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互联网业拥抱众创时代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探索如何用“互联网 ”基因驱动海峡两岸多行业深入融合、孵化更多合作平台,正在成为双方互联网业者的共同课题。
  2015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2015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上,500多位来自两岸IT、银行、支付、创意营销、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就“打造两岸‘ ’平台,开启众创新时代”议题,交流创业经验,共享创新技艺。
  自2009年“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这一平台首次搭建以来,每一年来自两岸的互联网业者都会交替在北京与台北聚首。7年来,这一垂直性的专业平台不断吸引越来越多同道者参与。在双方的推动下,两岸的互联网交流合作也从“坐而谈”发展到“起而行”,从了解、学习到合作,不断探索着“互联网 ”在两岸合作领域的发酵深度。
  应势而生两岸结“网”求共赢
  2009年,首届两岸互联网论坛在北京举行,当时的论坛以“两岸携手,合作共赢”为主题,在两岸互联网业界还尚属首次。
  当时论坛的举行是因应两岸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以及两岸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举办。论坛旨在探讨新市场和新形势,为两岸互联网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出谋划策。
  也正是在首届论坛上两岸互联网业界所达成的“四点共识”,为今后论坛的持续举办,为两岸互联网业界交流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当时,台湾代表团的领队,台湾PChome网路家庭公司董事长詹宏志抱着探路的心态来到北京,开始与此前只听过名字的大陆互联网业者接触。詹宏志回忆说,早在19 9 9年,他在台湾就开始与美国机构合办华文网络高峰论坛,“我当时看到互联网的内容统计发现英文内容占了全球华文网站的80%,中文内容只占了全球网络总内容的18%。”詹宏志感到忧虑,华语世界怎么才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出路呢?但十几年后,大陆已经变成全世界互联网的大国,中文的内容生产速度已经赶超美国。詹宏志认为,这证明互联网虽然源自西方,却能够在东方生根,产生巨大的能量。第一次参与论坛后,他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两岸互联网业者应该走到一起,推动华语世界的互联网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随后的5年,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在台北与北京交替举办,主题也从“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汇聚创新动力共创网络未来”到“构建未来互联网新生活”、“电子商务时代下的两岸经济合作”。从PC机到移动终端,从电子商务到物联网,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早已成为两岸互联网产业交流的明星平台,每一届都紧扣时代脉搏,见证了两岸互联网产业发展、融合、交流、合作的探索过程。
  2015年以来,大陆将“互联网 ”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并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打造两岸 平台,开启重创新时代”为主题,两岸业者就“互联网 金融”、“互联网 创业生态”、“互联网 商业”三大热点问题展开深度对话。在詹宏志看来,这正切中了行业发展的要义。
  “互联网 ”大潮引燃时代激情
  本届论坛提出打造“互联网 ”平台、“两岸 ”平台的主旨,希望借助这两大“ ”平台的打造,大大降低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门槛、大大降低两岸产业合作的门槛,为互联网时代两岸的产业合作打开一个充满想象的未来。
  为什么要拥抱互联网?因为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一代,正在成为消费和话语权主力的一代,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1981到1996、1997年这15年左右的一代是宁可没有钱买房子、汽车,没有钱消耗其他的高档品也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基因里已经融入了数字化的因素,他们的生活已再也离不开现代网络。”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认为,互联网要不断地“ ”,核心是它的基础研究、科研开发和制造能力,特别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是整个国力的综合水平的反映。有较强的制造能力才能在全球化中主动占有一席之地“互联网 ”应该走向物联网,应该和智能的硬件结合起来,应该和市场,特别是潜在的市场结合起来。
  在詹宏志看来,“互联网 ”是一个了不起的主题。“我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想法,一个社会如果互联网产业发展得好,所有产业都会变强。我希望台湾社会以及公共政策部门能够注意到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把互联网应用在每个领域,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在社会的各种层面,现在在大陆变成了一个指导纲领,这个题目很值得台湾业者深思。”
  在论坛上,来自灵狐科技、首信易支付、牛仔网、之初创投、台湾“良品严选”等公司的两岸业界人士就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创新创业、云计算时代的移动客服、台湾农产品电商经验热烈讨论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业者并没有停留在“坐而谈”的层面。在本次论坛上,一个致力于为两岸创业青年提供培训交流、项目对接、咨询等服务的“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正式启动上线。这一平台的成立预计将吸引更多台湾青年真正参与到大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实现大陆创业的梦想。
  务实沟通 相向而行
  虽然两岸互联网业界合作需求强烈,但必须承认,两岸由于历史、现实等很多众所周知的问题,想要深化合作,还面临着不少双方政策限制、技术壁垒、标准不一致等障碍,需要耐心地逐步解决。也正是因应两岸特别是台湾业者在合作上的需求,在2013年举办的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上,主办方中国台湾网首次举办了两岸互联网产业发展座谈会。
  在2015年举办的论坛上,座谈会也作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下来。大陆多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与100多名台湾互联网业者面对面,围绕“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和“助力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等问题充分沟通交换意见,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之道。
  针对跨境电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指出,目前大陆出台的各项政策,对跨境电商行业是利好消息。这几年两岸交流已经解决一些问题,随着进一步聚焦,两岸达成一些解决问题方法的共识,会对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多实质性的好处。
  座谈会上,台湾业者提出两岸跨境电商实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如何促进两岸小微企业发展、加强两岸网络犯罪的联合查缉、建立两岸消费纠纷的调解机制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科技部、农业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就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快速通关质检、两岸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等台湾业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和解答。
  在青年创新创业议题方面,之初创业投资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林之晨认为,两岸青年创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是相同的。他认为,大陆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家到台湾投资,有助于增加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感。
  詹宏志认为,现在大陆对青年创业和互联网投资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而台湾小微企业收集资讯的能力不够。他提出希望建立咨询窗口,回答业者的疑问并提供帮助,这将有利于两岸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诸多优惠政策。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晓辉看来,虽然行业合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但这样的高层次的产官学交流消除了因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一些误解,未来各种平台的搭建及沟通渠道的畅通将为两岸合作提供更多便利,进而实现更加顺畅的市场对接、企业对接、行业对接。
其他文献
脑瘫儿童,被称为坠落凡间的“折翼天使”,也是被遗弃儿童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淄博社会福利院,收养了213名被遗弃的孩子,逾80%是脑瘫儿童。当其他孩子环绕父母膝下欢度“六一”的时候,这些智力发育迟缓且大多不良于行的孩子,却在努力地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幸运的是,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妈妈。27岁的张莎莎就是其中的一位。到福利院工作5年来,她和孩子们相伴成长,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挑战生命的极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结束两岸对峙、实现“三通”的建议,之后,台商冲破重重阻力开始在大陆投资。由于要素成本、政策法律环境、文化氛围等原因,大陆东南沿海诸省市成为台商聚集地。  分布概况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的不断增加,按大陆方面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868
“花鼓,花鼓,敲锣打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段在台儿庄广为流传的民谣说的是运河花鼓。诞生于大运河流域台儿庄段的运河花鼓,是全长184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上独特的民间艺术。运河花鼓诞生于台儿庄,繁衍于运河,已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前不久,运河花鼓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快、热闹、风趣的花鼓戏,曾是一代又一代台儿庄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也许,台儿庄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