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新知的博弈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你吃不饱的时候,你就每天忙着为了能吃饱,就想:如果那天我能吃饱了、不用为温饱担忧了,那我就最幸福了。可是,一旦真的解决了温饱问题,你又会想:如果能把明天与后天、把子孙后代的温饱问题都解决好,那我就最幸福了!当然,等那一天真的到来了,你又会要追求新的目标,下一目标也许是成为千万富翁,然后再是亿万富翁……
  不过,到一定时候,财富也好、物质收入也好,对你来说,会只是一些数字了,会越来越没有意义。我就认识很多人、不少朋友,他们真的是财富很多了,但同时觉得生活却越来越空虚,没有让他们激动的事情了。他们对我很羡慕,虽然我财富不多,可是,我还是对研究那么着迷,能够对世界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新的认识,就会很激动,因新的认知而得到非物质的享受。像耶鲁大学,许多老师都是这样的,为了追求获得新知的感受,宁可放弃高收入的机会。有人说,正因为这种原因,一流大学里的教授不应该收入太高,因为他们能从研究新知中得到享受。
  
  通向自由之路
  
  最近的研究中,有两个课题是我在不断探讨的。第一,人类社会“一夫多妻”制是如何终结的?我知道现代人会觉得这是不需要问的问题,好像本来就是“一夫一妻”。但事实上并没那么简单,因为在现代金融市场出现并发展前、在现代政府社保体系建立前,“养子防老”意义下的“子女”是保障一家人未来生老病残风险需要的工具,那么,如果只是“一夫一妻”,家里要么没有儿子、要么只有一两个儿子的概率会很高,那样的话,一家几代人未来的许多生活与生存风险会太高。也就是说,通过生小孩来保障未来的社会,必然是家庭家族希望生得越多越好,而“一夫多妻”是实现大家庭愿望的具体安排之一。在人类历史上,“一夫多妻”何时开始瓦解?为什么会瓦解?瓦解之后,靠什么替代机制弥补“一夫一妻”制下的生存安全损失呢?这一方面跟宗教团体的出现和发展有关,另一方面跟金融市场的出现和深化发展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研究最后告诉我:金融市场是通向个人自由、通向人格尊严之路。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金融市场是何时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原来的人类社会没有能发展金融呢?这涉及到借贷利息、高利贷的问题。因为不只是在各朝代的中国,而且特别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中东伊斯兰教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当你把钱放贷出去,你是不可以收利息的,因为金钱只是货币,是不能自身生钱的,而如果你做有息放贷、特别是高息放贷,那么,你就是在剥削、是不劳而获,你的利息收入是不道德的!对利息的这种意识形态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但是,如果有息放贷交易不能合法、合乎道德地做,那么,金融交易、金融市场就没法发展,因为如果没法从金融交易中合法地赚钱,谁会去做这种“不道德”的事呢?——这种关于利息的负面意识形态一直到16世纪中叶才结束,因加尔文的新教商业伦理才结束,才为金融市场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开了大门。就这样,替代“养子防老”人格化保障体系的金融市场才有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研究、认识这些金融市场和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的演变历史,总能把我的求知兴趣从一种高潮推向另一种高潮。真是活到老要学到老呀!
  
  路径依赖之忧
  
  对中国而言,最担心的是,误以为过去30年成功的模式对未来30年还适合,并因此放弃深化市场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努力。过去在中国需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时期,由国家拥有企业、资产和土地的确能更方便地调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在短短的30年里,通过多方面的投资,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高速公路网、众多大小城市,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成就很大。但是,到今天这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能、运输容量都已经很大,尤其产能严重过剩,再继续由国家做那么多投资、拥有那么多企业和土地,并且由政府征收那么多税,这些必然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和能够分享到的经济增长财富效应会很有限,亦即老百姓的消费就难以增长。
  也就是说,既有的经济体系在过去30年的正面贡献不少,所以,就有许多人认为这个体系今后还会继续很好。他们没有看到,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继续由政府拥有这么多企业、资源和土地,只会使中国继续偏爱投资,继续朝扩大生产投资之路走下去,使产能更严重地过剩,而与此同时,老百姓消费增长所需要的收入基础会越来越弱,消费需求越来越不足跟产能供给不断上升合在一起,必然会使经济最终碰壁。
  最好的办法是,在这个时候将剩下的国有资产进行民有化改革,把“全民所有制”中的所有者具体细化、落实到13亿公民的身上,让老百姓直接变成资产所有者,并且通过公司治理的改革,改变现在国企不分红、把太多资金不断扩大投资的局面。一旦通过民有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财产性收入,民间消费的增长就有了更多的收入基础,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就可以更多依赖国内民间消费、更少依赖出口和投资。
  
  新解“量入为出”
  
  我主张把“量入为出”中的“入”延伸到包括个人一辈子的收入。以前,我们中国人说“量入为出”时,“入”只是过去和现在的收入,就是说不能花掉手中之外的钱。但是,现在有了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等金融产品的支持后,未来收入跟现在收入之间的距离就被缩短了,差别变小了,所以,你可以把部分未来收入“借到”今天花,今天就买房子、买车,这样,只要你借来花的总量没有超出未来收入和今天存款的总和,你就没有违背“量入为出”的原则。适当借钱花是好事,也能促进自立,不依赖、不麻烦家人和朋友。
  那么,借贷的上限是多少呢?最好不要超过年收入的10倍。考虑到今天一线城市的房价都超出200万,而多数白领青年的年收入不到10万,房价已超出能支付的范围,所以,租房住是理性的选择。
其他文献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国研·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权威部门领导和国内外专家,与参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谁来代表新经济?谁将主导中国经济?谁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宏观层面的基调已经尘埃落定,而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产业界去切实践行。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拉开了帷幕。与此同时,吉利北京办事处,一场别开生面的媒体见面会也在如期召开。  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见到李书福,但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那张可爱的脸和说话时的慢条斯理以及偶尔的词不达意。  《新经济导刊》:您的提案中说要尽快地出台燃油的法规,您对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心中有怎样的规划与期待?现在吉利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吉利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战略规划是什么样的?
谷歌退出中国的猜想依然尚未尘埃落定。谷歌对中国网民开了个大玩笑?    四十年不遇的低温席卷了北京城。刚看完《阿凡达》从电影院走出的谷歌中国公司员工,都感到有些寒冷。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接下来的散伙饭,可能是谷歌中国公司最后的晚宴。  1月12日,谷歌高级副总裁David Drummond在公司官方博客宣布,因不再愿意继续对谷歌中国的搜索结果进行审查,可能将关闭Google.cn站点和在中国的办公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思考“十二五”的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表示,筹划“十二五”发展,首先需要对这
中国传统的企业要提高意识,探寻如何利用互联网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截至本刊发稿,据环球时报报道,谷歌威胁退出中国的风波已经出现戏剧性转向,该公司不同层级的人员接连表示:不排除会继续留在中国,而且迄今为止公司没有任何撤离行动。有观察家分析
谈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谁也无法否认,"新经济"所担负的使命,如今愈发艰巨。全球金融危机使出口导向型经济走到尽头,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旧有经济发展模式弊端也日益凸显。就政策
区县经济下一步如何发展,才能在金融危机和创新语境中逆势上扬?  2009年12月13日,“昌平区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中石化会议中心举办,会上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实验室经济”等关键词,颇为引人注意。  眼下,经济复苏已经开始,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危机所带来的反思,一步步转化成后“危机时代”的新思路。昌平区,将这次大会看作是自身创新体系由建立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间点。  在举国创新的语境之下,昌平区在
“海外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绿地新建,另一个就是跨国并购。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跨国并购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华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