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对大学发展的最积极意义就在于增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正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潮流,迎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使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和科研产品更加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需求;市场导向
一、市场和市场导向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谓市场,Pindyck和Rubinfield(1992)将其定义为“买者和卖者相交互的集合,这一集合使交易成为可能,而买者和卖者的交互作用则形成了市场”。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和管理体制,在社会经济调节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基础性作用。
什么是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应当如何界定?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此仍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就市场导向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Kohli和Jaworski(1990)为代表的行为观点论,将市场导向概念定义为“整个组织产生有关顾客目前及未来需求的市场情报,跨部门传播市场情报,并举组织之全力来加以响应”,及Naver和Slater(1990)的文化观点,把市场导向定义为:一种组织文化,它能最有效地开展各种必要的活动为买方创造更高价值,并以此带来持续的经营绩效。为实现这一目的,组织将创造与维护这一文化来促进形成员工的市场导向行为。发展到Deshpande和Farley(1996)在其概念基础上的定义“通过持续的需求评估,以创造和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的一系列职能流程和活动”。
二、市场导向的行为要素
Naver和Slater(1990)认为,市场导向涉及三个行为活动,即顾客导向(customerorientation)、竞争者导向(competitor orientation)和职能间协调(interfunctional coordination)。
(1)顾客导向:指组织能充分了解目标市场顾客,了解他们心目中产品独特价值,充分理解顾客需求,增加顾客收益创造具有优异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竞争者导向:指组织对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及其长远的能力和战略的理解。
(3)职能间协调:指组织在为顾客创造优异价值的过程中,协调利用和整合组织资源,密切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
由此可见,市场导向是作为一种组织运作架构(organizing framework),其目的是促进组织提升管理、创新能力,为组织发展、创造并向顾客提供优异价值从而使组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善用和萃取这些资源或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带来超额利润。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导向
1. 中外合作办学源起与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大学面对激烈的生源和经费竞争,纷纷重塑大学形象,将一直信奉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在量的方面有了显著扩张,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而同时,经济全球化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只有向企业组织提供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和技术等内容的人才,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各个大学纷纷通过结成大学联盟、联合办学、扩大留学生招生、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化教育途径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浪潮。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的驱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革,师资队伍水平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出现质量下降的危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国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由于教育国际化是通过不同国家的教育主体实现的,而这种主体之间的国际差异引发的目标不可能完全靠行政手段或慈善资助来实现,因而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双方或多方的利益,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扩张引发的质的变化,为市场介入大学校园带来了竞争机制和效益观念,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作为社会机构的大学,在传授、生产(创造)知识和培育人才这两种商品提供中的手段和方式。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与他人发生商品交换关系的市场行为应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市场导向原则。
2. 市场导向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运用
(1)消费者导向。市场定位应服务于“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指的是人才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消费者市场。
所谓人才劳动力市场,即用人单位。这种市场往往以职业岗位以及行业与企业组织发展变化的需要为根据,要不断研究与适应这个市场对人才、对劳动力的类型、素质、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从劳动力市场上可看出:一方面工资待遇、地位高低与学历高低明显成正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机制。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教育的需求正日趋火热。尤其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和其他WTO成员国双方各类市场的逐步互相开放,双方的一些公司、企业、集团等纷纷抢占对方“市场”。这必然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日趋国际化,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开辟了一个世界级的庞大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的“集结地”,也加快了各级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引进“外资”和“外智”,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消费”,为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教育消费者市场指的就是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这种市场往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求学的目的和要求为根据,这种市场一般受制于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对教师来说,通过合作方式,一方面为一些青年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为无法出国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教师学习的契机。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2)竞争者导向。有市场就有竞争。营销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企业组织应树立竞争导向。任何一个市场上参与活动的企业组织都应知道竞争者对自身的意义。树立竞争导向有利于本组织注意自己的弱点和注意竞争者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组织树立奋斗的方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打破了精英时代的高度统一、一致标准,而代之以“没有共同标准”的综合性、多样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这样一来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争取生源。为了争取教育经费,争取科研基金,争取优质生源和师资,大学之间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学生录取、师资聘任等方面展开了竞争。中外合作办学恰恰能给每个高等学校一个可以施展的空间,也能弥补高校系统因差距拉大所造成的不能公平竞争的缺憾,从而各层高校都可拓展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3)职能间协调。为保持教育消费者及合作伙伴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各高校必须善用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执行以交换、协调、解决冲突和适应为主题的关系任务。
在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中外合作办学方其项目的实施、市场拓展等基本活动是与其高校内部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及其外方合作院校管理职能取得协调一致,达到相互交融的过程。项目营销的战略活动(项目研究、市场拓展、项目定位、计划部署)和战术活动(项目、成本核算、推广、实施)都是在其他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完成的,且渗透于其他部门的基本管理活动之中,共同服务于市场目标。
在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育服务的市场也逐步开放。有需求就有市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组资源,调整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甬军,等.市场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坪.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
[4]林金辉,刘志平.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江苏高教,2007.
(1.江西省体育局经济师,江西省足球协会副秘书长,江西威腾体育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课题项目:江西省社科十一五(2008)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8jy63]的成果之一
主持人:谢丽惠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需求;市场导向
一、市场和市场导向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谓市场,Pindyck和Rubinfield(1992)将其定义为“买者和卖者相交互的集合,这一集合使交易成为可能,而买者和卖者的交互作用则形成了市场”。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和管理体制,在社会经济调节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基础性作用。
什么是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应当如何界定?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此仍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就市场导向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Kohli和Jaworski(1990)为代表的行为观点论,将市场导向概念定义为“整个组织产生有关顾客目前及未来需求的市场情报,跨部门传播市场情报,并举组织之全力来加以响应”,及Naver和Slater(1990)的文化观点,把市场导向定义为:一种组织文化,它能最有效地开展各种必要的活动为买方创造更高价值,并以此带来持续的经营绩效。为实现这一目的,组织将创造与维护这一文化来促进形成员工的市场导向行为。发展到Deshpande和Farley(1996)在其概念基础上的定义“通过持续的需求评估,以创造和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的一系列职能流程和活动”。
二、市场导向的行为要素
Naver和Slater(1990)认为,市场导向涉及三个行为活动,即顾客导向(customerorientation)、竞争者导向(competitor orientation)和职能间协调(interfunctional coordination)。
(1)顾客导向:指组织能充分了解目标市场顾客,了解他们心目中产品独特价值,充分理解顾客需求,增加顾客收益创造具有优异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竞争者导向:指组织对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及其长远的能力和战略的理解。
(3)职能间协调:指组织在为顾客创造优异价值的过程中,协调利用和整合组织资源,密切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
由此可见,市场导向是作为一种组织运作架构(organizing framework),其目的是促进组织提升管理、创新能力,为组织发展、创造并向顾客提供优异价值从而使组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善用和萃取这些资源或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带来超额利润。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导向
1. 中外合作办学源起与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大学面对激烈的生源和经费竞争,纷纷重塑大学形象,将一直信奉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在量的方面有了显著扩张,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而同时,经济全球化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只有向企业组织提供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和技术等内容的人才,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各个大学纷纷通过结成大学联盟、联合办学、扩大留学生招生、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化教育途径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浪潮。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的驱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革,师资队伍水平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出现质量下降的危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国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由于教育国际化是通过不同国家的教育主体实现的,而这种主体之间的国际差异引发的目标不可能完全靠行政手段或慈善资助来实现,因而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双方或多方的利益,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扩张引发的质的变化,为市场介入大学校园带来了竞争机制和效益观念,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作为社会机构的大学,在传授、生产(创造)知识和培育人才这两种商品提供中的手段和方式。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与他人发生商品交换关系的市场行为应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市场导向原则。
2. 市场导向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运用
(1)消费者导向。市场定位应服务于“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指的是人才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消费者市场。
所谓人才劳动力市场,即用人单位。这种市场往往以职业岗位以及行业与企业组织发展变化的需要为根据,要不断研究与适应这个市场对人才、对劳动力的类型、素质、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从劳动力市场上可看出:一方面工资待遇、地位高低与学历高低明显成正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机制。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教育的需求正日趋火热。尤其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和其他WTO成员国双方各类市场的逐步互相开放,双方的一些公司、企业、集团等纷纷抢占对方“市场”。这必然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日趋国际化,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开辟了一个世界级的庞大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的“集结地”,也加快了各级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引进“外资”和“外智”,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消费”,为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教育消费者市场指的就是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这种市场往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求学的目的和要求为根据,这种市场一般受制于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对教师来说,通过合作方式,一方面为一些青年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为无法出国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教师学习的契机。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2)竞争者导向。有市场就有竞争。营销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企业组织应树立竞争导向。任何一个市场上参与活动的企业组织都应知道竞争者对自身的意义。树立竞争导向有利于本组织注意自己的弱点和注意竞争者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组织树立奋斗的方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打破了精英时代的高度统一、一致标准,而代之以“没有共同标准”的综合性、多样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这样一来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争取生源。为了争取教育经费,争取科研基金,争取优质生源和师资,大学之间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学生录取、师资聘任等方面展开了竞争。中外合作办学恰恰能给每个高等学校一个可以施展的空间,也能弥补高校系统因差距拉大所造成的不能公平竞争的缺憾,从而各层高校都可拓展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3)职能间协调。为保持教育消费者及合作伙伴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各高校必须善用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执行以交换、协调、解决冲突和适应为主题的关系任务。
在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中外合作办学方其项目的实施、市场拓展等基本活动是与其高校内部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及其外方合作院校管理职能取得协调一致,达到相互交融的过程。项目营销的战略活动(项目研究、市场拓展、项目定位、计划部署)和战术活动(项目、成本核算、推广、实施)都是在其他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完成的,且渗透于其他部门的基本管理活动之中,共同服务于市场目标。
在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育服务的市场也逐步开放。有需求就有市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组资源,调整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甬军,等.市场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坪.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
[4]林金辉,刘志平.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江苏高教,2007.
(1.江西省体育局经济师,江西省足球协会副秘书长,江西威腾体育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课题项目:江西省社科十一五(2008)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8jy63]的成果之一
主持人:谢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