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若皆拥有,问君何所求?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ntain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读书》二○一五年第十二期卷首文章(姜奇平:《三生万物:复杂共同体视角中的“互联网 中国”》。以下凡引述文句,不另注明),顿生感慨。在传统文化的主流脉络里,姜奇平找到了由P2P关系形成的拓扑结构,甚至挖掘出互联网的理科基因,作者此番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发现,令人叹为观止。在下实难揣测其他读者会是怎样的心绪,但诸君不能否认,中国是被互联网浪潮席卷而入的,即是说,互联网并非发轫于中国本土。要怎样的勇气和自信,姜奇平才能如此掷地有声:“其实,互联网是不是中国发明的,这不重要。”我禁不住惶然而问:那么,什么才重要?或者什么才更加重要?
  中国文化素来被认为博大精深。且不说其精深难测,其博大宽广,一直被人们添砖加瓦,以至于到了无所不包、跨越古今的地步。早在姜奇平的物理发现之前,已有学者在儒学礼教中发现了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比如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便是民主,即以民为主;又比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定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态度。世界近现代史表明,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并不是“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醒世危言,更不是民贵君轻的君王姿态。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与自由主义毫不相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究的是推己及人的待人之道。在一个垂直的伦理纲常体制内,强权的道德诉求,辅之以体恤之道,犹如“子孝”以“父慈”辅之,至少使孝道看起来不太专横而已。须知己所不欲,局限于个体认知的边界,己所不欲,是否等同于他人不欲,在认识论上,是只有盖然性而没有确实性作为支持的。王菲在《执迷不悟》中唱道:“你并不是我,又怎能了解?”如果我们看不到己所不欲的认知局限,只从缺乏理性的个人认知出发,推己及人的行为哲学,可能反倒纵容了强施于人的侵犯。当一个人推己及人时,无论怀抱多么美好和高尚的初衷,他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他人并不想被推及,并且,也有权利不被推及。自由,就是你要知道,我(或他)是另外一个人。
  我不敢贸然断定,在传统文化谱系中,是不是就不存在近似于莱布尼茨二进制(以“三”来转化0和1)的东西,或许,其实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我们姑且将《易》之道追认为互联网思维,也承认《论语》提供了路由器原理,而康熙大帝完全有机会,凭借朱王天理学说和他本人的数学天赋(他是历代帝王中唯一留有数学著作的人),打猎踏青归来,面对莱布尼茨惠寄的两台帕斯卡尔计算器,参透信息化世界的内在秩序,从而成为两个多世纪之前的比尔·盖茨或扎克伯格,可悲可叹的是,再好的理科传统,再优秀的文化基因,并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历史上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如姜奇平一声叹息:“三生万物,但至此,万物皆休。”姜奇平将传统文化置于互联网视角之下,不过再一次让人们想起“李约瑟之谜”,又一次去体会中国科技发展史的难堪:为什么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近代科学的条件,而近代科学(包括工业革命)以及现代互联网并没有在中国诞生?
  上下五千年,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皆已远去,祖先留下无声的文化遗产。自卑或虚无,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文化里究竟有什么,对此应该有个客观的认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快如闪电的当今科技时代,既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能强作欢颜偏说有。与其勉为其难地证明这也有那也有,甚至早已有之,不如赤壁怀古,哪怕痛彻心扉,也要探究出为什么勤劳智慧如中华民族,既通晓世界不断变化之“易”,又深知君臣父子P2P之“仁”,还深谙灵命(人)与天理(物)之相通,然而却在近代文明的百舸争流中,沦落到被动挨打的悲摧境地?西汉以降,与儒教文化相濡以沫的,乃是两千年的皇权社会和帝王专制,“民为贵”的芸芸众生,从不曾当家做主,他们苟且偷安的生活里,并没有多少自由,直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狂飙突进而至,中国才真正建立起民主政权和人民共和国。古代中国虽不乏奇思妙想的科学天才,但格物技巧总是备受鄙视,创新思维总是胎死腹中,无怪乎工业革命在别处开花结果,成就了世界近代文明,而闭关锁国的神州故国,甘愿失之交臂。发生这一切,难道我们的文化没有一点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就不存在任何劣根性,而只怪先哲们播下龙种不幸收获了跳蚤?这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任何一个民族都很难弃绝它的文化传统及浸润其中的生活方式,其中包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隐藏着束缚人们心智手脚的陈规陋习。文化传统无论多么厚重,一个民族的未来才更加重要,更加悠远辽阔,更加绚丽多彩。今日之国人,当着眼于未来,对传统文化保持虚怀若谷的平实心态,既身怀绝技,又自知不足,不是整日价念兹在兹地试图以中国文化拯救世界,而是在全球文化水乳交融中自强不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其他文献
〔关键词〕分离焦虑;沙盘游戏;权利  一、学生基本情况简介  小岩,女,15岁,初一学生,上课时习惯用校服盖住头部并趴在课桌上,很少见她笑。平时话很少,眼神中带着一丝哀伤,不精神,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学生发蔫。从一次心理课上她对教师的讲述中得知,她的父亲在一年前教师节的前一天晚上发生车祸去世,她现在与妈妈、爷爷、奶奶、弟弟一起生活。做沙盘游戏的原因是,在这次课上她讲述了自己反复做的一个梦,总梦见爸
画史中所谓的技術其实是“笔墨”(风格)。传统观点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第一要义,是判断真假优劣的第一法则,因而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将画等同于笔墨的“思维惯性”。每一张画是构建美术史大厦的石料,笔墨是构成每一张画的关键。这样想来,讲画史也就是讲“笔墨”史,也成了讲那几张“标准”风格作品的历史了。  如果仅仅把画史停留在“笔墨”的层面,以“真假优劣”论,那么所谓假的、劣的,就没有价值,对于写画史就没有用处,只
尊敬的王健林先生:  作为一名足球记者,我真心要感谢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一路陪伴中国足球。尽管中途您曾经离开过,但是您用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昨天的离开是为了今天更好的归来。”  中国足球20年的风雨历程,您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注脚。您创建的大连万达开创了中国职业足球辉煌的开始,尽管您在隐约嗅到假球黑哨气味的第一时间,就悄悄地选择转身离开,但是您商人的精明还是在这次“逃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5年
摘 要:耕作侵蚀是存在于农田景观当中的土壤侵蚀过程,随着现代农业化的发展,耕作方式变得复杂而多样化,耕作侵蚀对农业环境的不利影响已经日益显现,并引起相应的关注。近年来围绕着耕作侵蚀对传统侵蚀过程(水蚀)的研究开展较为全面,但是相反的侵蚀作用影响却未见报道。本研究描述了两种侵蚀过程的作用机理,结合两者间的同异性,探讨了水蚀对耕作侵蚀可能产生的能流、物流变化影响,分析了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中存在的新问题,
俄罗斯电视节目《俄罗斯好声音》是一档收视率极高的娱乐节目,在2017年《俄罗斯好声音》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女孩的面孔,她来自北京,叫杨歌。杨歌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挺进《俄罗斯好声音》总决赛,并在总决赛中夺得年度第四名的好成绩。在俄罗斯的电视娱乐节目当中,中国面孔是非常少见的,杨歌以其独具魅力的歌声,不光是获得了俄罗斯观众的认可,也引发了国内媒体对杨歌的好奇。其实杨歌还是第一位跻身俄罗斯主流戏剧界
距今八十三年前,一份传为《田中奏折》的文件中,有一段众人皆知的日本征服世界步骤的“名言”,所谓:“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时事月报》一九二九年二月)笔者无意讨论无关紧要的《田中奏折》的真伪问题,因为近代以
本届环法比赛在竞技的层面上颇受非议,恐怕难以成为一届经典比赛。尽管在竞技层面上存在诸多不足,但环法大赛依然牢牢占据着全球自行车赛事的头把交椅。第 104届環法自行车赛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落下帷幕,天空车队的英国名将弗鲁姆如愿第四次夺得总冠军,5年4次封王的战绩正式定义了环法大赛的“弗鲁姆时代”。本届环法比赛在竞技的层面上颇受非议:多达9个平路冲刺赛段缺乏激烈竞争,快步车手基特尔一家独大;两届公路自行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是顺利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保证。而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探究性教学;问题驱动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内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因
哲学体系建构的判摄路径  丁耘的新著《道体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是继陈来《仁学本体论》和杨立华《一本与生生》之后,哲学界又一部体系性的力作。丁耘兄出入中西哲学多年,且很早就自觉地将研究重点放在哲学思想的阐发上,因而此书视野宏大,思路广阔,在中西典籍之间往复运思,游刃有余,字里行间关心的始终是“哲学的第一开端”,不仅要接续中国哲学的慧命,而且自觉地接引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从而以“道体”一词判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低段语文教学;自信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扇门,一扇叫“我能行”,一扇叫“我不行”。打开“我能行”,我们看到的是智慧、创造、自信;打开“我不行”,我们看到的是胆怯、无能、自卑。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开启自信之门的金钥匙。但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自信这一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