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不同接种途径对家兔致病性研究初探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k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接种途径建立的梅毒家兔模型的发病及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睾丸接种组及背部皮内接种组,每组10只。睾丸接种组家兔睾丸注射2 × 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背部皮内接种组家兔背部剃毛后选取6个点进行皮内注射,6个点共注射2 × 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观察两组家兔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反应情况。

结果

睾丸接种组接种后第8天,睾丸开始肿大变硬,13~ 16 d肿大最为明显,之后逐渐缩小,至接种后28 d所有家兔睾丸回缩,触诊未见肿大变硬;发病2个月内未发现其他部位出现皮损。背部皮内接种组接种后7 d,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红肿,15~ 45 d皮损红肿最为明显,且出现溃疡,有3只家兔共12个接种点的皮肤发生溃疡,暗视野检查阳性,触诊呈软骨样硬度。睾丸接种组接种后(14.50±1.08)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皮内接种组(29.00±10.30)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两组比较,t= 5.02, P< 0.05。两组家兔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最高滴度分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睾丸接种组滴度高于背部皮内接种组。

结论

梅毒螺旋体接种家兔不同部位,引起家兔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反应。睾丸接种组RPR阳性时间早,且滴度高。背部皮内接种组的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类一期梅毒硬下疳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完全经肛门或联合腹腔镜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间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或联合腹腔镜taTME的11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1例患者中3例顺利完成完全taTME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210、230和215 min;8例采用腹腔镜联合taTME手术,手术时间150~290(中位数2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及IL-17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30例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患者分为治疗1组(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外用药)、治疗2组(抗组胺药+外用药),每组各15例,以1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h17细胞、I
期刊
目的分析12例乳腺癌术后丹毒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12例乳腺癌术后丹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例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患者行乳腺切除术,12例患者均有术后患侧的淋巴水肿。丹毒发生于乳腺癌手术治疗后1~ 18年(平均8.0年),4例患者存在复发。8例患者感染部位为手术同侧上肢
目的探讨湿疹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常见的阳性过敏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医院皮肤科就诊并进行了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且至少一项阳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结果4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09例(45.63%),女249例(54.37%),年龄(28.13±23.11)岁。前3位常见阳性过敏原为蟑螂(180/458,占39.30%)、尘螨组合(152/458,占33.19%)、花生(1
目的比较无针注射器与普通注射器瘢痕疙瘩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瘢痕疙瘩患者60例分为无针注射器组31例,普通注射器组29例。两组均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进行皮损内注射,注射剂量0.2 ml/cm3,均为3周1次,连续3次。收集入组病例每次治疗前后参数数据、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和每次治疗前后临床照片。采用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等对两组参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1次和第2次注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