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应该有“人权”吗?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ucard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公平的“机器人三原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原则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原则相矛盾。”以上是著名科幻作家,“机器人学之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这三个原则被后世无数的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引用,被人们奉为经典。
  这三个原则,乍一听似乎是三个平行的原则,但是我们仔细一看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三个原则的优先级是逐次下降的:机器人最重要的是不可以伤害人类;其次是在不伤害人类的基础上服从人类的命令;最后才是保护自己。可想而知,这里的保护自己后面应该还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见,“机器人三原则”事实上完全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为机器人强制戴上的枷锁。这说明,在阿西莫夫眼中,机器人只是冷冰冰的机器,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权利,所以当“保护自己”与“不得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相矛盾的时候,机器人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可以被毫不犹豫地牺牲。这也难怪在无数科幻电影,比如《机械公敌》中,“邪恶”的机器人总是妄图“叛变”。
  其实人类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不平等的“规则”——在奴隶制时期,奴隶是属于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他们不得伤害主人;不得违抗主人的命令;生死也掌握在主人的一念之间。每当我们谈论那段历史时,无不为奴隶们悲惨的命运而感到不平,但是当奴隶的角色由机器人来扮演,而奴隶主成为了人类自身时,却很少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原因很简单,机器人名字里虽有个“人”字,但这却无法改变它们是“机器”的事实,既然是“机器”,又何来“人权”一说呢?
  “人”的标准怎么确定?
  机器人想要获得“人权”,必须先要跻身进入“人类”的圈子,或者被人类认可为同类,否则其“人权”难以得到保证。那么“人”的身份要如何界定呢?
  其实各个学科的专家都从专业的角度对人类进行了多重定义,比如从生物学上看,人类属于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从精神层面上看,人类拥有灵魂,是神圣的存在;从文化人类学层面上看,人类是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社会组织和科技发展的生物……其中前两种定义大致表达的是“人生下来就是人,就是宇宙间最高级的动物,就应该主宰世界”;后一种则更加开放,只要能够使用语言,拥有社会性并且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被纳入“人类”的系统。
  按照第一类标准来说,似乎有些道理,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自然拥有主宰其他生物命运的能力。但是万一有一天,出现了一种比人类更为“高级”的生物,人类是否愿意将自己“人”的称号恭恭敬敬地拱手让出,接受自己成为被主宰的族群的命运呢?
  在电影《超人》中,超人来自遥远的“氪星”,他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超能力,比如力大无穷,比如可以飞行。超人从小在地球长大,他愿意帮助人类,总是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可是,如果他想要利用自己的超能力主宰人类的命运,人类岂不是也会沦落到猪狗牛羊的境地?
  可见,单凭生物是否够“高级”作为判定是否能够称为人类的标准并不那么站得住脚。
  其实,从文化角度来确定“人”的标准,似乎更加靠谱。文化程度是一个族群进化发展到某一水平的标志,文化水平高的族群往往在族群交往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文化水平较低的族群,可以通过融合学习文化水平较高的族群文化而上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元朝、清朝,它们都是文化较为落后的族群吸收融合了更加先进的汉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国一个时期的统治者。也就是说,人类由高至低的等级事实上是与其文化层次相匹配的,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将文化水平当成判定“人”的标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再来看机器人,它们虽然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它们却拥有远超常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一个“刚出生”的机器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或许一辈子都难以学会的各种知识,假以时日,机器人群体会形成独特的“机器人文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机器人的确应该被划分进人类的范围,获得应有的权利。
  机器人维权靠人类
  话虽如此,但是人们还是很难将机器人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类”。首先,它们是由人类用各种材料制造出来的,因此在人们的感觉中,它们只不过是一堆钢铁、电线、芯片的组合体;其次,它们本身没有感觉,不像人类的血肉之躯,会受伤会流血会疼痛,因此它们即使受到伤害或者“死亡”,自己可能也没有什么感觉。所以,机器人即使未来真被人类所接纳,划分进自己的群族当中,它们的“人权”能否得到保障,还是要看当它们的“人权”受到侵害时,人类会不会因此而产生不适感。换句话说,机器人的“人权”需要人类来维护。
  如果人类只将机器人看作一堆钢铁零件制成的工具,那么只要完成预定的任务,机器人本身是否被损坏根本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将机器人当成自己的伙伴,再看到它们受伤,心中的感觉一定就不那么轻松了。
  这就类似于我们对待宠物和普通野生动物的区别:如果我们看到家养的小狗或小猫在过马路时被车撞伤或撞死,就会产生揪心、难过、气愤之类的情绪。但是,如果电视的生存挑战环节,播出人类猎杀大蜥蜴的场景,人们却很难会产生不适感,甚至还会为人类成功杀死蜥蜴而欢呼,这是因为小猫小狗在人类心中是自己的“伙伴”,而蜥蜴则是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的低等生物。
  因此,想要让人类自觉自发地帮助机器人维护它们的“人权”,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机器人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使之从“工具”变成“伙伴”甚至“家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机器人的人权得到保护。或许用不了多久,当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意识到不能仅仅把他们当做工具,而是要当成“家人”、“伙伴”之后,“机器人保护协会”也会应运而生,而机器人的权利也会因此而受到保护。
  其实维护机器人的“人权”何尝不是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保障呢?想想科幻电影中那些可怕的机器人,一旦有了自主思维,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想要毁灭人类或统治人类,其原因不都是由于人类对它们的苛待吗?如果当机器人真的拥有了意识,发现人类将它们当成自己的伙伴和家人一样对待,那么它们必然会愿意和人类和平地相处下去,并为人类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他文献
虎啸声最能震慑象群  在印度,饥饿的象群是农民们的噩梦,它们总是闯到庄稼地里来啃食庄稼,并且屡禁不止。这么多年来,农民们用过各种办法,打鼓、放鞭炮,他们甚至也试过了在庄稼地周围设置电网,但仍然挡不住饥饿的象群跑向庄稼地来偷窃粮食。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和大象在为庄稼而争斗的冲突中死亡。  什么能挡住象群的脚步呢?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既不伤害大象,又能让人类达到目的?有。在庄稼地里播放老虎的吼叫声就是一种
期刊
人类的母子关系可以维持一辈子,但绵羊母子关系存在时间非常短,只会存在1~2个小时左右。如果人为将一只小羊和母羊隔离2个小时,那再将小羊还回去的时候,母羊就不再“认”它了,更不会再照顾它。那么,它们之间的“母子关系”没救了吗?也不是。科学家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对此进行补救,那就是向母羊大脑内注射催产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母羊重新恢复短暂的母性,再次让它与小羊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期刊
金丝雀是鸟类中的“歌手”,它们的叫声十分动听,尤其是那些雄性,它们的歌声高亢而嘹亮。是什么让它们拥有了如此嘹亮的歌声呢?研究者发现,睾酮是让雄性们歌声格外动听的“秘密武器”。  其实,对于雄鸟来说,鸣叫不仅是它们某种情绪的表现,而且还是交配仪式的一部分。而正因为鸣叫与交配活动息息相关,睾酮才在其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研究者将一些鸟阉掉——这样它们就不会再产生更多的睾酮,它们的鸣叫声明显减弱了。而当
期刊
从物理属性上讲,雪和钻石或盐一样,是一种晶体,雪花一般是由众多粘在一起的呈完美对称形状的晶体组成的。要是有人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这是错误的!很多晶体在早期形成阶段非常相似,一些完全成形的晶体甚至几乎一模一样。  雪晶的直径有时甚至是厚度的50倍,所以,即便晶体在实验室中能长到直径只有2英寸,它们一般也要比一张纸薄的多。几乎每个雪晶的中心都是一个微小的尘埃颗粒,它可能是从火山灰到外
期刊
人们一般认为,一个诚实的人总会一贯地表现出诚实的品德,鲜有撒谎行为。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的诚信水平都不是稳定的,总是有时诚实有时撒谎,甚至在一天之中,人们的诚实水平都不在同一水平线。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青年志愿者进行了一项测试,用高额的金钱奖励来诱惑他们做出违背事实的选择。结果在上午8点到12点,志愿者们做出的选择往往是符合客观且忠于内心的诚实选择;而在中午12点到下午6点,志愿者们却更容易
期刊
宝宝们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将餐桌弄得乱糟糟,许多父母都为此感到头疼。不过,爱荷华大学的科学家们却给宝宝们弄脏饭桌找了个很好的理由,他们发现,幼儿吃的越“脏乱”,就代表他们所获得的体验越多。换句话说,玩弄食物是他们学习的体现。  那么,刚来到世界不久的婴儿们在学习什么呢?对食物的认识和分类。之前就有研究发现,幼儿最早能学会的14种流质名词里,除了雨水和水之外,其余的都与食物有关,比如,牛奶、咖啡、布丁
期刊
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们,糖吃多了会长蛀牙;在牙医的描述中,糖果简直比洪水猛兽还可怕。其实,这都是因为人类牙齿表面的大量细菌在人们吃糖后会产生大量的酸,腐蚀牙齿表面牙釉质的结果,长期下去,牙齿甚至有可能被腐蚀出大洞。  在这些讨厌的细菌中,一种名为“变形链球菌”的细菌是其中最大的元凶,而最近研究人员却发现,发酵乳中的乳酸菌等有益菌,恰恰能对这种“变形链球菌”起到抑制和束缚的作用。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所有人都在不断追求着“第一”的位置,根据“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原理,一路领先才是成功的正道,在商业领域,人们更是强调“市场领先法则”,简单来说,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早”。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那些一路领先的家伙,往往一不留神,就会成为落伍者。  领先者的停滞  在漫长的世界史上,中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有效的官僚制度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
期刊
癌魔是怎样炼成的?  其实人类之所以会谈癌魔而色变,最主要原因就是它让人类是又恨又怕。那么癌魔是谁?它从哪里来?它为什么会让人类又恨又怕呢?  在19世纪初,德国医学家就给癌魔画了像——变态细胞,因为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不一致,内部结构异常,排列也非常紊乱。后来,医学家进一步发现,变态细胞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挥细胞生长的内部基因出毛病了,而出毛病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正常基因自身发生
期刊
从外部看,德国斯图加特市新建的市图书馆像一个奇异的魔方,图书馆平面呈44×44米的正方形,建筑的高度为40米,地下两层,地上9层。但当你进入建筑内部,会发现其设计简洁清晰。建筑的所有部分都采用纯净的白色,而室内陈设,如沙发和书籍的色彩则恰到好处地活跃了气氛,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未来空间。建筑师试图采用这样的颜色策略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书籍和阅读上,不过,这美妙的设计也出人意料地让这座图书馆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