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日常生活审美化”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s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李立所著《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立足当下社会,以伦理审美化的问题为焦点,探讨西方后现代社会中伦理与审美的理论关系,思考我国现时代社会关于伦理与审美问题,进一步深入辨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伦理与审美是一个恒久的命题。古希腊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就反应出伦理价值的冲突,为读者带来审美的冲击,西方学者对伦理与审美关系的探讨也不绝如缕。古希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三大悲剧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保护人类而反抗众神之王宙斯、俄狄浦斯无意间弑父娶母、美狄亚为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些故事并非善与恶的简单对峙,而是充满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悖谬。它们带给观众不涉功利的审美体验,以及由伦理冲突所引发的道德启示。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中,哈姆雷特面对杀父之仇的彷徨纠结,奥赛罗对于妻子的误会、愤怒与悔恨,李尔王对于三个女儿的错误判断以及最终悲伤而死,这些悲剧的人生世态都表现了深层的教喻之意。它们所承载的英雄观念、家国情怀、社会道德并不仅是供人娱乐消遣,而是具备一种审美的伦理教化功能。
  在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中,审美的伦理价值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诗经》中《国风·周南·关雎》篇颇为唯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可以说是一首简单纯粹的爱情诗。但是,毛诗序开篇就谈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关雎》这首诗便被认为是具有教化的意义,要为天下妇人的德行作出规范性约束。在中国文学诠释史中充满浓烈的道德倾向。自先秦两汉开始,就有“春秋笔法”、“断章取义”、“以意论诗”等手法,它们都在凸显诗歌的功利性作用,而其功利性往往体现为对人民进行伦理感化、与国家间展开政治交往等方面。“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们展示出文学审美艺术的一种重要功能即感化教诲的作用。
  伦理与审美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关系阐释也是各成一家之言。有的学者指出审美要有伦理价值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有的学者认为伦理应该有审美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理论迷障。长期以来伴随着本质主义的思维习惯,伦理与审美两者的关系探讨至今没有获得公认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避开了关于伦理与审美相关命题的本质主义追问,而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结合事实情况陈述和阐释相关问题。此书认为,后现代语境中伦理与审美的关系本质可以理解为:以伦理的审美化为策略,取消现代理性伦理的规范与宰制,最终达到启蒙现代性与现代伦理、审美观念对个体自由的终极诉求。为了达到这一理论目的,它厘清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伦理与审美的关系,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在西方社会现代性进程中,抓住后现代语境下伦理的审美化这一显著的理论与实践趋势,并在对这一趋势的深入剖析中,使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审美关系样态趋于澄明。该书将伦理与审美关系理解为不断演变的社会历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文化生产的事实观照下,获得对两者关系的有效理解。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分别考察了伦理与审美的现代关系形态、后现代语境下伦理观念的审美化倾向、后现代语境下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倾向、后现代语境下伦理审美化之影响,最终对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其基本观点是: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不同学科之间有着相互跨界、彼此沟通的趋势,那么伦理与审美的关系便呈现出新的融汇格局。但是,这一融汇格局并非对“美善相兼”的古典伦理审美关系模式的复归,而是西方现代性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从而这一格局既与伦理审美的现代关系形态保持了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后现代伦理学、后现代美学的观念流转相贯通,并以潜在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
  李立在著作中着眼于伦理审美化问题。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审美化倾向,表现为冲破现代规范伦理的束缚,以期实现人类实践的真正自主,它意图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都可能自由地设计自我,最终践行一种无束缚、无规范的开放性道德。然而这种设想遭遇现实的困境。以现实的角度考量,从后现代伦理观到后现代艺术再到消费文化审美实践,实际上经历了从“责任的自我担负”到“自由的无责任”再到“自由的被束缚”的价值蜕变历程。伦理审美化的直接后果有两个层面,从审美角度而言,便是审美内涵不断泛化,审美不断侵占伦理实践的领地,最终使得后现代语境下美学从原先的哲学学科扩张为社会行为学。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社会中,现代性的伦理体系遭遇瓦解,代之以一种以感性审美体验为纽带的“美学共同体”。作者对于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困境所指明的出路是,在后现代伦理审美化过程中真正担负起个体责任。这样才能使后现代社会的审美实践变得更道德,并最终使后现代伦理的审美化潮流落实为当代大众本真而自由的诗意生活。但是,仅仅将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困境寄托于个体责任恐怕行之不远,在伦理与审美的探索中依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与推进。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一书首先有着广阔的学术视野,对尼采、福柯、利奥塔、韦尔施、舒斯特曼、费瑟斯通等众多后现代学者的多元言说进行辨析,发现它们思想的差异性,汲取其对于伦理审美化言说的理论资源。其次,采取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合理地运用了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再次,拥有独立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立场。该书对于伦理审美化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对当下艺术审美与道德实践的种种难题进行思考与判断。
其他文献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这样描述书画鉴藏的起源:“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已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这也许是有关书画、文玩收藏的最早文献记载。自此以后,鉴藏一道,便成为达官贵人、风雅之士玩物遣兴之余兴,长盛不衰。20世纪以来,这种“余兴”之外,又多了一种投资理财之功能。随着一件件
/最初受了人才学的启发/  经常有人问我:你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最初是否受了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我说不是。  我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最初是受了人才学的启发。那是在1985年6月,我完成了湖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正待分配工作。由于比较清闲,我就去图书馆找一些闲书来看。我发现了一本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學文集》,其中有一篇是雷祯孝写的《人才学概论》,他在这篇文章里
人的命运常常和考试连在一起。一考定终身的事,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许多人就是通过考试脱颖而出的。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曾让不少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个人命运借助考卷彻底改变。新中国虽然没有了科举制度,但并没有取消考试,许多考试仍然可以决定命运、改变命运,考试仍然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和人才选拔方式。  人的一生,常常要面对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考试。求学期间的考试,多如牛毛,自不待言
当雾霾越来越重,当“扶不扶老人”“辱母事件”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当我们怀疑空气、水、食品和整个教育体制时,想得最多的是带着孩子逃离。然而,往哪里逃呢?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形注定我们的家在这里,注定我们不可能被别的国家真正接纳,况且,别国有别国的麻烦和问题:美国有枪,欧洲有难民,浪漫的法国议会广场刚被血洗……我们能选择的只有自我的改变,无论我们在哪里。还是我曾经在自己创作的电影《洋妞到我家》中写下的那
谈山西作家,张平是绕不过去的。不是因为他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也不是因为他曾担任山西省作协主席,而是因为,他的作品是“写给那些最低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  张平说,这应该是作家写作的一个基本的立场。从古至今,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大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他每次去新华书店,最感慨万端的就是那些坐在书店角落地板上专心阅读的孩子们。有一年他去一个山区的村庄,看到一
王国平新著《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笔下的13位老人(分别是吴宗济、刘曾复、常沙娜、张祖道、李铎、顾棣、裘沙、王伟君、南国农、于蓝、王希钟、李滨声、马继兴),低调而平凡。他们没有什么至理名言,但却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才华,可能你无法感知,却在某个角落散发着光亮,隐隐地烛照着你的成长。”所以,我愿意在这些老人们被喧嚣世人遗忘的命运中汲取一
去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座谈会。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胡耀邦同志强调共产党员要靠实事求是吃饭,不要靠别的什么吃饭,靠别的东西吃饭终究要上当吃亏。这使我想起30多年前,作为新华社记者,我有幸与胡耀邦同志有过多次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他那
青年作家刘建林(笔名“刀文”)的长篇历史小说《篦子道》聚焦于“人道”,却直指人性。其中的人道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人的生存之道,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行为的表现,更加深层次地揭露藏在人物思想深处的人性之道,从而引发人对自身乃至家国命运的责任与担当。《篦子道》用真实的灵魂触摸人性的温度,令读者透过漫漫历史云烟,仿佛感受到活生生的北宋时代人性之美,在读者眼前发芽,生长,绽放……  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意味着全面抗战阶段的到来。该事件并非如“后见之明”般具有顯著意义,于国人而言,“九一八事变”更为突然,因此后“国难”一词逐渐流行,各界竞相以国难奔走呼号,成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人已意识到抗日开始,不少地方的英勇志士举起抵抗旗帜,奋不顾身勇于牺牲,努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与伟大复兴之路。所以“七七事变”爆发,国人反倒不觉意外,略显平静也淡然接受,视为抗日的扩大与民
区域社会史研究是当下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诸多学者结合所在地区,以所熟悉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地方社会进行深入研究,涌现出一批颇具分量的成果。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郝平教授继出版《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获得学界好评后,又对山西地震灾害进行研究,出版《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