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6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時光辚辚的马车飞逝而过,倏忽之间我已经在鄂温克这片草原生活了三十年。当年“青春容颜如朝露”的少年,把最宝贵的时光投入到了祖国的能源建设中了,为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片片印痕,如今已进入中年倒计时。
  鄂温克草原,当我第一次与你目光对视的时候,是在1978年的深秋,全国四大露天煤矿之一的伊敏露天煤矿筹建之初,我羞怯地牵着父亲的衣襟从黑龙江省鸡西煤城辗转到这片草原上。我小心地在鄂温克草原的草海与花海间奔跑,我好奇地看着这里的驼群、羊群、马群、大轱辘勒勒车。穿蒙古袍戴尖顶帽子的蒙古人布里亚特人,他们或牧放牛羊或挤牛奶或者边唱着民歌边用兽皮缝着手套边吃着肥硕的羊肉,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在这里放牧生息,他们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神秘好奇。虽则如此,我却不敢靠近他们,他们的豪饮、他们目光中的辽阔以及语言上的障碍,让我只能远远地望着他们,像是两个世界的人。我埋怨父亲把我带到这个荒蛮的边地,以我这样内向的性格不是更难以融入吗!
  伊敏河水倒映残阳如血,牧人的套马杆挺举如歌!
  创业的日子在伊敏河畔如火如荼地铺开,一面面红旗,一片片欢歌,一个新兴的能源城的画卷正在慢慢地展开,各种专业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伊敏河畔,当地好多牧民的子女也放下套马杆和知青一起走进了建设者的行列,走进了露天煤矿的采区。每天大人们一大早便去了工地,搭帐篷、脱大坯、盖房子,或者在一张张的图纸前左描右画的。吃饭的时候则用大半截油桶坐上个大铁锅,下上一大锅的面条,再放上点山葱叶,一大群人就着韭菜花便围坐一团抢着吃。
  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则要背着书包去临时招聘的老师家蜷曲着腿坐在炕头上那少得可怜的课程,而更多的时间我们则像一群羊散放在草原、河边和山丁子林里,用柳条绑上鱼钩钓鲇鱼,采野韭菜稠李子山丁子果,去伊敏河畅游。多年以后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那一段日子为“快乐的虚度时光”。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与我们一河之隔的永丰队的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同学们依然骑着高头大马或骆驼涉河远道而来,用他们皴裂的手虔诚地记着老师讲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公式。下课的时候,他们笨笨坷坷的汉语没有换来我们的友好,但他们依然找机会和我们不停地说,仿佛从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午饭时他们又把从家里带来的羊肉给我们吃,我们嫌有膻味而躲得远远的。他们把从上学路上随手采摘的野菜送给我们,我们也很少道谢。多年后这几个少数民族同学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丰收会时,我试着提及此事,可他们已经全忘了。
  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过去了。当漫天的风雪两度来袭的时候我发现我并没有像这里的勒勒车一样留下哪怕是浅浅的辙迹。我的许多梦想就像孩子梦中那个无头无尾的童话一样在梦醒时分悄然消逝。我也知道以我学生的身份和那点肤浅的阅历是想不出什么答案的。我的理想只能乌托邦着,我的情感只能无处寄托。
  于是我放下课本,以十七岁的瘦削毅然走进父辈们的创业队伍,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想法就是我要拥有一方属于我自己的独立完满的世界。于是在鄂温克草原的深处那个叫做伊敏的地方,一个少年成了脚手架的森林里的一只小鸟,他稚嫩的歌唱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他每天冲刺一样去上班,按捺不住地忙,欣喜地忙。他宽大的工装下是一颗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心,他的脑子里满是冰天雪地里的保尔、手持刹把的王进喜的高大形象。虽然每天下班后他的胳膊腿腰累得生疼,但他是快乐的。我们班组共十二个人却有六个民族,我们虽然文化背景阅历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师兄师妹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特格色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的家就在与我们一河之隔的永丰队。因为他要成家了,他的父母决定给他盖三间房子。十月初,草原已经下了初冬的第一场清雪,我们去帮他粉刷墙壁、镶玻璃,他嫂子在厨房里炖手扒肉款待我们,那是我平生头一次喝白酒,只几口就已酩酊大醉。特格色把我扶到他家的小火炕上。半夜醒来时,我看到特格色的额吉在灶前给我熬浓酽的奶茶解酒。望着那一头白发我几次都忍不住要喊她妈妈。
  今天我回过头去,重拾那一段珍贵的记忆时,我总会为那一段不可复得的如火如荼的战斗场景所激动、感奋,也为这片草原所承载的融融亲情而心生温暖。由少年而青年,那不需要启蒙的潜伏在心底的文学情愫随着色彩斑斓的文学梦迅速膨胀了。写作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随着习作的增多,内心的浅薄也越来越暴露出来。于是找遍能够找到的名著名篇闭门夜读,以期让思想有所丰厚、灵魂有所安顿。然而,渐渐地我又发现文字这种由墨气承载的情感依然有它松懈的地方和可疑的地方。只有用身体来感受这片土地,才能让沧桑历史、旧事与现时生活诗性叠合浸染。
  于是我试着去接近这里的一草一木,试着去触碰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去巴彦胡硕朝拜被草原人赋予无限期许的敖包山,去红花尔基蓊蓊郁郁的原始樟子松林静静地寻觅广阔,在辉河的沼泽河滩草甸上在细石器遗址上感受远古,在锡尼河庙喇嘛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中体会虔诚与祝祷。于是我一次次被震撼被感动!当年成吉思汗正是从这片草原挥舞“上帝之鞭”带着他的子孙开始西征的,整个十三世纪里他攻城略地,斩关夺隘,横扫亚欧大陆,建立起了蒙古帝国,成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还有我一直怀有深深敬意和复杂伤感的土尔扈特蒙古人的东归。想一想吧,十六万拖家带口的妇孺和老人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撬,沿着白雪皑皑的伏尔加河草原,一队接一队地迤逦前进。在漫长的征途中,俄军的追堵,疾病侵袭,饥饿折磨,没能改变土尔扈特人的初衷,经过两百多天艰难的长途跋涉,土尔扈特人终于结束了一百四十多年的身心漂泊,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还有勇敢善战、屡建战功的清盛世时期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海兰察等等。
  作为籍贯我曾无数次填写了那个我父亲生活过的一个地方,但作为一个代号它只代表我父亲曾生活在那里,它甚至连我的出生地都不是,而作为第二故乡的鄂温克草原随着时光的流逝则愈来愈深地延伸到我的生命之中!三十年,我最宝贵的时光永远地定格在这里了,我的那些不足挂齿的文字所记录的情感游丝因纸本的留存而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青年人成长的历程和情感的轨迹。   人生不能時时激昂,但人生需要激昂的状态,那是人活着的最理想状态。然而人生无常,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心灰意冷、因挫折而低靡的时候常有。我常独自一人去离我家不远的伊敏河边,看蜿蜒流淌的水流或是听听林中鸟叫虫鸣,想一想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承载的战争、掠夺、自然的灾难、人为的政治运动给人心带来的伤害。而同样是面临不幸为什么有的人记住了太多的晦暗困苦,而有的人却从苦难之中提纯到坚强、品咂到从容,编织出了自己的一片锦。
  山丁子红红的一片安详,像一片片的晚霞飘在秋日的伊敏河畔,奶茶长调手扒肉总会适时地拨动你心底的那一根弦。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诱惑、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染。原来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对他对森林与夜莺的虔诚与不厌其烦的描写很不理解,现在才懂得那些植物动物在作家那里是有神灵的,是他的挚爱。然而我毕竟不是过客,我需要这片土地的认可,我非常的在意。这里应该是我一生的情感源与归宿地。尽管,这里的冬是冰和雪,这里的春是风和沙,这里的夏是炎炎烈日,这里的秋是落叶与归雁构成的。然而我那板滞而迟缓的情感只能在这里被调动与激活,我的意志和信念只能在这里得到锻造。
  学会感悟、学会承担、学会从历程中提纯情感。情感是灵魂内在的要求,是最难泯灭的人类情感,是人类的心灵家园。情感也是一次身临其境的历程。
  我喜欢这里的天然牧场,气势恢宏没有人为的雕痕。我也喜欢这里的人们拥草而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一份恬淡大气。我爱这里,但我从不愿用天堂之类的称谓来描绘她,天堂是什么?太抽象太缥渺。而鄂温克草原她是真实可感的,她收敛我的心气,平抑我的傲气,这里的人们还让我幡然醒悟一些人与自然并生的道理。我所在的伊敏煤电公司也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建设伊始就把对草原的保护作为企业必尽的社会责任,对自然给予敬畏,自然也一定会回馈给人类无限的福祉。这是草原教会我们认识的一个道理。我爱这片草原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蜕变。
  不是没有机会南飞,不是不可以旁栖它枝,经过辗转南北的跋涉,我至今依然蛰居在鄂温克草原上的这个小镇里,为什么?我也曾试着拿这片草原与其他的地方做过比较,结果是我自己先就把砝码加在了草原这一边。这真的不能怪我,谁又能割舍掉你曾抛洒过无数汗水纺织过无数梦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土地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负载了一个漂游的灵魂,并永远朝向远方,这其实只是一个人的念想,我们不可能一生都过那种变动不羁的生活,不断地自我摧毁,不断地自我创造与完善,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责任编辑 王冬海
其他文献
正月初三,伊莲娜和弟弟开车去给住在H市城郊的阿英兰拜年,确切地说是给阿英兰和康老爷子拜年。阿英兰是伊莲娜母亲一位没过五服的堂兄的遗孀。虽然堂舅去世多年,但这些年来,伊莲娜每年过年时都要带着点心礼盒来给舅妈阿英兰拜年。  阿英兰住的这幢楼是去年新建的高层。电梯稳稳停下,阿英兰的屋子是直对电梯口的201号。姐弟俩径直摁响了门铃,在开门的那一刻,如果见到阿英兰肯定要用民族传统方式蹲安拜年问好,要是见到康
期刊
约会的时候,你总是要一杯水,他常说不必省钱,你总是笑笑。离开的时候,你对他说:“简单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  因为简单了,所以纯粹着。  青瞳和阿伦在同一个高中,但是青瞳不认识阿伦,阿伦也不认识青瞳。他只知道那个叫阿伦的姑娘有点可爱,跟大多数女孩子不太一样的是,她的语文实在让人头疼。她知道那个叫青瞳的男孩有点淘气,跟大多数男孩子不太一样的是,他比他们更淘气,听说他把同桌
期刊
梦停了,在他乡  不断的眺望  时间的齿轮撕咬着心绪  是季节遗留的思念  在那座陌生的城市上空扩散  形成了霾,令人窒息  深夜中  偷窥梦中的你  静静的,生怕惊扰你  幸福偷偷地爬上了嘴角  视为了一生的期盼  你说,最美是呼伦贝尔  从此生活中就充满了草原的清香  远方不在遥远  愛以春的姿态优雅地走来  轻吻我的脸颊  我要如何与你相见……
期刊
铺开岁月的画轴,聆听梦在远方,悠悠化作一缕馨香,只一霎,便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季节的转角处,冬已掩去一片葱茏。岁月深处,一抹春天的记忆,铺成的是柔情,还是眷恋?  梦想与阳光结伴  曾经的年少轻狂和稚嫩的外表将我的梦想编织得五彩斑斓,远大而向往;曾经的青涩面颊和纯真的微笑,将充满阳光的我渲染得淋漓尽致,无忧且无虑。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个温暖舒适的季节,她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像母亲一样的
期刊
我们栖居于这大地之上。  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至今已是甲子春秋。  这片草原充满了希望。那片芦苇青黄摇曳,河水清亮的辉河湿地,雏雁正振翅飞翔。西博山父亲般慈爱,祈福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们要去祭拜神圣的敖包,辽阔富饶的草原是我们的家园,平静抑或奔腾的河流是我们的血脉。你会沿着一条条道路前行,有时不得不停歇片刻,再一次凝视可爱的家乡。你会在一个湖泊前久久驻足,无论你是谁都会被它吸引,奔向
期刊
早就想给母亲写一篇文章,但拖了很久。想起来,她老人家非常可怜,为儿女倾尽所爱,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有一次,她把记载着过去苦难岁月和现今幸福生活的小记录本递给我说,里面写着她一生经历的诸多事情。我接过来,如获至宝,欣喜不已。小册的记录虽然简单,却很齐全。  我的母亲不是舞文弄墨的文人。她因为生活困难,小学还没毕业就当了牧民。可她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姐姐上学时,我们也期盼着当学生,母亲教会我们蒙
期刊
现代诗的自我教育,是一个老问题,但也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看网络上对现代诗的大面积抨击,以及理由的驴唇不对马嘴时,有此想法。在重读到《探索诗集》中,那些三十多年前的诗文本,和袭小龙先生那篇《诗人探索着的世界》时,再转头看现状,甚至都有些“杞人忧天”般的绝望。而张凡修的诗歌,却提供了一个体现足夠难度的、典型的,而结果令人欣喜的案例。  在诗歌现场的人都知道,截止目前,张凡修出版了《丘陵书》《土为
期刊
关于读书,我欣赏一种说法:读书的意义在于“看见”。读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它像开启了“天眼”,让人在平淡琐碎的日子中,看见万物的表象之下,思想的托持之上,有暗流涌动。我喜欢这种思维行走的自由,如同呼吸。  安居不用架高堂,遍览良书意趣长。宋人黄庭坚把读书的好处看得特别直观:“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就是“相由心生”的意思。有了书的滋养,心灵安宁的人,气
期刊
雪绒花是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雪线以上的一种植物,寓意着勇敢和重要的回忆。樟子松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有的品质。而我们北方人常见的雪花恰如雪绒花般美好、纯洁,与樟子松一同见证着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努力拼搏、奋发有为的成长与付出!于是便有了这美丽的相逢。  啊,我以无限的向往终于依在了你臂膀之上,你以无比的坚强承载了我扑向你怀中的渴望。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时刻呀!  雪绒花,翩跹地依在樟子松高高的枝
期刊
夜央时分,我从森林中的一幢小木屋里走出来,攀上一座山峰,去看“穆尔登额”。这是一句满语,即天边晨星。在山峰的周围,正在接受时光漂白的墨云冥雾像一场天然森林大火过后野地上落下的厚厚一层灰烬,一颗颗晨星似埋在灰烬里还没熄灭的火星,晓风轻轻吹拂,它们在灰烬中一闪一闪地发光,幽如豆火,在黎明的鼠皮色里若隐若现。这时候,我看见一颗大而亮的行星尾衔东方地平线,临高启明。于是,这一幕景象便印在我心中。许多年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