗忘,直到18世纪中期才有人重新把它挖掘出来。1782年C.H.米勒印刷了
期刊
《走神》  连岳 著  中华书局  本书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阅读、减肥、比基尼、球赛、植物的生长细节、网络、人性等等不一而足。行文别出心裁,有故事,有观点,有幽默,引发读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体悟。《摄影去了大街上:闲话世界经典摄影》  吴克成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书用幽默的文字介绍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家与流派,解读百余幅经典摄影作品。书中既有知识性的介绍,也有作者从个人角度鉴赏世界经典摄影作品
期刊
他叫于新辰,今年29岁,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研究室工程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放弃读研的机会,走进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一干就是8年。清华高材生的选择  1991年9月,于新辰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从小到大,于新辰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为此,母亲常常会特意跑到阜阳的新华书店,花掉半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书,并耐心地给他讲解不懂的地方。于新辰非常勤奋,学习成
期刊
与冰川结缘  王相军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冷家乡。家住大山脚下,他从小就对大山充满了向往。4岁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亲进山。嗅着山林、花草散发的清香,听着鸟语、虫鸣,看着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色,一路上他满心欢喜,自此对大山产生了深深眷恋。王相军  大山虽美,但封闭的交通和贫瘠的土地资源难以留住年轻人。王相军居住的小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高中毕业那年,他看见父母为了自己和弟弟的学费发愁,便对母亲说
期刊
滔滔黄河在青海省同德县境内,蜿蜒而过。河北乡三面环山,南临黄河,森林资源丰富。“这些年,河北林场一次火灾都没有发生过,盗猎行为也很少发生。”河北林场副场长切群加说。  切群加是同德县本地人,瘦长个儿,1993年参加工作,就到河北林场成为了一名护林员,这一守就是27年。护林队在行动遇见盗猎者  河北林场始建于1956年,早年由于人为破坏,林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1998年以来,河北林场实施了天然林
期刊
小篆写情书,竹简抄《道德经》,年轻的古代漢语教师李福言,让古代汉语的课堂充满别样生趣。三行情书,小篆情深  名如其人,李福言外表清秀,书生意气。自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在江西师范大学任古代汉语课教师。  不管什么时候走进办公室,总能看到李福言潜心读书的身影。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像他一样热爱古代文学。  最直观的方式,是让学生有参与感。如何参与?李福言想到了用小篆誊写情书的方式。那天,他把这份
期刊
每逢节假日,商家促销活动轮番上阵,优惠力度也是越发诱人。促销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省钱的好事,结果却常常造成透支。其实,商家促销更多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变相消费。绝不二价  虽然换季打折、节日特惠的促销手段方兴未艾,但一些更精明的商家却反其道而行,冷静地竖起了“不讲价”的招牌,以此来吸引顾客。价位定得好像比较低,其实挨宰的还是顾客。许多人提起砍价就头痛,便想着种种不讲价的好处。所以许多人一看商家 “不二
期刊
陈宝明  陈宝明管理着亚洲最大的厨房和200多名厨师,他的团队打造着独一无二的主题宴会,他被贵宾称赞为“舌尖上的艺术家”。在每一次精美的国宴中,他变通有术,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做好点滴事。忙而不乱  凌晨4点,当人们还在梦乡沉睡时,陈宝明已经来到国家会议中心。在这里,每年要接待上百万展会客人。陈宝明带领的后勤厨师团队拥有5500平方米的大厨房,比10个篮球场还要大,可满足1万人同时用餐的需求,是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