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伏山:逸品画家的个性表白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中国画论评中,有所谓逸品。逸品或者指精神的超越,或者指画法的突破。这种精神的超越,往往是个体的超越。已故山东传统派画家张伏山,便是一位逸品画家。
  与其他逸品画家优裕的生活境地相比,张伏山是在非常困难甚至是生活无保证的窘境中作画的。尤其张伏山后来落籍农村,“农民”画出“逸品”的绘画作品来,这是20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艺术状态和美术语汇的一种个性表白。
  张伏山1910年出生于即墨的商贾之家,自幼酷爱书画诗词,无意经商。青年时代师从即墨李宣三,济南关友声,北京李苦禅习画,学而有成。而立之年前后,两度在青岛举办个展,但他一生都没有以画为业,先是常年在中小学教授国文或美术,后来又被错划右派,遣返回乡,当了20来年农闲作画的农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学东渐,在中国画领域出现了两大派。一派是倡导革新的引西润中派。另一派是借古开今的传统派。该派画家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选择适合时代需要的古典传统,以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前一派中的水墨写实风格,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多发挥了社会功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画坛的主流。而传统派则载沉载浮,除去极少数画家,基本处于边缘地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薛永年认为,张伏山就是位长期处于非主流位置的画家。因为,张伏山的绘画有很深的传统功力和文化内涵,他能诗文,工书法,诗书画三位体,代表了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发展的正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人们能够看到的中国画,人物多是“高、大、全”式的红光满面,花卉大都是红绿竞艳的欣欣向荣,山水则是大青大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或烟筒林立直冒浓烟的大庆式企业。而张伏山的画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笔墨技法来说,格调非常高,显得与当时的主流绘画格格不入,很独特。
  2007年底,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的《张伏山画展暨艺术研讨会》上,国内一些知名美术理论家给予张伏山众口一辞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在张伏山的人生中遭遇了各种艰难曲折,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他的才气,修养,天赋、悟性,还有最重要的是,他是真心地对中国画、对艺术的一种挚爱。张伏山的画是单纯为心而画,为意而画,从他在困难时期画的一批画中可以看到他的心境很静,已达到了目中无人的境地。他以赢弱之身,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不媚上,不趋势,不跟风,坚持己念,辛勤耕耘,一直走到底,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画作。
  张伏山先生的关门弟子,画家范洪回忆说“1958年春,老师被错划为右派,回生产队劳动。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他一头扑进了画中。晚上油灯下,他坐在炕上画;刮风下雨天不能出工干活,他弓身躲在屋里整日地画,冬天大雪纷飞,雪片飘进破场院屋内,他哈开冻了的墨坚持作画。没有宣纸,他就收集废纸和旧报纸在上面画。队里派他看管菜园,身边没有方便的笔墨,他常常蹲在地头、场院,手握草棒在大地上画。”
  除了笔墨,张伏山的指墨语言因鲜明的个人特征更让世人称道。流放农村之后,由于条件的限制,大约从50岁开始,他在用包装纸作画的同时,画起了指画。他说“当时画纸不便,有时技痒无奈,遂改用指头乱抹,自觉别有逸趣。”指画成熟于清代高其佩,但高其佩主要作花鸟,亦时作人物。张伏山则以指画作山水,把在笔画中练就的笔墨形态用于指画,更不断以指画临摹提炼前人的山水精品,致使他的笔画也糅入了指画简劲随意的趣尚。故而他画中的点线既像造化一样地统一而多变,又形成了与自己精神气质相表里的点线结构与点线形态流畅而苍劲,似枯而实润,信手拈来,无法而法,晚年更趋简老,拙稚、烂漫天真。
  张伏山在杂记中写道:“我是专门学石涛,石溪。梅青、马夏和近代张大千、善仔的,由笔画转习指画,将新旧线条结合起来。景物以黄山、崂山,泰山。桂林为主材料,笔墨全是石涛、张大干变化而就。或有点成就,大胆名曰‘横河画派’,也可以说是崂山画派。”
  1964年,张伏山完成大型指画《东崂探胜》。画幅为三丈多长的横卷,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从王哥庄到梯子石的崂山名胜古迹,构思巧妙,指法细腻,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李苦禅为此画题跋称:“名胜技法,堪称双绝”,并称赞说:“伏山的指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1979年,张伏山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得到改正,分配到当时的即墨县文化馆从事专业美术工作。欣逢改革开放的盛世,他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力十分充沛,焕发出比任何时候都旺盛的创作热情。这期问,是他一生中绘画艺术的高峰,他先后去崂山,登泰山,游黄山赴桂林,画了上千幅山水画。他在首题画词中写道:“人瘦如鹤,指墨淋漓落,岩石龙松欲活,月照大海浪恶。独立矶头高歌,广寒仙子婆娑,疑是舞袖招我,人间天上共哦。”
  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了很多画家,其中的一些是在去世后才被发现并且享有盛名的,可谓是人亡业显,1987年逝世的张伏山和陈子庄、黄秋园等成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现在对这批被历史红尘尘封了的,时空埋没了的艺术家的深度挖掘,可以说明真正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总会发光的,是不会被埋没的。
  张伏山先生若泉下有知,也会含笑了吧。
  责任编辑 张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