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WTO成员国的中国对这种趋势更是感受颇深,不可否认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如何让中国的传统食品走向国际化是发展中国经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必须探讨研究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传统食品;国际营销;瓶颈;措施
一、中国传统食品及其现状
中国传统食品一般指在传统社会即农业社会中逐渐形成并被当地人广泛接受,具有丰富的加工经验和技艺等独特的食品,是经过中华历史积淀下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它们往往依托于一定的风俗节日、民俗背景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都是是典型的传统食品。而这些传统食品现如今正遭遇着“内忧外患”的危机。在国内,人们带有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态,对传统食品的热情逐渐降低,反而追求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食品,导致中国传统食品的国内市场逐渐萎缩,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贸易壁垒、反垄断、食品安全标准信息不对称及其他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传统食品难以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二、国际营销及其必要性
国际营销即为国际市场的产品、服务、创意、体验进行创造、生产、分销、促销和定价的过程。几乎没有公司能够在本公司自身孤立的环境中运营,甚至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有效地避免参与国际化。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基业长青,立于不败之地,都不得不扩张到国际市场中去,利用全球市场机会,跟上竞争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组合的潜力。唯有这样,才能挖掘国际市场的无限潜力,使之变为分销产品的可能场所。中国传统食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要巩固自身地位,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立足本土,做好本土化营销,更需要走国际化。
三、中国传统食品国际营销面临的瓶颈及其原因
中国传统食品经历史沉淀,风味多样、讲究美感、食医结合、注重营养,却在国际化道路上屡屡碰壁,表现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传统食品安全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传统食品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安全指数等多方面指标达不到国际安全标准是中国传统食品被西方发达国家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品质颇为重视,因此,对于一个产业而言,食品品质的全面保障是今天根本性的产业价值,在传统食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由于国际和国内食品安全指标信息不对称,原本在国内畅销无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一到国外便被一击致命,中国传统食品达不到安全标准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等的残留,食品化学添加剂使用过量,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差,导致细菌滋生等方面,因此,这样的产品一经输出国外便被严厉地拒绝,并罚之以“红牌”,致使很长时间内相关产品不被接受,甚至不予考虑。
2.文化因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传统文化保护不当,支撑力不足
中国的传统食品的起源一定有它独特的故事,而大多数故事又往往和传统的节日息息相关,可以说传统节日对于传统食品而言是一个载体、物质承担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加之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在传统节日那个“味儿”从我们身边逐渐消失时,中国传统食品也便丧失了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温床。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内饱受冷落的同时,其他国家却在热火朝天地庆祝着这些节日,如此,给中国传统食品造成了双重夹击之势。试想当韩国成功地讲端午节申遗成功并命名为江陵端午祭,中国传统食品端午的粽子该将以何等身份出现在国际市场呢,当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后,中国国内再将粽子作为传统食品出口国外,会不会产生一种“夺朱非正色”的感觉呢,会不会被国外消费者误认为一种“山寨”产品呢。因此,失去了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这样的载体,中国传统食品在走国际路线的过程中便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2)文化渗透力度疲软,辐射效应甚弱
纵观中国市场,美国的“三片”(芯片、大片、薯片)早已深入中国市场,并在国内消费者中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西方的“洋节日”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弥漫在国内消费者的生活之中,麦当劳、肯德基更是肆无忌惮地在中国抢占扩张市场份额。当国外文化强力渗透的同时,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呈现出疲软的萎靡之势,中国的传统节日辐射效应甚弱,并未能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这般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如此一来,中国传统食品“借船出海”的渠道便不得畅通,想通过文化传播价值,对海外消费者进行文化渗透就变得愈发艰难,进行节假日营销这条道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3.品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品牌是品牌主使自己产品和服务与竞争者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的符号集,它既是与品牌有关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成果,也是社会对这些活动评价的结果。一个良好的品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好地让渡产品的价值,促进销售,增加效益,同时有利于强化品牌的认知,引导顾客选购产品,建立顾客品牌的忠诚度。而中国传统食品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品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没能发挥出品牌的增值效应。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出口的商品当中,标有我国自己品牌的商品仅占1/3左右,1/3商品没有品牌,另外有1/3的商品打的是“洋品牌”。品牌意味市场,失去了自己的品牌就失去了市场。众多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的自我保护,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的品牌,将宝贵的无形资产拱手让给对方。中国传统食品在国际化过程中少有独特的知名的品牌,缺乏品牌形象,主要表现为:(1)企业用商标保护传统食品的主动性不强。据国家工商总局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出口商品中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其中不乏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牌子。(2)传统食品商标独特性、创新性不够强。不少企业习惯于用一些俗套的商标,例如选择花、龙、凤等作为标志,不结合商品自身特点,缺乏创新,不能引人入胜。(3)宣传品牌的意识不强,许多传统食品企业仍然固守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点,不愿意投入资金成本进行品牌宣传,结果导致一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品牌错失发展机遇。受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中国传统食品企业已经吃了不少亏,继续下去中国传统食品的品牌流失将会越来越严重,以致整个行业的沦陷,甚至整个中华文化的瘫痪。 四、中国传统食品国际营销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诉情况,特提出中国传统食品国际营销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1.紧跟国际标准,走绿色生产之路
在国内生产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脱节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食品生产商应紧握国际标准,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生产出能被全球各国放心乐意接受的传统食品,要把握产品生产生命线,强调食品安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和添加剂要确保对人体健康无害,保证生产线流程卫生清洁。
实现绿色生产,达到绿色营销的效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生产已经被广大的消费者认定为一种安全、无公害的生产模式。中国传统食品生产商应从消费者的需求为起点进行营销,实施绿色生产、销售绿色产品,同时有针对性地推出低脂低糖的口味,以迎合特殊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让国外消费者在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生态的环境下放心地消费中国传统食品。
2.以文化为先导,进行文化营销
实施文化营销,挖掘文化底蕴。消费者在消费传统食品时,更多的是体味一种文化、一种感觉。因此,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防止文化流失,必须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不断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中国传统文化走上国际舞台。进而构建传统文化与传统食品的桥梁,使得在国外消费者脑海中产生关联,达到一提及荆楚文化便能联想到楚地粽子的效果,最终实现文化营销的效果。同时,要加强中国传统节日的渗透力,让中国的传统与节日渗透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把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塑造成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一般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的民俗节日,让世界各国人民自发地庆祝中国的节日,从而为中国传统食品搭建渠道,顺利进行节日营销,让渡食品的使用价值,获取利润。
3.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增值效应
品牌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企业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缺德并保持竞争优势,神话现代品牌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刻不容缓。因此,在传统食品国际营销的过程中,要加大品牌建设,具体而言,需要走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品牌,强化品牌形象。在跨国经营中,中国传统食品生产企业要注意关注他国文化特征,对全球化的顾客文化进行细分,在突出展示品牌形象个性特色时,需要更好地注入形象语言的国际化元素,让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并认可传统食品的品牌,。(2)传播品牌文化,扩大品牌竞争力,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移动新的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进行营销推广,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分销渠道体系进行铺货,使得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扩散。(3)提升品牌形象,维系顾客忠诚度。拥有消费者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在产品品牌广泛扩张后,当中国传统食品已经被国际市场接受后,企业便需要考虑如何维系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抵御负面舆论,以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
五、总结
中国传统食品进行国际营销,是传统食品行业扩张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克服“走出去”道路中的瓶颈,采取应对措施,在一方面必将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融入中华文化,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南.营销传播与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J].现代广告,2011(8).
[2]达娜·尼科莱塔﹒拉斯库.《国际市场营销学》[M].马连福等著.原书第三版,2010.3.
[3]郭洪.《品牌营销学》[M].第一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第1页
[4]张苗.中国传统食品知识产权保护[D].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4月.
[5]杨礼茂.严学军.湖北名牌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关键词:传统食品;国际营销;瓶颈;措施
一、中国传统食品及其现状
中国传统食品一般指在传统社会即农业社会中逐渐形成并被当地人广泛接受,具有丰富的加工经验和技艺等独特的食品,是经过中华历史积淀下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它们往往依托于一定的风俗节日、民俗背景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都是是典型的传统食品。而这些传统食品现如今正遭遇着“内忧外患”的危机。在国内,人们带有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态,对传统食品的热情逐渐降低,反而追求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食品,导致中国传统食品的国内市场逐渐萎缩,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贸易壁垒、反垄断、食品安全标准信息不对称及其他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传统食品难以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二、国际营销及其必要性
国际营销即为国际市场的产品、服务、创意、体验进行创造、生产、分销、促销和定价的过程。几乎没有公司能够在本公司自身孤立的环境中运营,甚至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有效地避免参与国际化。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基业长青,立于不败之地,都不得不扩张到国际市场中去,利用全球市场机会,跟上竞争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组合的潜力。唯有这样,才能挖掘国际市场的无限潜力,使之变为分销产品的可能场所。中国传统食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要巩固自身地位,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立足本土,做好本土化营销,更需要走国际化。
三、中国传统食品国际营销面临的瓶颈及其原因
中国传统食品经历史沉淀,风味多样、讲究美感、食医结合、注重营养,却在国际化道路上屡屡碰壁,表现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传统食品安全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传统食品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安全指数等多方面指标达不到国际安全标准是中国传统食品被西方发达国家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品质颇为重视,因此,对于一个产业而言,食品品质的全面保障是今天根本性的产业价值,在传统食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由于国际和国内食品安全指标信息不对称,原本在国内畅销无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一到国外便被一击致命,中国传统食品达不到安全标准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等的残留,食品化学添加剂使用过量,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差,导致细菌滋生等方面,因此,这样的产品一经输出国外便被严厉地拒绝,并罚之以“红牌”,致使很长时间内相关产品不被接受,甚至不予考虑。
2.文化因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传统文化保护不当,支撑力不足
中国的传统食品的起源一定有它独特的故事,而大多数故事又往往和传统的节日息息相关,可以说传统节日对于传统食品而言是一个载体、物质承担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加之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在传统节日那个“味儿”从我们身边逐渐消失时,中国传统食品也便丧失了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温床。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内饱受冷落的同时,其他国家却在热火朝天地庆祝着这些节日,如此,给中国传统食品造成了双重夹击之势。试想当韩国成功地讲端午节申遗成功并命名为江陵端午祭,中国传统食品端午的粽子该将以何等身份出现在国际市场呢,当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后,中国国内再将粽子作为传统食品出口国外,会不会产生一种“夺朱非正色”的感觉呢,会不会被国外消费者误认为一种“山寨”产品呢。因此,失去了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这样的载体,中国传统食品在走国际路线的过程中便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2)文化渗透力度疲软,辐射效应甚弱
纵观中国市场,美国的“三片”(芯片、大片、薯片)早已深入中国市场,并在国内消费者中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西方的“洋节日”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弥漫在国内消费者的生活之中,麦当劳、肯德基更是肆无忌惮地在中国抢占扩张市场份额。当国外文化强力渗透的同时,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呈现出疲软的萎靡之势,中国的传统节日辐射效应甚弱,并未能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这般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如此一来,中国传统食品“借船出海”的渠道便不得畅通,想通过文化传播价值,对海外消费者进行文化渗透就变得愈发艰难,进行节假日营销这条道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3.品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品牌是品牌主使自己产品和服务与竞争者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的符号集,它既是与品牌有关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成果,也是社会对这些活动评价的结果。一个良好的品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好地让渡产品的价值,促进销售,增加效益,同时有利于强化品牌的认知,引导顾客选购产品,建立顾客品牌的忠诚度。而中国传统食品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品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没能发挥出品牌的增值效应。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出口的商品当中,标有我国自己品牌的商品仅占1/3左右,1/3商品没有品牌,另外有1/3的商品打的是“洋品牌”。品牌意味市场,失去了自己的品牌就失去了市场。众多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的自我保护,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的品牌,将宝贵的无形资产拱手让给对方。中国传统食品在国际化过程中少有独特的知名的品牌,缺乏品牌形象,主要表现为:(1)企业用商标保护传统食品的主动性不强。据国家工商总局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出口商品中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其中不乏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牌子。(2)传统食品商标独特性、创新性不够强。不少企业习惯于用一些俗套的商标,例如选择花、龙、凤等作为标志,不结合商品自身特点,缺乏创新,不能引人入胜。(3)宣传品牌的意识不强,许多传统食品企业仍然固守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点,不愿意投入资金成本进行品牌宣传,结果导致一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品牌错失发展机遇。受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中国传统食品企业已经吃了不少亏,继续下去中国传统食品的品牌流失将会越来越严重,以致整个行业的沦陷,甚至整个中华文化的瘫痪。 四、中国传统食品国际营销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诉情况,特提出中国传统食品国际营销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1.紧跟国际标准,走绿色生产之路
在国内生产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脱节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食品生产商应紧握国际标准,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生产出能被全球各国放心乐意接受的传统食品,要把握产品生产生命线,强调食品安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和添加剂要确保对人体健康无害,保证生产线流程卫生清洁。
实现绿色生产,达到绿色营销的效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生产已经被广大的消费者认定为一种安全、无公害的生产模式。中国传统食品生产商应从消费者的需求为起点进行营销,实施绿色生产、销售绿色产品,同时有针对性地推出低脂低糖的口味,以迎合特殊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让国外消费者在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生态的环境下放心地消费中国传统食品。
2.以文化为先导,进行文化营销
实施文化营销,挖掘文化底蕴。消费者在消费传统食品时,更多的是体味一种文化、一种感觉。因此,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防止文化流失,必须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不断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中国传统文化走上国际舞台。进而构建传统文化与传统食品的桥梁,使得在国外消费者脑海中产生关联,达到一提及荆楚文化便能联想到楚地粽子的效果,最终实现文化营销的效果。同时,要加强中国传统节日的渗透力,让中国的传统与节日渗透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把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塑造成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一般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的民俗节日,让世界各国人民自发地庆祝中国的节日,从而为中国传统食品搭建渠道,顺利进行节日营销,让渡食品的使用价值,获取利润。
3.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增值效应
品牌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企业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缺德并保持竞争优势,神话现代品牌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刻不容缓。因此,在传统食品国际营销的过程中,要加大品牌建设,具体而言,需要走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品牌,强化品牌形象。在跨国经营中,中国传统食品生产企业要注意关注他国文化特征,对全球化的顾客文化进行细分,在突出展示品牌形象个性特色时,需要更好地注入形象语言的国际化元素,让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并认可传统食品的品牌,。(2)传播品牌文化,扩大品牌竞争力,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移动新的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进行营销推广,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分销渠道体系进行铺货,使得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扩散。(3)提升品牌形象,维系顾客忠诚度。拥有消费者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在产品品牌广泛扩张后,当中国传统食品已经被国际市场接受后,企业便需要考虑如何维系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抵御负面舆论,以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
五、总结
中国传统食品进行国际营销,是传统食品行业扩张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克服“走出去”道路中的瓶颈,采取应对措施,在一方面必将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融入中华文化,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南.营销传播与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J].现代广告,2011(8).
[2]达娜·尼科莱塔﹒拉斯库.《国际市场营销学》[M].马连福等著.原书第三版,2010.3.
[3]郭洪.《品牌营销学》[M].第一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第1页
[4]张苗.中国传统食品知识产权保护[D].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4月.
[5]杨礼茂.严学军.湖北名牌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