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识别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实劳动关系的内部体系由构成要件、法定类型与法律后果构成。因事实劳动关系与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在构成要件、法律后果、法律评价上有重大区别,其类型不包括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与合同劳动关系是同位阶的概念,其都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劳动法律关系是其上位概念。
  [关键词]书面形式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合同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体系识别
  
  《劳动法》的颁布确立了劳动关系建立的要式原则。《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关系可以由用工行为建立,从而在立法上正式默认事实劳动关系。但事实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并不清晰。本文试图以体系化的视角对其作深入分析,以期在法律上准确识别事实劳动关系。
  
  概念识别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形式说、效力说和综合说。形式说认为事实劳动关系是缺乏法定劳动合同的书面形式而存在劳动关系的状态。无效说认为事实劳动关系与书面劳动合同无关,仅指履行无效劳动合同而存在劳动用工事实的劳动关系。综合说认为事实劳动关系不仅包括无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也包括由于劳动合同无效而存在劳动用工事实的劳动关系。无论是无效说还是综合说,都以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关系为事实劳动关系。但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在构成要件、法律后果、法律评价上有重大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两者区别如下:一、构成要件不同;二、法律后果不同;三、法律评价不同;四、意定性不同。由此可见事实劳动关系与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并非同一概念,两者问不存在包容或从属关系,其为各自独立的劳动关系类型。在劳动关系体系内,它们均从属于与标准劳动关系相对应的非典型劳动关系。因此,上述三种学说中形式说较为可采。据此,事实劳动关系仅指在其他方面均符合劳动关系的法定构成要件而欠缺书面劳动合同形式、有实际劳动给付的劳动关系。
  
  内部体系识别
  
  事实劳动关系有其自身的规律与逻辑结构,在构成要件、法定类型及法律效果等构成上有其自身的体系。
  
  构成要件体系。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有三:
  其一,隶属关系。即在人身、经济和组织上劳动者从属于用人者,在用人者的指挥、控制下进行劳动,劳动者成为用人者组织中的一个部分,成为劳动关系。
  其二,有劳动行为的给付。只有劳动者在客观上有劳动行为的付出,双方之间才产生劳动法上的权利义务,这也正是事实劳动关系与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的重大区别所在:劳动合同在订立后未实际发生用工之前被确认为无效,则双方之间并不能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其三,欠缺书面形式。事实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的唯一区别在于一纸劳动合同。法定书面形式的欠缺使得劳动者与用人者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变得不明确,在双方无争议时并无多大问题;但双方有疑问之时则只能由双方各自举证证明或依法定内容确定。
  
  类型体系。关于事实劳动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无书面劳动合同型。据《劳动法》第16条,劳动关系建立须订立劳动合同,因此无劳动合同则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但自《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工之日即可建立劳动关系起,事实劳动关系得到了正式的立法确认。
  二是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用工型。依《劳动法》第23条、《劳动合同法》第44条,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关系终止。因各种原因未续订合同而继续用工的情形,据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依原合同确定劳动权利义务,但其仍因缺乏局面形式而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三是实际履行与劳动合同约定不一致型。虽有书面劳动合同,但实际履行中变更了约定的内容,未订立变更的劳动合同,其效果等同于无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就变更部分应以事实劳动关系论之。
  关于多重劳动关系属于事实劳动关系,有值商榷。多重劳动关系是从劳动关系的数量角度来界定劳动关系的,而事实劳动关系是从劳动关系的形式要件上界定的。因此两者是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关系进行的分类,不具有
  
  包容关系。
  法律后果。标准劳动关系是完全符合法定要件而建立的劳动关系。与此相比,事实劳动关系仅欠缺形式要件,因此其在法律上除承担形式欠缺的不利后果之外,其他方面与标准劳动关系无异。形式的欠缺可通过其他方式补正。即只要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后果就可等同于标准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对以下劳动权利义务有较大影响:
  首先是劳动报酬的确定。在双方都承认劳动关系存续、法律推定劳动关系存续的情形中,可凭双方认可的或原劳动合同的约定确定。在双方无约定或对劳动关系有争议的情形中,可依据集体合同或同工同酬的标准确定。
  其次是其他劳动权利。从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宗旨出发,事实劳动关系下劳动者的一切劳动权利受法律保护,用人者并负有积极消除事实劳动关系的义务,即在法定期限内,用人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须承担支付双倍工资、推定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责任。相反,因劳动者未在法定期限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并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最多导致劳动关系被用人者终止的后果(《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6条)。
  
  外部体系识别
  
  一直以来,许多观点均将书面合同形式作为劳动关系建立的有效要件对待。这是由于《劳动法》第16和19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而形式订立”的规定被解释为强制性规范。一旦违反,则劳动关系无效。“国内许多学者、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及仲裁机构仲裁员和法官持此观点。”这种观点违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理。1999年统一的《合同法》颁行后,私法领域的强制性规定已被认为不合时宜而遭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口头或其他非书面形式的缔约形式。劳动合同虽有社会法的性质,但在缔结劳动合同层面上仍应注重其私法性,以自由为其原则。因此,虽有书面要式的法定要求,但也不能仅仅将其解释为劳动关系的有效要件,解释为证明效力更合理。这个观点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法定形式可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其一为证据效力,其二为成立效力,其三为生效效力,其四为对抗效力。”书面劳动合同更大的功能是有利于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从而实现保护劳动者权利的立法目的。
  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动关系的建立不再单纯依赖劳动合同一个要素,“劳动合同订立与开始用工共同构成劳动关系建立的标志”。因此,用工行为、劳动合同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影响存有以下三种情形(劳动合同法第7条和第10条2、3款):一、仅有用工事实没有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建立;但须在法定期限内补订书而劳动合同以补正。在形式补正前为事实劳动关系;补正后为合同劳动关系。二、用工事实与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同时,则需看劳动合同是否即时生效:即时生效者为合同劳动关系;以后生效者在生效前为事实劳动关系,生效后为合同劳动关系。三、先有劳动合同后有用工的事实,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这是合同劳动关系;但在用工前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只负先合同义务。所以,在劳动合同生效之前的用工行为因缺乏书面劳动合同而成为事实劳动关系。
  可见,我国的劳动立法将事实劳动关系纳人其调整范围,并没有因劳动合同形式的欠缺而将其否定,相反对其进行了全而调整。但目前立法上并非保护事实劳动关系,而是力图促使其转化合同劳动关系,以便更好地规范双方当事人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其无法主动转化,则有法律上推定合同劳动关系的建立,并对用人者的懈怠行为设定不利后果,予以否定性的评价。劳动者在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利均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因此事实劳动关系在劳动法中的地位可归纳为“受调整、促转化、保劳方”。
  
  结论
  
  综上,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之争源于劳动立法上的书面劳动合同的形式强制性规定。强制规定的后果是事实劳动关系与相近劳动法律关系的界限模糊不清,造成整个劳动关系体系的混乱。由此,应当弱化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有效要件的观念,而将其作为劳动关系证明要件。在此前提下,严格区分事实劳动关系、合同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认清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是不同位阶的概念,将事实劳动关系置于整个劳动法律关系体系中进行识别: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多重劳动关系等其他不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劳动关系、合同劳动关系共同构成劳动关系之整体。前三者又构成非典型劳动关系,最后者构成标准劳动关系。而所有这些劳动关系均是受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因而属于劳动法律关系。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就是劳动法律关系。(作者分别为丽水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推动并支持着人类社会秩序的规则和规范,根本上是人们基于自己需要和目的的生命活动,是产生于这个活动的分化与整合的机制,包括人自身和人的社会存在的分化与整合。这个机制不仅是推动人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各种规则和规范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直接依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人在自己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建立起来的规则、规范,对于人类社会秩序形成和维持的决定性意义。直接而言,有什么
【摘要】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古老的政党之一,它见证了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从建党之初的反抗资产阶级统治和独裁、反对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到二战期间的反对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一直到今天的反对新自由主义,德国社民党始终致力于争取更多的和平与自由、更多的公正与民主。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应对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也为了政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德国社民党不断调整自己的依靠力量,完成了从无产
摘要 在美国构筑的冷战同盟体系中,澳新美同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同盟。从同盟缔结的过程来看,它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尤其是前者倡导并旨在防范日本东山再起的区域性防御同盟。由于服从于美国的冷战战略,这一同盟问世后不久即异化为反共产主义的工具。同时,又由于缔约方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该同盟是一个同质性同盟。不过,受制于国力、地位以及影响等差异性因素,这一同盟权利和义
【摘要】在现阶段的农村,管理好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为管好用活农村“三资”,花园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新途径,着力建立农村“三资”管理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疆哈密;农村;农村三资;管理经验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点。管理好农村“三资”(资金、资
【摘要】关涉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人的安全的“不定时炸弹”、“非常规灾害”和“非常规战争”的存在,凸显了检验检疫在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和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来看,检验检疫具有“技防性”、“灾防性”和“国防性”的安全职能,其职能发挥具有“全空间”“整体性”、“多变量”“交织性”、量值的“强弱性”、因时而变的“动态性”等特征。在未来发展中,检验检疫需要确立“前伸”、“内
摘要 新中国成立至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也历经周折。在经济主体方面,经历了从最初的主体多样化,到单一公有制经济主体,再走向经济主体多样化的过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成功地促进不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要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必须不断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关键词 经济主
[摘要]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是历史统一的,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开辟了新天地,离开民族复兴单纯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会遭遇问题,而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民族复兴也必定难以完成。  [关键词]社会主义 民族复兴 统一    60年前,新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之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民族复兴。  60年来,民族复兴以强劲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形成新中国经济的主线;社会主义以科学理论引领中国社会不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印尼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在苏哈托当政时期,印尼通过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完成了经济起飞;从20世纪末瓦希德执政开始,印尼通过打破军人政治、推进民主化而开始了政治现代化进程。在印尼现代化进程中,腐败现象的蔓延与加剧令世人瞩目。腐败问题的产生虽然有着种种主客观因素,但它对印尼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却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成为印尼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如何正视并清除
编者的话 本刊2013年5月(下)推出的“中国文化的根基与灵魂”专题策划中,方朝晖、尹保云、彭林等专家学人,就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内核重构、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本位文化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本期,我们又约请了三位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这一议题跟进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作者简介】  郑 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
【摘要】决策责任终身制的实质就是责任的追责时效问题。行政决策领域实行终身负责,有助于强化责任政府理念,完善决策失误纠错和责任追究制度。我国正在探索的行政决策追责终身制尚不成熟。在行政决策失误应承担的责任的四种类型中,道义责任、政治责任以及内部行政责任的追究时效可以实行“终身制”,而刑事责任、外部行政责任的追诉时效必须服从于法律的规定。党规可以设定严厉的决策责任终身制。在法治框架下,行政决策责任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