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秸秆扎刻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b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永清秸秆扎刻在第二批就被收录到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其传承人徐艳丰被命名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永清秸秆扎刻可谓是传统榫卯结构集大成者,体现出较强的艺术震撼力,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具有造型美、工艺美、结构美等诸多艺术特征,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与当前大多数非遗项目相同,永清秸秆扎刻也遇到传承的困难,目前仅在徐家内进行家族传承,鲜有年轻人主动学习其技艺。为了永清秸秆扎刻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希望全社会共筹共谋,将此绝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永清秸秆扎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秸秆扎刻的历史渊源
  秸秆扎刻,是利用高粱的秸秆扎刻成各种艺术品,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在我国种植高粱的区域多有分布,但其艺术水准能达到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徐艳丰的秸秆扎刻艺术高度的并不是很多。廊坊永清徐艳丰的秸秆扎刻是以经过特殊培育的高粱秸秆为原材料,以刀子、卡尺、酒精灯、锥子等为工具,以力学和建筑学为原理,靠手工扎刻而成的大型仿古建筑模型的手艺,其工艺精湛,达到了巧夺天工之美。
  永清县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中部,地处京畿重地,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当地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高粱。大王庄人徐艳丰是永清秸秆扎刻的核心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中,家族中世代相传木制模型制作技艺。徐艳丰少年时代曾跟随一位扎蝈蝈笼的老艺人学习秸秆扎刻技艺,他结合家里的木制模型制作技艺,创造性地将此技艺延伸扩展,成为了当下秸秆扎刻的领军者。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天安门》《故宫角楼》《黄鹤楼》等大量的古建秸秆扎刻作品,多次走出国门,本人也屡次被央视等媒体报道。2008年徐家的秸秆扎刻技艺被收录到了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徐艳丰也被命名为国家级秸秆扎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秸秆扎刻的技艺特点
  徐艳丰的秸秆扎刻作品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扎刻技艺水平非常高超,作品体现出较强的艺术震撼力,表现了多种的美。
  造型美:欣赏徐艳丰的秸秆扎刻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整体造型非常的精美。他的扎刻作品主要以中国的古典建筑为艺术创作来源,各种亭、台、楼、榭占据了他创作中的主要内容,并且每件作品都可谓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模型。从造型上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之美,具有典型的东方神韵,仿佛在与观者进行无言的交流。同时每一件作品又各有千秋,或飞檐翘起或有亭翼然。
  工艺美:一件手工艺若想具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首先它的工艺水平必须达到非常高的高度,甚至达到艺术的境界。笔者也欣赏过其他人制作的秸秆扎制作品,首先在工艺水平上就与徐艳丰的扎刻作品有着较大的差距。徐艳丰的秸秆扎刻作品,工艺精湛,做工精细,无论是从其整体框架,还是到每一个小细节,都体现出创作者严谨的风格,对待艺术的苛刻,徐艳丰已将工艺上升到美的高度。
  力学美:从古至今,每一种结构形式,欲达到其均衡与稳定,必须要符合力学原理。同样,徐艳丰的秸秆扎刻技艺,也非常符合力学原理,他的小作品用到秸秆达几千根,大型的作品能达到几十万根,无论是小到一个蝈蝈笼子,还是大到整个建筑群,全部使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见不到一颗钉子,榫、槽的角度必须达到完美的几何角度方可。同时其结构形式、空间余留非常符合力学的完美,同时也符合“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几十万根秸秆达到平衡与稳定,其大型作品的基座站上两个人而不会发生变形或者倒塌,才能让普通的高粱秆作品,做到几十年不变形。徐艳丰虽然没有读过书,更谈不上对力学的认识,但是他的作品,却将传统建筑中的力学美发挥到了极致。
  结构美:徐艳丰的秸秆扎刻作品是以各种秸秆代替了传统建筑中的板、梁、柱、墙等建筑构件,每件作品的骨架以六根高粱秆锁扣而成,然后将锁好的秆,从下往上,从里到外,一层一层地进行扎刻,就如同盖一座房子。尺寸是塑造出永清秸秆扎刻之魂,每根秆的直径都经过徐艳丰用卡尺测量,误差不会超过0.02毫米,不太直的秸秆,还要用酒精灯烤直。严谨的尺寸控制使得其空间功能,能照旧安全承受各种正常荷载,非常完美地体现了骨架结构之美。小如蜂翅的窗户,能像原建筑一样开合自如,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能被其高超的技艺所震撼。
  永清秸秆扎刻所蕴含的价值
  文化价值:永清秸秆扎刻属于典型的民间技艺,既是徐艳丰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再创造,又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长期的积淀,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一亭一榭,一窗一檐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秸秆扎刻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榫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多种传统文化的接衍。另外,通过比较中国奢华富丽的宫廷文化、外域特色鲜明的海外文化,徐艳丰的秸秆扎刻带有明显的中国民间文化痕迹,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之就地取材、制作精巧、夸张适度、地域特色明显、符合民间审美等诸多特点。
  学术研究价值:当代已有多位学者总结出了徐艳丰的秸秆扎刻的特征: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传统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结构、模型的塑造等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天包括古典建筑学、遺产学、民俗学等很多学者都对徐艳丰的秸秆扎刻技艺进行研究,很早就已凸显了其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社会价值:徐艳丰的儿女现在已经较完整地传承了他的手艺,如今他们一家靠秸秆扎刻技艺在当地已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有着较好的参考作用。要想解决目前农村中年轻人大量流失的问题,就必须要帮年轻人解决在农村就业问题,而农村中传统手工艺的开展正是解决方法之一,只有让农村中的年轻人看到在农村里生活的希望,他们才会留在家乡工作和生活,才能使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永清秸秆扎刻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永清秸秆扎刻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是目前全部掌握永清秸秆扎刻技艺的只有徐艳丰和其女儿徐晶晶、儿子徐健三人,因为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1、特种高粱不易在农村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秸秆扎刻所使用的材料虽为北方常见的高粱秆,但是徐家所用的高粱秆,却是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培育出来的被称为“铁杆高粱”的高粱品种。该高粱品种具有硬度高、韧性好、光泽度强、含糖量低、使用年限长等特点,非常适合进行扎刻。但该品种高粱非常低产,一亩地才产几十市斤的瘪高粱,无法在农村地区大面积推广。
  2、工艺制作周期长,学习时间长,市场却比较小。
  永清秸秆扎刻制作周期非常长,扎刻小一点的作品需要一个月左右,大型的作品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一件大型作品需要几十万根的高粱秆,期间要把其中大部分的高粱秆挖出凹槽,并且需要不停地在榫卯中间来回穿梭,工作异常枯燥。制作周期长,工作枯燥这让当前很多年轻人望而止步。另外,学习秸秆扎刻同样是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两年内很难见到成效。现在鲜有年轻人用几年的时间在得不到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去学习一件事情。另外,目前永清秸秆扎刻的市场主要靠博物馆、各种展馆、政府机关收藏,鲜有个人收藏,属于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3、运输不是非常方便,不适合进行快递运输。
  高粱秆是一种非常轻、极其怕火的材料,一件秸秆扎刻作品往往是由几万或几十万根高粱秆组成的,质量虽轻,体积却比较庞大,针对快递运输起来不太方便,极容易在运输途中发生损毁的现象,这样也大大限制了永清秸秆扎刻进行线上市场化开发的可能。
  秸秆扎刻的传承
  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为了让永清秸秆扎刻传承下去,徐家的孩子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两个子女在中学毕业后都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专心于传承。经过二十几年的刻苦学习,目前他们姐弟二人都已能独立完成大型的秸秆扎刻,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但是怎样让永清秸秆扎刻能比较好地传承下去,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做好徐老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传承人是非遗事业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技艺的实施者、传授者,传承人的离开也就意味着把技艺也一同带走,所以必须避免出现“人死艺亡”的境况发生。对于永清秸秆扎刻来说,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对徐艳丰老师口述史的整理,技艺的录像工作,这样通过文字、音像将秸秆扎刻技艺永久的保存下去。另外,永清秸秆扎刻的传承不仅仅是徐家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所以当地非遗保护部门,一定要协助好徐家做好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帮助其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解决徐家遇到的一些困难。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永清秸秆扎刻的价值。
  当今社会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社会,宣传对产品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徐艳丰为了将自己高超的秸秆扎刻技艺推出去,颇费了一番周折,甚至不敢说自己是永清人,这也为后来他的师承关系惹来一场无妄的口头官司。但是也就是通过那一次的走出去,才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永清秸秆扎刻。今后不能间断对永清秸秆扎刻的宣传力度,如果中断对永清秸秆扎刻的宣传,势必会造成今后对于其的遗忘。
  3、与当地的学校结合,通过广种薄收发展传承人。
  校园是孩子与年轻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我们的传统手艺若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就一定要走进校园,在孩子中进行宣传和推广。现在,徐家姐弟经常被各地中小学邀请去介绍永清秸秆扎刻,这不仅使永清秸秆扎刻得到了宣传,而且让孩子们认识了秸秆扎刻的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美育教育,同时也能为未来永清秸秆扎刻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4、努力开发市场,形成以手艺养手艺的良好态势。
  在徐家的秸秆扎刻展厅,展出着大量震撼人心的大型秸稈扎刻作品,这种秸秆扎刻作品制作周期长,卖价高,可市场相对狭小。要想让秸秆扎刻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必须要以手艺养手艺。未来,一定要开发出大量小巧的,适合孩子把玩的各种秸秆扎刻作品,或者与其他材料结合,创新秸秆扎刻作品,拓宽秸秆扎刻的市场,这样前来向徐家学习的年轻人就会多,使得秸秆扎刻手艺得到传承。
  结 语
  永清秸秆扎刻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的优秀代表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创新,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高度,呈现出了比较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其诞生与发展对当今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自2月18日开始,至4月17日截稿,由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会同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汉中百隆众鑫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童”心抗“疫”,共建美好家园》儿童画有奖征稿暨线上展出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4月17日,共收到儿童画作1558幅,举办线上展出49期,展出作品1415幅,点击量超过25185人次。经专家老师严格评审,共评出一等奖15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40个,佳作提名奖10个,优秀奖60
期刊
2020年4月19日,庚子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洛南县保安仓颉小镇正式拉开帷幕。洛南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被誉为“汉字故里”。为了纪念造字始祖仓颉,传承民族文明,洛南在谷雨时节举行祭祀活动。此举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体现了汉民族对文字始祖的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据悉,本次活动在做好现场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同时,还采取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号召不能亲临现场的群众以网络
期刊
在画廊欣赏一幅画,普通观众站在一定距离,就能领略到画作的风貌。但要了解更多的东西,恐怕还要走进一些,才能看清楚画作的笔墨,细节,乃至技法的运用等等。如果多看几幅同一个画家的作品,我们就能总结出某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其实呀,认知一个人和欣赏一幅画的道理相同。  路遥的大名气,是去世之后的事情。路遥就像一壶老酒,历久弥新。我对他的认知,也是由远而近,由声名而作品,由陕北而作家本人的——很多年以前,陕北在
期刊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陕西省文化馆依据陕西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疫情防控督导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通知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采取了闭馆及馆舍全面消毒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同时,大力拓展自身资源,“闭馆不闭网,服务宅家享”,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  认真做好疫
期刊
摘 要:随着民间文化的日益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勉县对鼓是陕西民间舞蹈社火类一种,表现了地方群众文化个性特征,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本文主要从勉县对鼓舞蹈形态动作阐述,同时探讨如何对勉县对鼓进行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陕西民间舞蹈;勉县对鼓;非物质文化遗产  绚丽多彩的陕西民间舞蹈,是在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周、秦、汉、唐等古代乐舞,百戏以及新秧歌运动促进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共图书馆的存在赋予人民群众自由获取教育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权利,由此可见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  一、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  我国拥有悠久的藏书史,可追溯至周朝,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私人藏书阁,但这并不算图書馆,只能算是保存文献的地方,因为它不对外开放,不具备
期刊
摘 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摄影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还可以记录美好的瞬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摄影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但是,它虽然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可能与空间,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促进摄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
期刊
对我来说,写作中最重要的维度是时间。时间完全是相对的、相关的。我喜欢用来描述我对时间的感觉的那个词是“比较时间”,是“比较文学”的一语双关。时间对我来说,具有想象的比较性和持续性。我唤起记忆,有着一种几乎身体上的感觉。我可以拾起我生命中的任何一点,能从身体上立刻抵达那里,但只是在情感的意义上。我很容易就能走捷径,回到我的童年、青少年、我经历的几次战争。这也就是说,任何东西——所有事件——都是现在,
期刊
日前,汉滨区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到五里分馆,西桥、民興、民力等村(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通过义写、义画等形式,把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并结合近期村(社区)工作重点,协助做好村史馆场馆布置等志愿服务。  近年来,汉滨区文化馆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招募具有专业特长的文化志愿者,深入镇办、村、社区开展各项文化志愿服务。在繁荣基层文化、引领文明风尚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
期刊
摘 要:汶川大地震后,在权力意志的指导及艺术家的设计操作下,汶川县水磨镇由震前的工业聚集区改建成了多民族风情的现代化旅游小镇,不仅完成了对基础设施的重建,还通过“锅庄”这种集体舞蹈进行艺术实践,实现因地震而产生断裂的地方文化、社会关系及民众心理创伤的修复。本文通过对水磨镇开展的“锅庄”活动进行深描,分析“锅庄”作为一种集体舞蹈形式,是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作用于灾后民众日常生活的,继而探讨艺术对灾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