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弱化的文学地域性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我们正视不平衡永远是人类演进的一条根本定律,地理环境将永远是不容忽视的一股伟力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
  文学艺术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大地是文学艺术的舞台”,文学艺术因而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中国文学素有南北之分,历代曾有不少学者论及。
  《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唐代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有意比较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风的殊异: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他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参与文学风格的形成,这一看法对后世文论家影响甚大。
  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明确地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认作决定文学的三大因素。
  他们都把文学品种、风格的生成与地域条件挂起钩来,考察地域带给文学的影响,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种客观真理。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论及文学地理时指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
  自古以来,中国人研治学术都主张“究天人之际”的思维方式,论文学艺术重视文化地域的分野与调合,立生民大计虑及地利与人和的互动,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地理与文学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势,它影响着我国文学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特点,提升了中国人对环境与文学的鉴赏水平,并平添了中华审美特色。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论述中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时说:“在某个时期、同一地区集中出现一批文学家,使这个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在某个时期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里成为文学的中心。”文学流派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地域文学人才群体的形成,与特定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流派风格的空间变化性,表现在对生活的反映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受着特定空间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如我国文学史上的“花间派”词人,大都生活在鸟语花香的西蜀,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这些作者的作品大都具有“香艳柔美”“清丽秀雅”的风格特征。而那些边塞诗人大都长期生活在广漠萧索的北国疆场,其作品多具有“悲壮刚烈”的风格特征。
  又如当今文学界广泛讨论的京派、海派、汉派、苏派、宁派、穗派等文学流派,更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些地区存在的风格特异的作家群的形成与该地域环境的影响有关。中国当代小说界中,那些执着而又出色地描写与表现了富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生活的作家,大都拥有一片为他们所熟悉的独具文化色彩的土地。如老舍之于京华,孙犁之于冀中,赵树理之于晋中,莫言、张炜之于胶东,沈从文、韩少功之于湘西风情,汪曾祺之于苏北水乡,陆文夫、范小青之于苏州市井,苗长水之于沂蒙山水,郑义之于太行山村,贾平凹之于陕西城乡,孔捷生之于海南林莽,鄢国培之于长江三峡……这种在特定地理环境孕育下的地域文化色彩使他们的作品显现了令人瞩目的艺术风格。
  同是一个地域的作家,由于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其作品风格也有差别。比如,陕北人路遥、关中人陈忠实、陕南商洛人贾平凹的地域文化心理差异。贾平凹作品透出的某些南国气韵,如秀逸、柔婉、空灵等,其地缘文化上的根源可能与商洛故地这种虽秦而近楚的传统文化地位有关。究其原因,还是与文化生成的“土壤”(即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关。商洛位于秦岭以南,这里的地理环境不能不养育了贾平凹或多或少的南国气质。正如贾平凹在《商州》中写道的:“商州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接壤交错地带,人有南北特点,秀中有骨,骨中存韵。”
  既使同为一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如果处于不同地域的话,其文学风格也有殊多变异。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庚信,前期在梁为官,善作宫体诗。梁亡后被强留北朝,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就相应地由山清水秀的江南而变为广漠萧索的北国,诗风也由华艳轻窕一变而为苍劲沉郁。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变更给他的创作心理与作品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就是这样制约着作家,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之民风,一方民风有一方之文学。
  当今我国文坛令人瞩目的山西作家群、陕西作家群、河南作家群、山东作家群、东北作家群等崛起,都离不开养育他们的那一方水土与地域文化,就是那不同的水土与地域文化,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超越地域和种族之爱
  英国作家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说明地域性很重要,文学所提供和表述的“地方性知识”弥足珍贵。弗罗斯特的这句话其实还有潜台词:人性大于地域性。文学具有普适性和超越性。
  文学中的“爱”,是超越地域和种族之爱的人类之爱;文学从未阻止过一辆战车、一把匕首,但人类文学凝聚起来的全部能量,比战车和匕首更有力量……这就是文学中的“人性”。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歷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文学上引以自豪的是乡土文学。但新世纪以来,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当下的文学创作,不仅早已不是乡土文学的一统天下,而且都市文学迅猛发展,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中短篇小说代表着小说的文学性标杆,因此可以从中短篇小说的现状判断都市文学的走势。翻开各类文学期刊,反映都市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占大多数。从年轻作家的选择重点看,近些年涌现出的年轻作家,他们多半选择的是都市生活题材。这一点特别突出表现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以及“80后”的身上,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有关。
  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域作家可以“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学)思潮和创作中”。似乎可以看到各地区文学共性越来越突出,个性相对淡化,这一现象也让人思考共性是否会逐步消解个性这一严峻的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势头已是不可抵挡的事实。
  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确切地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即使自然条件,后来也是越发与本区域的人文因素紧密联结,透过区域文化的中间环节才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增强,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作用将有所弱化。但从宏观与本质上考察,这种影响与作用不会消失。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作用和“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地理环境赋予文学这一文化产品的影响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将承传久远;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旧的地域差异消失了,新的地域差异往往也随之产生,在新的地域环境的熏陶与塑造下,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文化艺术产品都将不断呈现新的风格和形式。只要中国这片大地上有山水、气候之别,文化上有南北、东西之异,只要我们正视不平衡永远是人类演进的一条根本定律,地理环境将永远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塑造着民性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伟力。
  责任编辑 王碧清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产业联盟近日在京正式成立。联盟旨在将中科院的成熟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合作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经济利益共赢。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表示,联盟的成立不仅是落实中科院科技“一带一路”的实质性措施,也是实现中科院科技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民生重大需求、提升其在该地区科技影响力的重要组织保障。  据了解,近年來,中国科学
期刊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在每个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都有不同,文学曾经是万众瞩目的对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即时的革新,文学似乎渐渐变得边缘,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有人不禁发问:文学怎么了?文学将向何处去?在当下又该文学又该承载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文学依旧重要。原来的文学是一个整体,不分类型,而且文学站在整个社会的中央,万众瞩目,或者说,对于试图改变命运的人来说,写作可能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
期刊
今天的文学生产不仅无法避开市场,而且需要市场,通过市场扩大文学的受众面,从而影响读者的精神生活  文学和市场的关系,常常令人纠结。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走近百姓必须依靠市场。有些时候,文学与市场是一致的,好作品有好市场,流行市场多年的中外经典名著就是证明。但更多的时候,市场背离文学,排斥经典,淹没经典。今天的文学生产不仅无法避开市场,而且需要市场,通过市场扩大文学的受众面,从而影响读者的精神生活。事
期刊
无论是推动非遗传承还是传统工艺再设计,工艺的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环境,这是一个系统生态系统。尽管前路漫漫,但它正在以自己的力量生长着  作家龙应台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她到乡下,准备坐下来休息,顺手掏出报纸铺在田埂上,被农民看到后大声劝止。农民用自己的手巾换下报纸说:“有字的纸不能坐。”这个故事给赵普留下的印象特别深。“这敬畏中包含了文化的要义”,赵普说。  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几乎贯穿赵普所有的
期刊
8月29日,由邯鄲团市委、邯郸市希望办、邯郸市圆梦青基会联合举办2017年“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助学金发放仪式。仪式上,团市委以每个学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的标准,向180名本科一批及以上贫困学生集中发放了助学金90万元,向参与捐赠的社会爱心企业、人士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活动前夕,工作人员历时两周,分赴18个县(市、区),对200余名提交申请的贫困学生挨家挨户进行了实地家访和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资
期刊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促进者,他由体制内到体制外又回到体制内,在党派统战工作发挥了较为突出作用  谢朝华,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是第十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法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中国发展》编辑委员会委员。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多达30多
期刊
几十年从教,他一直坚持“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敦品铸魂”,他认为,这12个字是对师德最好的诠释  他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个时代的骄子。  他没想当旅行家,却到过世界上880多个城市;他没想当诗人,却写下了3000多首诗;他没想当书法家,却为海内外的朋友书写了20000多幅作品;他没想当作家,却编撰了220多种书籍,创办了1本杂志;他没想当社会活动家,却拥有800多个社会头衔;他没想当教育家,却与
期刊
7月9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市人社局、上海市青联等单位共同举办“临港杯”2017年“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创新创业,我們在行动”为主题,旨在聚焦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和青创人才,搭建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展示交流的平台,整合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园区、创投基金、创业导师等资源,帮助广大青年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希望广大青年创业者们永
期刊
近日,中國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与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十位知名学者齐聚南开大学,举行物理前沿会议,国内知名学者聚集一堂,以共话物理学前沿进展的形式为杨振宁先生95岁华诞送上特别的祝福,欢迎杨振宁先生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资深院士。  “这些年中国有了惊人的发展,这是过去从没有过的奇迹。”杨振宁觉得他是幸运的,小时候的他看到过中国贫穷落后的景象;留学海外,他见过中国人不被尊重的情景;到了晚年,又亲
期刊
为了让更多的重庆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7月10日,由团市委、重庆市青年联合会、重庆日报、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17年重庆市希望工程“精准扶贫·圆梦行动”公益助学活动正式启动。圆梦行动将通过“尹明助学金”“邓文中助學金”“芙蓉学子助学金”等7个助学项目,预计将资助贫困学生750人。据悉,2006年重庆市青基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以来共筹集资金8216.9万元,帮助2262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