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焊接皮肤切口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istar大鼠35只,背部两侧皮肤各做纵行切口,分别等间距缝合。一侧缝合后即行激光焊接,术后24小时拆除缝线,另一侧常规缝合对照。在术后不同时间进行切口的生物力学测试,同时进行切口愈合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激光侧皮肤切口炎症反应轻,瘢痕不明显,3天内,平均最大抗张强度明显高于缝合侧(P<0.05)。因此,激光焊接皮肤切口对整形外科可望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对75例烧伤病员静息能量消耗(REE)与住院条件下热卡摄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烧伤面积小于30%的病员通过口服已能满足机体需要,无需给予特别的营养治疗;烧伤面积为30%~50%的病员伤后早期热卡摄入不足,营养治疗的重点应放在伤后2周以内;烧伤面积为50%~70%和大于70%这两组病员伤后热卡摄入量明显不足,是营养治疗的重点,后者尤为重要。
根据我科1987年11月~1992年7月期间,70例105只扩张器的应用及15例扩张后皮肤组织的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扩张后皮瓣易于成活,分析了注射壶外置与否的优缺点及一些并发症的原因。
期刊
期刊
我院自1984年以来,采用口内“V” 形小切口(两臂总长1.5~2cm)行颏部硅橡胶假体置入充填术,以矫治轻中度下颌后缩、小颏畸形146例。术后效果优、良者139例,占95.21%。文中介绍了“V” 形切口设计、手术操作步骤及术后并发症处理与预防措施。
机体烧伤后,各种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干扰。我们对25例Ⅲ度烧伤面积为11.48±5.80%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及补体成份C3、C4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烧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红细胞C3b花环分别为14.28±4.58%,17.33±4.07%(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分别为4.68±1.77%、4.94±1.26%(P>0.05);血清Fn分
期刊
期刊
我们测定了烧伤后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生化组成,并与正常皮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瘢痕表皮下与相当于“真皮”部位的瘢痕中心区糖胺聚糖和羟脯氨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边缘区,瘢痕“真皮”中糖胺聚糖的增多高于胶原纤维的增多,故提出瘢痕软化吸收是从边缘向中心方向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