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阈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演进与发展

来源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23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Web of Science收录的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绘制出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地反映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学科主题、研究路径、研究热点等。研究认为,现阶段国外农业现代化研究处于高峰期,欧洲在此领域具备领先实力。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与城镇化是当今农业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具体研究侧重于农业现代化与具体学科、具体问题的结合。
  关键词:风险社会;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城镇化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3-0101-10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同步”,这些纲领性文件开启了我国以立体系统工程思维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征程。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然走过近40年的征程,“三农”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尤其是2004年以来连续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为涉农文件。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靠天吃饭”现象层出不穷,农业风险尤为突出。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主流方案,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上升趋势[1],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从局部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2]。此外,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具有一定的“俱乐部趋同”①①“俱乐部趋同”效应,是指一些经济结构相似的经济体之间存在着经济趋同现象。 特征,随着时间积累,“俱乐部趋同”迹象有所缓解,但一直都存在“高水平垄断”现象[3]。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特指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以及推进这一过程的各种措施。农业现代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是指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提升农业耕种效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把生产力严重不足的传统农业改造为既不损害环境质量又极具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的过程[4]。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比较与透视,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指从低生产效率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指农业的经济特性从典型的家庭式自给自足转变为具备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5]。可以说,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变革或创新的过程,也是制度变革的过程[6]。
  农业现代化内涵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具有时代特征;同时,它随着各地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资源要素的差异性而出现区域发展的特性,又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具备融合性,既涵盖生产方面的改进与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又包括上层制度的变化与适应[7]。关于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相关研究也较为系统和深入。因此,对国外农业现代化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III软件,对国外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及系统分析,从中整理出1929年以来国外农业现代化有关研究的研究路径、相关学科主题和研究热点,以期加深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发展的理解,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s(WOS)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WOS数据库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文献索引数据库产品。它收录全球9000多种权威性科学技术期刊,数据每周更新一次,信息资料翔实,几乎囊括当前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是,其数据具有引文回溯功能,由此形成的参考文献网络是运用CiteSpaceⅢ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的基础。
  为了更全面地检索到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通过WOS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在WOS中的四个子库(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中进行检索;主题(TS)检索方式为[(agricultu*)and(moderni*)];文献类型为文章、评论、会议论文和会议摘要(ARTICLE OR REVIEW OR PROCEEDINGS PAPER OR MEETING ABSTRACT)。基于此,我们一共检索出1497条文献记录,根据其出版时间,最早的一篇文献为1929年。本文便运用1929年~2015年的1497条文献数据进行后续的文献计量分析。
  三、指标选择和计量分析
  首先,利用WOS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对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进行时间分布分析、国别分布分析、机构分布分析和期刊分布分析;其次,利用CiteSpaceⅢ软件的共被引分析、学科分类分析和关键字分析梳理出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演进路径、学科分类以及热点。我们所运用的CiteSpaceⅢ,是陈超美博士[8]开發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在信息可视化分析领域颇具影响力。本文运用CiteSpaceⅢ探寻农业现代化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前沿以及对应的知识基础,并基于此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相关分析图谱。透过共被引分析图谱和关键字分析图谱,可得到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关键节点文献。关键节点文献通过burst值和共被引频次综合衡量,一般而言,关键节点文献在共被引分析图谱中以较大节点显示,是农业现代化研究史上极具创新思想,开辟新研究方向的文献。二是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关键字分析图谱得到,在关键字分析图谱中同样以较大的节点显示。   四、研究结果分析
  现代社会风险问题愈演愈烈,农业风险尤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缓释农业风险的主流方案。我们将通过WOS 数据库自带的时间、地区、机构、期刊分布分析功能对农业现代化文献进行研究,再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的共被引分析、學科分析和关键字分析对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路径、学科分类、研究热点等进行图谱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文献的分布分析
  1.时间分布
  本文通过WOS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得到有关农业现代化研究相关文献,从1929年开始,到2016年3月17日截止。
  由图1可清楚看出,1929年出现了第一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文章;1929—1966年,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文章寥寥无几,农业现代化研究处于沉寂期;1967年发文量出现了小幅增长,相关农业现代化的文献达到10篇;1968—1989年发文量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10篇以内;从1990年开始,论文数量超过10篇,呈振荡增长态势,一直到2006达到42篇;2007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并于2014年达到了最高值124篇。值得注意的是,1997—2015年,这18年的发文量高达1079篇,占总发文量(1497篇)的比率高达72.08%,平均来说,这几年发文量增速都比较高,显示出这十几年农业现代化研究的迅猛发展。其原因在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农业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农业的落后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迅速攀升,累积的农业风险亟待缓释,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技术迅猛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近年来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日趋增多,农业现代化实践项目的开展亦趋增加。
  2.地区分布
  图2为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发文量居前十四的地区及各地区发文量占总文献数量的百分比。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位居第一,为297篇,占总量的19.84%;中国的发文量位居第二,为219篇,占总量的14.63%。这两个国家的发文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地区),显示出中美两国在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是英国,发文量为115篇,占比7.68%。其他国家(地区)的发文量都在百篇以内。经WOS数据库统计,全球共32个地区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发表了文献。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农业风险治理的关注,而地区间农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对农业风险关注度的不同。
  3.机构分布
  从机构分布看,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前20位机构中(图3),欧洲的研究机构数量最多,有11个,由此可见,欧洲在农业现代化领域的研究实力遥遥领先。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瓦赫宁根大学,为19 篇;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紧随其后,发文量分别为17篇和13篇。此外,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发文量为11篇,位列第4名。这说明中国在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只有两个机构榜上有名,说明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型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高速转型期,其中农业风险尤高,中国学者对农业风险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但与农业风险治理成熟的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4.期刊分布
  表1为刊载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期刊的前10位。前10位期刊刊文量总计178篇,仅占总论文数的12.63%,这说明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的刊载期刊相当分散。前3位期刊为乡村社会学 (SOCIOLOGIA RURALIS)、农民研究杂志(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和农村经济发展(ECONOMIC SCIENCE FOR RURAL DEVELOPMENT),刊文量分别为31篇、23篇、17篇。排在其后的期刊多为跨农业研究期刊,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现代化研究交叉发展特征明显,涉及多学科内容,所以相关文献发表在不同类型的期刊上。
  (二)农业现代化研究演进路径分析
  探究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演进路径可以加深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框架性认识。将由WOS数据库高级检索方式得到的文献(1497篇)导入CiteSpaceⅢ软件中,时间间隔(time slicing)锁定为4年,以“被引”(Cited Reference)方式运行软件,即可得到文献被引分析图谱(图4),此图谱由633个节点和535条连线组成,节点以时间关系排列。统计文献因被引频次越高而在文献被引分析图谱中以越大的节点显现,节点上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不同的被引年份,圆圈的厚度与文献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有关,中介中心度越高,圆圈越厚。
  图4为农业现代化领域文献被引网络图谱。通过综合burst值和共被引频次的5篇关键节点文献的详细信息见表2。
  代表研究前沿论文的引文作为研究前沿论文的知识基础,是研究前沿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可以体现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脉络。经由共被引分析得到的5篇关键节点文献粗略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演进路径。
  第一篇文献是由Held J[9]在1980年出版的《农业现代化:匈牙利的乡村转型》。作者认为,农村转型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观念的转变。经农业集约化后,匈牙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农业增长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新形式。很多学者对匈牙利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Held J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提供了关于农业经济研究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各种方法。在对匈牙利农业进行简单介绍后,这本书以两系法—农业发展与农民运动分析了19世纪下半叶匈牙利农业生产现代化,并在最后一章汇总于农村改造的经济和社会政治方面。书中的七项研究试图遵循一条共同的路线,探究在不同时期的相同经济问题,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全面的图景。
  第二篇文献是Price Roger[10]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法国的农业现代化:19世纪的交通网络与农业市场结构》。Price Roger教授认为,铁路网络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从而改变了法国农业市场结构。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铁路建设前阶段、铁路建设中阶段和铁路建设后阶段。在铁路建设前阶段,粮食流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缓慢和昂贵的交通运输费用、粮食需求的非弹性流动和粮食库存的地域分散性。在这些情况下,协调匹配库存和流动需求是不可能的,本地价格的波动可能会产生不稳定的投机活动,而不受私人库存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铁路建设后阶段,铁路和电报的完善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统一了法国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这本著作的最后一节介绍了新的农业市场结构的发展,并总结了农民对变化的积极反应是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文献是Amann PH[11]在1990年出版的《法国西南部的农业现代化:比泽的玉米穗仓库》。这是一本充满了人文关怀并且逻辑缜密的著作,充满了对法国农民的同情。Amann PH教授认为探究农民和特定社区如何应对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政策、技术發展以及欧洲共同体等的压力与机遇,有重要意义。农民针对机械化农业和大规模农业的反应是一个包含了五个变量的函数:社区独特的农业资源,其以前的历史(最不重要的),两代农民之间的关系,移民的作用(来自北部的高地)以及整合分散小地块的程度。Amann认为,对于农业现代化造成的经济形势的改变,中小土地所有者比大地主更具有适应性。
  第四篇文献是由Chaplin Joyce E[12]在1993年出版的《焦虑的追赶:在落后南部的农业创新和现代化》。Chaplin这本著作的贡献是双重的:她填补了关于南美农业研究的一个空白,此外,她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固定思维。她认为落后的南美并不是一个反现代化,缺少进步的地区,相反,由于启蒙思想的影响,那里的农民积极追求创新。但白人愿意接受的现代化只延伸到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接受现代化以使他们能够获得和维持对环境、劳动力和经济的控制。通过选择性地接受现代化思想并塑造它以适应特定的环境,南美白人设法保留奴隶制度。作者细致的研究、对启蒙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南美自由人与奴隶行为的洞察,使这本著作极具说服力。
  第五篇文献是Mcclelland P D[13]在1997年出版的《播种的现代性:美国第一次农业革命》。这篇文章总结了从古至今农业工具的演变,并详细分析了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农业工具创新。第一、二章节主要介绍了创新,接着解释了创新发生的原因。著作的主体部分对应于农业生产阶段:耕、耙、播种、收割、脱粒、培育和筛选。大多数章节都遵循一个相同的框架,包括每个阶段生产任务的讨论、从古至今农业生产技术的讨论以及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讨论。作者用图表来解释特殊的创新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后续的创新来纠正问题。
  通过对核心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8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成就进行分析,农业现代化的来源,政府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行为研究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侧重于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测度、农业现代化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具体问题结合的研究等。农业作为典型的风险行业,其风险大致分为两类: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演进与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高度相关。基于社会风险管理视角,农业现代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缓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早期,农业现代化研究集中于解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降低农业风险程度的比较;后期,基于缓释农业风险的考量,农业现代化研究集中于农业现代化的跨学科创新和农业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多风险平衡治理。
  (三)农业现代化研究学科领域分析
  文献的学科领域是对文献研究方向的集中描述。通过分析统计文献数据的学科领域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领域当前研究的门类。运行CiteSpaceⅢ,与农业现代化领域相关的学科门类由于统计文献在具体学科门类的发文量高而在学科主题知识图谱中以较大的节点显现,我们得以清晰发现农业现代化领域当前研究的学科门类,即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大致方向。学科主题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由97个节点和161条连线组成,节点的大小与相关学科的发文量有关,节点越大,发文量越高。
  表3为与农业现代化研究相关的前10位学科门类。其中,在农业学科门类下的论文数量最多,说明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学科和重点;同时,在商业与经济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经济学学科门类下的发文量位居二、三、四位,说明这些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样对农业现代化研究关注密切。公共管理、规划及发展、历史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发文量紧随其后,说明农业现代化研究跨学科特性明显。总的来说,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农业为中心,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特征非常显著,并趋于纵深化和广泛化,逐渐渗透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并日臻成熟完善。
  (四)农业现代化研究热点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通过分析统计文献数据的关键字可以追踪农业现代化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运行CiteSpaceⅢ,与热点相关的关键词会由于出现频次高而在关键词图谱中以较大的节点显现,我们得以清晰追踪农业现代化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对显现出的关键词经过剔除无意义的词与合并同义词处理后,就生成了关键词聚类图谱(图6所示)。关键词聚类图谱由237个节点和274条连线组成,节点代表关键词,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关系。表4为将居于前10位的关键词整理所得。
  对共现频次居前10位的关键词进行简单总结与挑选,当前农业现代化研究热点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和城镇化。
  1.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当中,如果片面追求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而置资源环境于不顾,那么即使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的进展,也会由于严重的环境恶化与能源危机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整个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方向就是国家或地区日趋合理和谐的发展方向[14]。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强调生产、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提升生产效率以满足人类需要,又保证生态环境。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面,Stockle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包含食品的生产能力、食物的安全性、资源保护、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方面[15]。Nambiar等人根据农业营养平衡、作物产量、土壤质量、农业管理、农业环境质量、农业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社会方面以及农业净能量平衡等八类指标来定量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16]。   纵观农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调。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农业发展被称为“石油农业”,一般以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起点。而传统的机械化意味着高耗能,过度消耗资源。这样的方式极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意味着“石油农业”难以为继。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節约农业资源,美国之后着力发展农业保护性机械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推广。由此,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精准农业道路。
  2.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保护资源环境,同时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作为环境治理研究的主流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学者Martin在1982年提出的[17]。之后,荷兰学者Gert Spaargaren和Arthur Mol发表了第一篇生态现代化的论文,系统阐述了现代化关系的适用性[18],完善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后续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现代化的核心机制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9],不管是提高农业种植效率的技术进步,还是农业污染预防与治理的技术进步,都有助于环境保护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融合。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制度创新则主要强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转变[19]。对于农业污染导致的环境治理,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政府对于污染的态度应该从应对型转变为预防型,为社会主体的污染预防管理提供激励和空间。市场力量应该成为政府在关于农业污染预防与治理方面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农业生态现代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即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使生态环境从现代化进程中脱离出来,对于农业自然资源进行永续利用或循环利用,保证森林覆盖面、水资源、土壤有机质等不受影响。农业生态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Urbanization):在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城镇化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城镇化源于法文Urbanisation,后演变为Urbanization。城镇化指的是要素分布的结构由分散式向集中式渐变的过程[20]。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的发展,其结构转换过程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非农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产业非农化,继而产生就业结构偏向非农化的现象,进而引起收入结构偏向非农化,最终导致人们的居住地由农村转向城市[20]。目前,国外学者就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的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其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以城市为重点,当城镇化达到一定阶段,为了满足城市的需要,建立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21];其二,农业现代化应该以农村为中心,因地制宜,实现各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为城市提供农产品,以此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22]。
  总体而言,基于社会风险治理考量,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农业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多风险平衡治理,包括农业风险与自然风险、农业风险与经济风险的平衡治理。其主旨为在降低农业风险的同时,控制其他风险不加剧。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WOS 数据库收录的农业现代化领域的文献信息为数据来源,通过WOS 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对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进行时间、地区、机构、期刊分析,然后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对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路径、学科分类、研究热点等进行图谱分析。
  通过WOS 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发现,从时间分布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业现代化研究发展缓慢;1990年至2007年,由于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农业现代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前期知识积累引发质变,农业现代化研究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从地区分布看,全球共32个地区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发表过具有影响力的文献。其中,美国、中国的发文量分别位居第一、第二,表明中美两国在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从机构分布看,欧洲在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具备领先的实力,发表农业现代化文献最多的20个研究机构中,11个位于欧洲。通过对研究机构的深入分析,发文量最多的是瓦赫宁根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紧随其后。就中国大陆而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分别位列第二名、第四名,表明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只有两个机构榜上有名,也说明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从期刊分布看,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的刊载期刊相当分散,前3位期刊为SOCIOLOGIA RURALIS、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和ECONOMIC SCIENCE FOR RURAL DEVELOPMENT,排在其后的期刊多为跨农业研究期刊,表明农业现代化研究交叉发展特征明显,涉及多学科内容。
  通过CiteSpaceⅢ软件文献共被引分析,就研究路径而言,早期的农业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80年代欧洲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成就进行分析,包括农业现代化的来源、政府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行为研究等方面。进入21世纪,更多的研究侧重于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测度、农业现代化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具体问题结合的研究等。根据CiteSpaceⅢ软件的学科主题分析,就学科主题而言,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农学为中心,跨学科、多领域相关的综合性研究特征较为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趋于纵深化和广泛化,渗透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并日臻完善。就研究热点而言,根据CiteSpaceⅢ软件的关键词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当前的研究热点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和城市化。
  总体而言,本研究在方法论上参考本人的另一篇文献计量分析[23],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但在文献数据收集和处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WOS数据库虽包含了国际上大部分有影响力的文献,但并不能囊括所有;其次,虽用高级检索方式保证了统计文献的全面性,但主题检索特有的检索方式可能导致文献数据准确性存在些许偏差。本文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之后还需要通过专家访谈进一步确认验证,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对这些缺陷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2]龙冬平,李同异,苗园园,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2014,69(2):213-226.
  [3]周迪,程慧平.中国产业结构水平的分布动态及其空间依赖[J].经济经纬,2015(4):79-84.
  [4]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
  [5]宣杏云.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3-8.
  [6]陈孟平.农业现代化与制度创新[J].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1(3):55-62.
  [7]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21.
  [8]陈超美,陈悦.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 :401-421.
  [9]Held J.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rural transformation in Hungary,1848-1975[M].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10]Price R.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Agricultural Market Structures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M].New York:Martin’s Press,1983.
  [11]Lehning J R,Amann P H,Loubere L A.The Corncribs of Buzet:Modernizing Agriculture in the French Southwest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2]Chaplin J E.An anxious pursuit: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lower South,1730-1815[M].No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3.
  [13]Peter D McClelland.Sowing Modernity:America’s First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14]牛文元.可持續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9-14.
  [15]Stockle,C.O.,Papendick,R.I.,Saxton,K.E.,et al.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J].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1994(9):45-50
  [16]Nambiar,K.K.M.,GuPta,A.P.,Qinglin Fu et al.Biophysical,chemica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Chinese coastal zone[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87):209-214.
  [17]郇庆治,马丁·耶内克.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75-179.
  [18]Gert Spaargaren,Arthur P.J.Mol.Sociology,environment,and modernity: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s a theory of social change[J].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2,5(4):323-344.
  [19]金书秦,Arthur P.J.Mol,Bettina Bluemling.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和展望[J].理论导刊,2011(7):59-62.
  [20]赵宏海.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3:17-18.
  [21]Don C Ok pala.Urban Agriculture 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J].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2003(5):1-6.
  [22]Stohr W B,D.R.Fraser Taylor.Development from above or below? the dialectics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iley,1981,19(4):430-432.
  [23]黄英君,赵雄,李江艳.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文献计量分析[J].保险研究,2013(7):108-118.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立一个引入保险产品缴费期限结构的多期动态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改善以往研究中对负债端的简化,使得资产配置决策与产品销售决策联系紧密。同时,根据多数假设对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定期债券作为寿险公司主要投资品种保持了较高的配置比例,而股票基金配置比例受股市景气度影响较大;期缴产品为寿险公司产品销售的主力,而趸缴产品受股市景气度影响较大;相较于股票基金投资收益率,期望利润现值对定期债券市场
期刊
摘 要:针对我国创新鼓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执行,从演化博弈视角探讨企业创新中开放与独占创新策略与政府决策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创新鼓励与知识产权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开放与独占创新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据复制动态方程得到参与者的行为演化规律和行为演化稳定策略,分析了企业的开放与独占创新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中群体的开放评价系数、独占转化系数、开放补贴系数、知识产权补贴系数以及采纳开放与独占
期刊
摘 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生产率之谜”根源之一在于企业金融化行为,表现为企业越来越偏好配置金融资产。理论上,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储蓄”和“挤出”的双重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基于2008—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GMM方法,实证了“生产率之谜”来自金融化假说的一个解释。实证结果显示:(1)金融资产配置与TFP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金融资产配置在“TFP增
期刊
摘要:以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以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为出发点,对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确实存在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现象,即对于同一货币政策,各行业对其敏感度不同;第二,财务结构是影响企业对货币政策敏感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不同财务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营运资本的作用较小,总资产规模和负债率的作用较大,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资产规模较大的企
期刊
摘要:基于2007—201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包含人口流动因素的非线性门槛模型对各地区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民生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人口流动因素则是导致这种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区人口流入规模扩大时,提高民生财政支出水平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我国仅有少
期刊
摘 要:研究职业成功对离职倾向影响的内在机理,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境,探讨中庸思想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层级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后发现:职业成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中庸思想在职业成功与离职倾向间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可根据此研究结论,提出降低员工离职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成功;离职倾向;中庸思想;层级回归分析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3-00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异质性产品价格分解模型,运用联合国UN Comtrade 2003—2016年产品-目的国层面出口数据,对出口质量进行测算,并将出口价格分解为出口质量和去除质量因素后的价格,重点考察中国OFDI影响本国出口的质量效应和成本效应。研究发现:中国OFDI显著提升了出口产品质量,并对出口产品成本产生降低作用。然后通过异质性考察,从目的国收入和产品类型(差异/同质产品、中间/最终产品)视角,
期刊
摘要: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理论,选择相关指标测度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生计资本。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现状,研究表明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资本值为0.539,说明移民生计具有不可持续特征,需要围绕生计资本内涵培养移民可持续生计的累积能力。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生计框架;搬迁移民  文章编号:2095-5960
期刊
摘 要:我国诸多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压力问题,决策者进行了多种手段的尝试,譬如通过发展地铁缓解交通压力,或是出台限制私家车出行的政策,这两种手段可以视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对两类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两类政策的协同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解决交通环境问题的疏通类政策(地铁)更为有利,但作用效果会逐步减弱,限行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限,但对一些城市而言,两类手段共同实施的效果会更为突出,决
期刊
摘 要: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提出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中国28个省域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各省域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双向直接投资子系统与企业创新子系统的发展水平,通过比较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将各省域分为同步型、双向直接投资驱动型与企業创新驱动型。同时,分析中国省域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