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为流传。随着近年来民族音乐的逐步传播和普及,悠扬婉转的古筝音乐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而且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比较不同时期古筝音乐表现力的角度入手,探讨古典古筝曲的写意特点与现代古筝曲的写实特点。
一、古典筝曲与现代筝曲的标识性区别
把现代与古典分开,一是在创作来源,从乐谱的标识上讲,凡古典筝曲往往用某派筝曲、某某传谱、某某奏谱这样来标识。而现代筝曲大多是某某编曲、某某曲这样的标识。二是在创作时间,古典筝曲在某一个地域流传很广,历史很久,可能同一个曲牌,不同人传谱,在演奏中有一些不同。比如浙江筝曲《月儿高》,就有林玲、王巽之等不同的传谱,而现代筝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在创作手法,古典筝曲以意取胜,意境的表达在演奏上主要是左手用滑、按、点、揉这样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奏出装饰音来完成,重在韵味,不紧不慢的,由慢渐快的,等等。现代筝曲由情取胜,一首乐曲中,情绪的前后对照、强弱对比,在技法上,左手不但要用辅助性技巧来作装饰音,有时还要与右手协调完成复调旋律;在乐曲的创作中,既继承古典的韵味见长的乐句,又吸收其他艺术的元素来进一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情绪的表达上,不光有含蓄,还有张扬,大起大落,音乐元素更丰富,主题更明显,也更容易理解。
二、古典筝曲的写意特点
1、《梅花三弄》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形神之境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谈人物画的特点时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以形写神、以神统形是包括古典诗词、绘画、音乐在内的中国古典艺术的通则。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这就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音乐要借助旋律的对比来表现以形写神、以神统形。
《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梅花落》改编而来,原是一首古琴曲,用古筝演奏,在乐曲的开篇,我们听到的音乐低沉、凝重,像是古琴发出的声音。不仅舒缓,而且弥漫着一种无边无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峻,一种似乎有形又似乎无形的惆怅。怅然若失中主题曲以泛音的形式出现,星星点点的梅花冲破了冷寂的形势,这就是“一弄”,忽然出现在作者面前,有点新奇。紧接着,音乐从低音区(音的区域)逐步向高音区发展,这中间,第二次出现主题曲,左右手在不同音区的配合,扩大主题的影响。当主题第三次再现时,已经是挡不住的春意盎然。就这样,在冷寂与喧闹、肃杀与生机的对比中,形神之境跃然而出。
2、《寒鸦戏水》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动静之境和小中见大
中国艺术往往追求在静穆中的飞动,要求动静变化,所谓“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是静思”,也就是静中蕴育着动,动中包含着静。在一首乐曲中,表达动与静的方式是富有哲理性的:其一,弹奏音乐本身是动感的,但奏出来的旋律,给人一种静的感受;其二,组成乐曲的音符之间动静相间、交融,有时相互补充,有时又充满张力,这是通过技巧表现出来的;其三,整首乐曲的走向、发展有一个开始时静的渲染多,动是一种撩动,到后来洒脱的舞动、甚至纵情地狂动,最后再回归到宁静中。
同时,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
《寒鸦戏水》,这是一个很小的构图,如果是一幅画的话,一处水,几只鸦,没有过多的元素,在看似静态的水中,寒鸦嬉戏,或浮或飞,或扑或啄,不时点起圈圈涟漪,在动静交融中,表现的却是春潮涌动、时空转换、生命轮回的大主题。
3、《汉宫秋月》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冷寂荒寒之境
中国古典艺术对荒寒的冷的世界情有独钟。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乐曲的音调缠绵凄凉,节奏自始至终都很缓慢。有很多资料都讲,这首乐曲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宫女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愤懑心情。但这首乐曲用“冷月葬花魂”这种意境来描绘可能更妥贴。因为整曲都听不到愤懑的表达,整首乐曲都是一种冷调的,冷清、冷寂、冷静、冷幽,尽管就个人命运来讲,久居深宫,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只有无尽的思念,可是思念本身就表明还是怀有某种希望,无奈,但还在期待。
每次听这首乐曲,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忧伤,有时似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好像勾起了许多久远的、已经模糊了的伤心事,但却说不出口,只觉得伤感,但这伤感已经不再强烈,而是悠悠的。
4、《蕉窗夜雨》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和谐之境
古典乐曲抒发的和谐意境包括三个层面:上则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则人与他人的和谐,下则人与自身的和谐,有美学家也把它称为天地的和谐、道德的和谐和生命的和谐。古典乐曲所表现的和谐,不论是江河的浩淼、秋色的高爽,还是云天的空阔、群鸦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适意。
《蕉窗夜雨》是一首客家筝曲(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主要是历代为了远离战乱而踏上的南迁之路。因为宋朝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客籍人”遂自称“客家人”。),标题就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有乡土气息,乐曲的内容向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风景画。听微风飒飒、听细雨蒙蒙、听雨打蕉叶,没有情绪的巨大的起伏,听得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就像思念得太久了,思念本身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只剩下一份悠久的从容,和谐之境就从这份从容中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都把人的内在的和谐作为琴艺的最高目的,这就是所谓琴为器,心为主,以心控琴,以境求声。明代徐上瀛著有《溪山琴况》,一况言一境,谈古代音乐表现的24种意境(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和”排最先。《和》况指出,“和”,包括三个方面: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其中关键在于音与意合,因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
之所以将“和”排在最前,是要说明,操琴乃至一切音乐活动,在于和,在于创造人与群体、自然、宇宙的和谐,在心灵的平衡中安顿,在心绪的和顺中超升。我们今天欣赏到的古典筝曲,不论派别,不论技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听时都会心绪宁静,心态平和,听后则会“后味淳香”,回味无穷。
三、现代筝曲的写实特点
1、有古典韵味的筝曲——《渔舟唱晚》
这首古典风格的筝曲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名作为乐曲的标题。描绘夕阳西下,湖光山色笼罩在一片暖色中,因为是满载而归,所以渔舟荡荡悠悠,渔人喜上眉梢。这首乐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慢板,旋律有开阔、明快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后一部分快板,由慢到快,有心潮澎湃的感觉。
2、书写心境的筝曲——《姜女泪》
这是根据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编写而成的乐曲。虽然来自民间故事,但却没有情节,只有情绪。它用两个特定的音----4、7----表现悲苦、欲哭无泪的情绪。同样是表达心境的乐曲,回味一下《汉宫秋月》与《姜女泪》的不同,从两首乐曲的对比中,可以进一步理解古典与现代的区别,一个含蓄地表达,听来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一个可以说是发泄,不自觉地被这种强烈的情绪感染。
3、具有京剧韵味的筝曲——《林冲夜奔》
这首乐曲是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为题材发展改编而成的,全曲有四个段落:感叹回忆、夜奔、暴风雪、急进。四个段落就是四个不同的情节。它来自戏曲的情节,就必然有戏曲的元素在里面。
4、表现宏大场面的筝曲——《战台风》
这首乐曲创作于1965年,是作者在上海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而作。这首乐曲在技法的运用上有许多创新,节奏始终很快,充满张力,把紧张甚至危急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乐曲在模拟台风时技法的运用,将古筝曲的表现力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5、描述藏族风情的筝曲——《雪山春晓》
这是一首具有藏族民族歌舞元素的筝曲。乐曲中既有景的描绘,在场景中有山、有水、有草原,画面交替出现就好像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在不停地转换,但是很从容;又有人物动作的描绘,甚至还有动物欢跃场景的描绘。有单个的主体,还有群体。画面很丰富,内容有情趣。
6、叙事性的筝曲——《幸福渠水到俺村》
这首乐曲创作于1972年。听这首乐曲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开通。之所以认为它是叙事性的乐曲,是因为这是描述一个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的特定事件的乐曲。就旋律来讲,它取材自河南民间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就主题来讲,它讲述事件的方法是倒序的、有人物表演和讲述的。
7、富有民间生活元素的筝曲——《闹元宵》
这首乐曲创作于1956年,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是描绘民间欢度元宵佳节的场景。这是一首多段体的乐曲,乐曲的走向是越来越快,由引子、慢板、快板等7个部分组成,但却是一气呵成,而且听来似乎只有一种感觉,就是热闹,就好像春节的社火汇演,这一队没有下去,那一队就接上了,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这与传统的古典筝曲有非常大的差别。这首乐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从进入主题开始,一听就听出是河南筝曲,乐曲中还有民间锣鼓的音响。
将古典筝曲与现代筝曲的表现力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古典筝曲内涵更深、韵味更纯,需要表达的情绪更为含蓄,在有一定古典文化背景的听众中容易引起共鸣,乐曲情感的表达可以感人至深;现代筝曲在情感表达上则是开放式的,在多种技巧的衬托之下,表现力更丰富,容易感染人。
总之,古筝乐曲,无论是古典筝曲还是现代筝曲的表现手法,都带给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一种美的感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郭琳莉,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古筝演奏员。)
一、古典筝曲与现代筝曲的标识性区别
把现代与古典分开,一是在创作来源,从乐谱的标识上讲,凡古典筝曲往往用某派筝曲、某某传谱、某某奏谱这样来标识。而现代筝曲大多是某某编曲、某某曲这样的标识。二是在创作时间,古典筝曲在某一个地域流传很广,历史很久,可能同一个曲牌,不同人传谱,在演奏中有一些不同。比如浙江筝曲《月儿高》,就有林玲、王巽之等不同的传谱,而现代筝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在创作手法,古典筝曲以意取胜,意境的表达在演奏上主要是左手用滑、按、点、揉这样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奏出装饰音来完成,重在韵味,不紧不慢的,由慢渐快的,等等。现代筝曲由情取胜,一首乐曲中,情绪的前后对照、强弱对比,在技法上,左手不但要用辅助性技巧来作装饰音,有时还要与右手协调完成复调旋律;在乐曲的创作中,既继承古典的韵味见长的乐句,又吸收其他艺术的元素来进一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情绪的表达上,不光有含蓄,还有张扬,大起大落,音乐元素更丰富,主题更明显,也更容易理解。
二、古典筝曲的写意特点
1、《梅花三弄》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形神之境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谈人物画的特点时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以形写神、以神统形是包括古典诗词、绘画、音乐在内的中国古典艺术的通则。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这就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音乐要借助旋律的对比来表现以形写神、以神统形。
《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梅花落》改编而来,原是一首古琴曲,用古筝演奏,在乐曲的开篇,我们听到的音乐低沉、凝重,像是古琴发出的声音。不仅舒缓,而且弥漫着一种无边无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峻,一种似乎有形又似乎无形的惆怅。怅然若失中主题曲以泛音的形式出现,星星点点的梅花冲破了冷寂的形势,这就是“一弄”,忽然出现在作者面前,有点新奇。紧接着,音乐从低音区(音的区域)逐步向高音区发展,这中间,第二次出现主题曲,左右手在不同音区的配合,扩大主题的影响。当主题第三次再现时,已经是挡不住的春意盎然。就这样,在冷寂与喧闹、肃杀与生机的对比中,形神之境跃然而出。
2、《寒鸦戏水》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动静之境和小中见大
中国艺术往往追求在静穆中的飞动,要求动静变化,所谓“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是静思”,也就是静中蕴育着动,动中包含着静。在一首乐曲中,表达动与静的方式是富有哲理性的:其一,弹奏音乐本身是动感的,但奏出来的旋律,给人一种静的感受;其二,组成乐曲的音符之间动静相间、交融,有时相互补充,有时又充满张力,这是通过技巧表现出来的;其三,整首乐曲的走向、发展有一个开始时静的渲染多,动是一种撩动,到后来洒脱的舞动、甚至纵情地狂动,最后再回归到宁静中。
同时,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
《寒鸦戏水》,这是一个很小的构图,如果是一幅画的话,一处水,几只鸦,没有过多的元素,在看似静态的水中,寒鸦嬉戏,或浮或飞,或扑或啄,不时点起圈圈涟漪,在动静交融中,表现的却是春潮涌动、时空转换、生命轮回的大主题。
3、《汉宫秋月》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冷寂荒寒之境
中国古典艺术对荒寒的冷的世界情有独钟。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乐曲的音调缠绵凄凉,节奏自始至终都很缓慢。有很多资料都讲,这首乐曲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宫女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愤懑心情。但这首乐曲用“冷月葬花魂”这种意境来描绘可能更妥贴。因为整曲都听不到愤懑的表达,整首乐曲都是一种冷调的,冷清、冷寂、冷静、冷幽,尽管就个人命运来讲,久居深宫,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只有无尽的思念,可是思念本身就表明还是怀有某种希望,无奈,但还在期待。
每次听这首乐曲,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忧伤,有时似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好像勾起了许多久远的、已经模糊了的伤心事,但却说不出口,只觉得伤感,但这伤感已经不再强烈,而是悠悠的。
4、《蕉窗夜雨》表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和谐之境
古典乐曲抒发的和谐意境包括三个层面:上则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则人与他人的和谐,下则人与自身的和谐,有美学家也把它称为天地的和谐、道德的和谐和生命的和谐。古典乐曲所表现的和谐,不论是江河的浩淼、秋色的高爽,还是云天的空阔、群鸦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适意。
《蕉窗夜雨》是一首客家筝曲(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主要是历代为了远离战乱而踏上的南迁之路。因为宋朝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客籍人”遂自称“客家人”。),标题就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有乡土气息,乐曲的内容向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风景画。听微风飒飒、听细雨蒙蒙、听雨打蕉叶,没有情绪的巨大的起伏,听得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就像思念得太久了,思念本身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只剩下一份悠久的从容,和谐之境就从这份从容中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都把人的内在的和谐作为琴艺的最高目的,这就是所谓琴为器,心为主,以心控琴,以境求声。明代徐上瀛著有《溪山琴况》,一况言一境,谈古代音乐表现的24种意境(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和”排最先。《和》况指出,“和”,包括三个方面: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其中关键在于音与意合,因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
之所以将“和”排在最前,是要说明,操琴乃至一切音乐活动,在于和,在于创造人与群体、自然、宇宙的和谐,在心灵的平衡中安顿,在心绪的和顺中超升。我们今天欣赏到的古典筝曲,不论派别,不论技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听时都会心绪宁静,心态平和,听后则会“后味淳香”,回味无穷。
三、现代筝曲的写实特点
1、有古典韵味的筝曲——《渔舟唱晚》
这首古典风格的筝曲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名作为乐曲的标题。描绘夕阳西下,湖光山色笼罩在一片暖色中,因为是满载而归,所以渔舟荡荡悠悠,渔人喜上眉梢。这首乐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慢板,旋律有开阔、明快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后一部分快板,由慢到快,有心潮澎湃的感觉。
2、书写心境的筝曲——《姜女泪》
这是根据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编写而成的乐曲。虽然来自民间故事,但却没有情节,只有情绪。它用两个特定的音----4、7----表现悲苦、欲哭无泪的情绪。同样是表达心境的乐曲,回味一下《汉宫秋月》与《姜女泪》的不同,从两首乐曲的对比中,可以进一步理解古典与现代的区别,一个含蓄地表达,听来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一个可以说是发泄,不自觉地被这种强烈的情绪感染。
3、具有京剧韵味的筝曲——《林冲夜奔》
这首乐曲是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为题材发展改编而成的,全曲有四个段落:感叹回忆、夜奔、暴风雪、急进。四个段落就是四个不同的情节。它来自戏曲的情节,就必然有戏曲的元素在里面。
4、表现宏大场面的筝曲——《战台风》
这首乐曲创作于1965年,是作者在上海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而作。这首乐曲在技法的运用上有许多创新,节奏始终很快,充满张力,把紧张甚至危急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乐曲在模拟台风时技法的运用,将古筝曲的表现力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5、描述藏族风情的筝曲——《雪山春晓》
这是一首具有藏族民族歌舞元素的筝曲。乐曲中既有景的描绘,在场景中有山、有水、有草原,画面交替出现就好像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在不停地转换,但是很从容;又有人物动作的描绘,甚至还有动物欢跃场景的描绘。有单个的主体,还有群体。画面很丰富,内容有情趣。
6、叙事性的筝曲——《幸福渠水到俺村》
这首乐曲创作于1972年。听这首乐曲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开通。之所以认为它是叙事性的乐曲,是因为这是描述一个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的特定事件的乐曲。就旋律来讲,它取材自河南民间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就主题来讲,它讲述事件的方法是倒序的、有人物表演和讲述的。
7、富有民间生活元素的筝曲——《闹元宵》
这首乐曲创作于1956年,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是描绘民间欢度元宵佳节的场景。这是一首多段体的乐曲,乐曲的走向是越来越快,由引子、慢板、快板等7个部分组成,但却是一气呵成,而且听来似乎只有一种感觉,就是热闹,就好像春节的社火汇演,这一队没有下去,那一队就接上了,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这与传统的古典筝曲有非常大的差别。这首乐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从进入主题开始,一听就听出是河南筝曲,乐曲中还有民间锣鼓的音响。
将古典筝曲与现代筝曲的表现力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古典筝曲内涵更深、韵味更纯,需要表达的情绪更为含蓄,在有一定古典文化背景的听众中容易引起共鸣,乐曲情感的表达可以感人至深;现代筝曲在情感表达上则是开放式的,在多种技巧的衬托之下,表现力更丰富,容易感染人。
总之,古筝乐曲,无论是古典筝曲还是现代筝曲的表现手法,都带给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一种美的感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郭琳莉,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古筝演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