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
清水河流域是古代成纪的核心地域。
陇城古镇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清水河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盘绕在“娲皇故里”——陇城(隶属甘肃天水)周围。陇城地处略阳古道,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战火烽烟的历史时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陇城的那日,踏着先人们8000年前留下的脚印,我们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太阳把它火热光亮的圆盘翻转几次,时光倒流,我们来到创世女神——女娲生养栖息的地方。
面对“娲皇故里”,我觉得自己变得虚幻起来。是的,真不敢相信这竟是8000年、甚至更久远年代之前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尝一口女娲抟土造人时用的龙泉之水,看一眼龙泉水哺育的纯朴、厚道的陇城人,这座古城是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它历经千年寒暑,依然古朴灵动。怀着圣洁的心情,迈着虔诚的脚步,我们来到女娲祠娲皇宫前,青烟袅袅,磐声悠悠。在“华夏先祖”的匾额下,女娲手捧五色石,目光炯炯闪烁,似乎在守护历史,守护文化,守护民族的灵魂。
明《秦安志》记载:“凉州故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以前。”横穿陇城古城街道,与街道相通的是一条绵延的山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前,在陡坡的拐弯处有一块石碑横卧在荒草漫漫的路旁。石刻苍老斑驳,上面的字迹虽已模糊不清,然依旧散发着历史的芳香,闪耀着人文的灵光。《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那石刻是历史的印证,它告诉后人,先祖女娲是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抗御自然、把握命运的。
月上中天,山路没去,眼前豁然开朗,在月亮的光影下亭台楼阁隐隐约约闪现在我们眼里。登上楼阶,映入眼帘的是女娲庙。庙前古柏历尽沧桑,傲然挺立,那坚实而峥嵘的树根稳扎沃土,咬定青山。不知这老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自然的杰作,怎能不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而虔诚叩拜呢!
夜风吹起,月光如银洒满大地,站在山头向山下的八卦城望去,传说此城按伏羲八卦所筑。这座神奇的古城,几千年来,历经兵燹,屡毁屡建,现已呈月牙形的半个城内,有热闹的街市,有民居、庙宇、戏台、剧场、古槐、街道,还有明清时期的阁楼店铺,晚上,它沉醉在安详中,睡去了。
第二日,我们来到清水河南岸邵店村的大地湾。1958年,一组文物普查专家在清水河流域作野外考察。他们拿着小耙东掘掘西挖挖。突然,他们的手停住了,在长时间的静默中,8000年光阴悄悄回归,人们终于知道,这个清水河南岸二级、三级缓坡山地上,曾孕育过远古人类的重要系脉。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将传统意义上“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整整向前推进了3000年,从而使中华民族拥有了8000年辉煌的文化史。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也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陶文化和文化艺术源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专家称:“两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秦安。”大地湾遗址是一个让人惊叹、让人迷幻的地方。
走近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式”建筑,我仿佛看到这座“原始人大会堂”里,族长们正围坐在熊熊盆火前议事的热闹场面。一声长啸,一片欢腾,一个保留火种方法的诞生。族长立刻叫人,在地上挖了圆形大坑,在大坑向南通风处留一台阶式通风口,在通风口直对大坑的边上,挖掘一正方形小口,把火种置于此口中,用浮泥闷住,留几个小孔在上,于是火种就在洞中永久地存留下来了。远古的第一次设计雏形就这样诞生了,族长们举起斟满醇酒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一饮而尽,拿起鱼纹盆中的兽肉大口咀嚼,这是他们庆贺又一发现的最热烈的方式。
午后的艳阳晒得大地滚烫,踩一脚下去会缩回一步来。即使这样,要去清水河边走走的心情依旧,那个曾哺育和繁衍这一方圣地生灵的源泉,一直如梦般牵绕着我。穿过灼热的太阳风,踏过干燥的塘土窝,七折八拐地来到一片高大茂密的芦苇地里。阳光下孩童们晒黑的脸庞露出羞涩的笑容,他们拿着大网去芦苇深处捕鱼,那鱼网的缝隙里露出清水河的点点波光,顺着波光的影子,终于寻到了清水河畔,那堤畔的柴棚里不知道留下了多少探寻者的美梦。经过几千年的流逝,清水河已不再雄伟壮阔,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不想在这曾经成为流域的河中,却呈现出异样的清澈。赶上干旱断流期,清水河沒有了往日汹涌澎湃的气势,显得和蔼可亲。来不及思索,我便赤脚进入水中,水被太阳晒得温热,脚丫触到水中,一瞬间,整个人似乎融化在这片土地中。山风徐徐,静谧清幽,弯弯曲曲的河水流淌在色彩斑斓的岩石上。那水底的石头是女娲补天时洒落在人间的,有绿、赭、红、白、青各种颜色,石头上的花纹在阳光的折射下,变得如游龙似鸳鸟,仿佛大自然的一切生灵都印刻在石头上,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悠然飘动。这里除了纹理千姿百态的石头,还有很多陶片,随便拣一块,都有8000年的历史,都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逆水行走,微风四起,水纹把太阳的光芒切割折射,洒进人们的眼睛里。
远处溪流旁,一只青蛙仰头凝视着女娲祠的方向,它一动不动,保持一个姿势,僵死在那里许久,似乎在用生命结束的最后姿态,敬拜生命开始的源头。
清水河流域是古代成纪的核心地域。
陇城古镇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清水河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盘绕在“娲皇故里”——陇城(隶属甘肃天水)周围。陇城地处略阳古道,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战火烽烟的历史时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陇城的那日,踏着先人们8000年前留下的脚印,我们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太阳把它火热光亮的圆盘翻转几次,时光倒流,我们来到创世女神——女娲生养栖息的地方。
面对“娲皇故里”,我觉得自己变得虚幻起来。是的,真不敢相信这竟是8000年、甚至更久远年代之前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尝一口女娲抟土造人时用的龙泉之水,看一眼龙泉水哺育的纯朴、厚道的陇城人,这座古城是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它历经千年寒暑,依然古朴灵动。怀着圣洁的心情,迈着虔诚的脚步,我们来到女娲祠娲皇宫前,青烟袅袅,磐声悠悠。在“华夏先祖”的匾额下,女娲手捧五色石,目光炯炯闪烁,似乎在守护历史,守护文化,守护民族的灵魂。
明《秦安志》记载:“凉州故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以前。”横穿陇城古城街道,与街道相通的是一条绵延的山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前,在陡坡的拐弯处有一块石碑横卧在荒草漫漫的路旁。石刻苍老斑驳,上面的字迹虽已模糊不清,然依旧散发着历史的芳香,闪耀着人文的灵光。《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那石刻是历史的印证,它告诉后人,先祖女娲是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抗御自然、把握命运的。
月上中天,山路没去,眼前豁然开朗,在月亮的光影下亭台楼阁隐隐约约闪现在我们眼里。登上楼阶,映入眼帘的是女娲庙。庙前古柏历尽沧桑,傲然挺立,那坚实而峥嵘的树根稳扎沃土,咬定青山。不知这老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自然的杰作,怎能不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而虔诚叩拜呢!
夜风吹起,月光如银洒满大地,站在山头向山下的八卦城望去,传说此城按伏羲八卦所筑。这座神奇的古城,几千年来,历经兵燹,屡毁屡建,现已呈月牙形的半个城内,有热闹的街市,有民居、庙宇、戏台、剧场、古槐、街道,还有明清时期的阁楼店铺,晚上,它沉醉在安详中,睡去了。
第二日,我们来到清水河南岸邵店村的大地湾。1958年,一组文物普查专家在清水河流域作野外考察。他们拿着小耙东掘掘西挖挖。突然,他们的手停住了,在长时间的静默中,8000年光阴悄悄回归,人们终于知道,这个清水河南岸二级、三级缓坡山地上,曾孕育过远古人类的重要系脉。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将传统意义上“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整整向前推进了3000年,从而使中华民族拥有了8000年辉煌的文化史。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也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陶文化和文化艺术源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专家称:“两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秦安。”大地湾遗址是一个让人惊叹、让人迷幻的地方。

走近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式”建筑,我仿佛看到这座“原始人大会堂”里,族长们正围坐在熊熊盆火前议事的热闹场面。一声长啸,一片欢腾,一个保留火种方法的诞生。族长立刻叫人,在地上挖了圆形大坑,在大坑向南通风处留一台阶式通风口,在通风口直对大坑的边上,挖掘一正方形小口,把火种置于此口中,用浮泥闷住,留几个小孔在上,于是火种就在洞中永久地存留下来了。远古的第一次设计雏形就这样诞生了,族长们举起斟满醇酒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一饮而尽,拿起鱼纹盆中的兽肉大口咀嚼,这是他们庆贺又一发现的最热烈的方式。
午后的艳阳晒得大地滚烫,踩一脚下去会缩回一步来。即使这样,要去清水河边走走的心情依旧,那个曾哺育和繁衍这一方圣地生灵的源泉,一直如梦般牵绕着我。穿过灼热的太阳风,踏过干燥的塘土窝,七折八拐地来到一片高大茂密的芦苇地里。阳光下孩童们晒黑的脸庞露出羞涩的笑容,他们拿着大网去芦苇深处捕鱼,那鱼网的缝隙里露出清水河的点点波光,顺着波光的影子,终于寻到了清水河畔,那堤畔的柴棚里不知道留下了多少探寻者的美梦。经过几千年的流逝,清水河已不再雄伟壮阔,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不想在这曾经成为流域的河中,却呈现出异样的清澈。赶上干旱断流期,清水河沒有了往日汹涌澎湃的气势,显得和蔼可亲。来不及思索,我便赤脚进入水中,水被太阳晒得温热,脚丫触到水中,一瞬间,整个人似乎融化在这片土地中。山风徐徐,静谧清幽,弯弯曲曲的河水流淌在色彩斑斓的岩石上。那水底的石头是女娲补天时洒落在人间的,有绿、赭、红、白、青各种颜色,石头上的花纹在阳光的折射下,变得如游龙似鸳鸟,仿佛大自然的一切生灵都印刻在石头上,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悠然飘动。这里除了纹理千姿百态的石头,还有很多陶片,随便拣一块,都有8000年的历史,都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逆水行走,微风四起,水纹把太阳的光芒切割折射,洒进人们的眼睛里。

远处溪流旁,一只青蛙仰头凝视着女娲祠的方向,它一动不动,保持一个姿势,僵死在那里许久,似乎在用生命结束的最后姿态,敬拜生命开始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