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顺应了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许多问题。文章从困扰高职教育的问题入手,探讨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剖析了影响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的原因,提出了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现状
  
  高职教育在奋进中成长,成长中经历挫折、磨难和发展。学习、借鉴只是形式,而根植于本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发展。当然,高职教育成长、发展中由于缺乏创见、简单模仿、浮躁以及轻率而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一、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困扰
  技术性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职教育适应社会,促进个体和自我发展面临着许多困扰,主要表现为:观念陈旧,目标偏颇,体制单一、固化,缺乏企校合作的动力机制,教育模式单一、封闭;专业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平衡;职业训练不够,学生基础太薄,就业本领缺乏;素质提升不够,综合能力不强,转岗甚至继续学习的能力弱。即便是在职业性培训上,由于学制太短及条件环境的限制,训练远远不到位;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就业后也难以适应迅速变换的社会职业岗位。总之,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过弱。要摆脱这一困扰,须满足社会对综合职业性人才的多种需求,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既要适应社会,又要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探讨
  社会适应性是指人类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人为地改变周围的环境来创造和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百科大辞典》(社会学)关于“适应”的界定是:“社会互动形式之一。在困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努力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平衡的过程。”个体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求得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一定个体发展的水平,因此,从总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一致的,社会愈是向前发展,越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愈高,则社会就愈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本文认为,所谓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努力,包括调整自身与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自我与环境平衡,增强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能力。
  基于对社会适应性的讨论,本文认为,所谓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指高职院校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要求,通过学校包括学生的选择和努力,确立发展方向,改善办学条件,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环境要求的平衡,增强学生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能力。
  三、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的现状分析
  在现实中,高职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保障条件存在着与社会职业岗位动态发展不相平衡的状况。
  1.思想观念。虽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提法在高职教育界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在实际上,鄙薄高职教育的传统观念还有很大市场。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尚未完全摆脱以往的封闭式体系,而真正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上传统文化背景和一些不恰当的政策导向,使得高职教育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还没有完全奠定,“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等传统价值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价值判断,突出表现在“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和社会地位仍然偏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还没有真正形成。“职业性人才”观点淡薄,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现实需求,注重学历教育,漠视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将职业能力培养简化为单纯的、固化的技能培训。
  2.教育目标。关于高职教育目标,现在一般的观点是:高职教育培养“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以及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或者“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在现实中,人们对高职教育基本特征的理解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够用。对教育目标的如此定位是不完全合理的。它无法体现高职人才类型的完整性以及在工业革命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合理要求,更无法确立高职教育综合技术性培养的目标。据统计,70%以上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更高智力含量的知识型工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能,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往能力等。在这一点上,现有的职业教育目标显然过于陈旧。
  3.教育体制。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依附性、强制性、单一性与封闭性等特征,这一显著特征同时也集中反映在高职教育体制上。我国教育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高职教育体制变革出现自上而下的态势,具有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还表现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严格的科层管理特征。从学校建立、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到教育活动、科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削弱了其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这就缩减了体制创新的空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有限理性和偏好,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与地区、行业、高职院校发展的差异性形成了尖锐矛盾,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非优化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4.教育机制。国家对开展产学结合缺乏明确的规定与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自发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这严重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开发、转化能力不强,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由于缺乏产学合作办学动力机制,高职院校难以形成与企业互动合作的环境。这样以来,使教育模式单一、封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5.教育过程。产学合作教育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合作,但走形式的多,切实合作的比较少,企业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缺乏动力。2007年2月5日《中国教育报》对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以及作用发挥的分析是:企业参与办学发挥作用“很好”的占4.0%,“一般”的占62.0%,“没有发挥作用”的占27.0%,“说不清”的占7.0%。《高职高专教育网》2007年第4期对高职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现状的描述是: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以及传统办学观念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当前,院校和企业之间还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往往院校求企业的多,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调整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这种走形式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使学生没有职业技能锻炼的机会,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6.教育保障条件。高职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2007年2月5日《中国教育报》对经费来源和到位状况的分析是: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总之,绝大部分的学校(85.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
  四、影响高职教育的原因剖析
  造成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较弱的原因不仅来自高职教育内部,而且还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主要包括观念、目标、过程、师资与培养环节;外部主要包括社会观念、法律法规、产学合作机制、经费投入等环境的影响。
  1.传统观念误导、社会观念偏差。人们对高等教育所持的观念不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才培养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受传统学科教育思想与主流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
  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占主导地位,这严重地影响到高职教育,是导致高职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根本原因。加之知识增长的速度正在加快,人们为了追求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强调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加强“基础”,自然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受到特别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学术价值观、人才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高职教育,从而导致了高职教育失去自身的类型特征。
  2.培养目标偏差。在高职教育目标上,人们往往照搬普通高校经验,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的理解产生偏差。这种理解上的偏差致使人才培养要么注重技能培训,忽视基础理论知识;要么注重理论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意和无意地将学术性与职业性分离,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本领缺乏,职业岗位适应性弱,学生在社会职业岗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扮演自我角色,完成自己应担负的使命。
  3.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是缺乏法律政策的保障,具体表现为: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规范高职教育的法律或法规。而现有的法律法规专门涉及高职的地方又不多,且多是目标性、原则性的规定,不仅法律效力偏低,而且缺乏具体操作的法律实施细则,尤其是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及师资培训缺乏专门规定,致使地方政府面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其做法往往是参照类推普通高校的政策,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另外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也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缺乏法律保障,高职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
  4.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缺乏。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缺乏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调动学校、企业、行业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缺乏明确的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体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自发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5.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国家层面。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将投资重点放在几所主要大学,这几所主要大学获得的经费是一般普通高校经费的10多倍甚至高达40倍。
  第二,地方政府层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较大,而广大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不高,加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投入的经费仅限于事业人头费。
  第三,企业层面。目前产学合作处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自发的状态,企业动力不足,政府部门缺乏政策引导、规定和资金支持,虽然部分高职院校的少数专业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尚未形成有效的、互动互惠的运行机制。
  五、增强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总体思路
  1.确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必须树立正确观念,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这要从问题入手,借助德国职业能力开发和澳大利亚能力结构的理论,即要重新理解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对文化理解的能力,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与数学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等。其思想内涵包括: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性为主导而又兼具一定的学术性培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服务;一般素质和工作情景相结合的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从学校到职业生涯的办学思想。
  2.明确的目标定位。为了增强学生与环境的平衡和互动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应在国家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应技术升级、产业结构流变、社会职业岗位动态变化的需要。突破“必须”、“够用”的局限,培养“基础知识较扎实”、“基本技能训练较好”,理论与实践相融,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具体内容是:各个专业应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学习过程与职业训练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统筹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操作能力、使用新技术的能力的职业性、技术性人才。
  3.完善法律法规。国家必须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改革目前高职教育法规空缺、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而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的局面,应成立高等职业教育立法委员会,建立一部专门规范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形成高职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
  (1)作为法律制定的基础,在原有的高职办学方向、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软硬件资源配置等政策积累下,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为基础,尽快出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条例》,进一步把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到专项立法的层面,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规模持续增长,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互认,构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两种证书培训内容衔接、融合,规范用人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2)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范高等职业学院领导干部的任职条件,颁布《高等职业学院干部资格与任职条例》,使高等职业学院的领导逐步专业化、职业化。
  (3)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及扮演的角色,对培训计划、培训经费、教学培训设施、课程标准、评价考核等做出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严格监督、落实,以保证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
  (4)建立各省、直辖市教育厅长,教委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对高职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对好的经验、思想、模式进行交流、总结、推广。
  4.改革办学体制。要改变过去单一、封闭的办学体制,必须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样化办学体制。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面向市场的办学体制,高职院校应改变过去封闭的运行机制,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与管理办法,以及专职与兼职结合、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结合、企业与高职院校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另外,促进民营企业与公办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共管或委托经营等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创新,探索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5.建立以国家为主的经费投入渠道。要改变高职教育经费主要依赖学生学费的现状,以及中央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不投资的局面,建立以国家财政为主的经费投入渠道,为高职教育提供经费保证。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制定不同的投入政策。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由中央政府出面,联系地方各级政府,积极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并规定投入经费的比例不少于当地经济GDP的4%;鼓励发达地区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规定中、西部地区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的比例不少于当地经济GDP的2%。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根据发展需要,政府应重点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由国家预算、社会投资、学生缴费等多元筹资的体系,彻底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二是要对高职院校实行分类分层投资,使每一个类别,每个层次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只要做出成绩,就能获得政府的相应投资,就有发展的机会。
  (3)建立成本分担制度,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首先,中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要分别承担高职院校相当部分的成本与经费;其次,其他部分成本由企业、社会、行业等实行成本分担,共同承担。增加高职院校的公共投入,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结合机制建设等方面更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使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经费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6.改善知识结构与培养过程。
  (1)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为了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过分依赖教材的课程体系和口径狭窄、缺乏活力、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专业。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和变化,最大限度地促进专业、课程结构与经济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快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调整的步伐,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变革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专业和课程体系。
  (2)完善培养过程。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实践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潜力,以促进学生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完善。
  7.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教师规范。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双师型”教师队伍偏少且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性”“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第二打破按学科培养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综合性大学建立高职专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或教育学院,以职业为导向培训高职师资,逐步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为高职院校“职业性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师资保障。
  8.保持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要改变现有高职教育的单一专科层次。因为这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满足不了技术升级、产业结构流变对技术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这就需要逐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构建高职院校的立交桥,形成初、中、高和专、本、研体系完整、相互衔接,又能与普通中等、高等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9.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应打破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以“学校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的倾向,扭转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局面,建立起系统的、开放的、校企深度联合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解放思想,运用一切有效办法,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当然,这也需要得到企业、行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接纳、就业安排以及经费支持等。相应地,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也应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成果的转让。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联2009年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研究”(2009184,是课题主持人崔清源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自身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受累是其两个主要临床特征。SLE肾损害(SLE patients with renal involvement,SLE+RI)是指患者在SLE的基础上合并肾脏的免疫性损害,同时伴有肾脏损害临床表现
全民健身运动是新时期群众体育事业的一项伟大工程。本文面向高等学校的现实,分析了群体比赛中基层裁判的需求及学生裁判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群体比赛与基层裁判之间的关
黄安伦,加拿大籍华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本文所研究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1984)既是黄安伦交响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收录进《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该曲和声技法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归纳与总结黄安伦独具特色的和声手法与创作理念。全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g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及概观分析,本章通过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分析曲式结构与塞北民歌旋律素材的
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转变。从此人类进入了有阶级、有压迫、有剥削的私有制社会,开始了人类阶级斗争的历史。奴隶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必然的、普遍的过程
四十年代桂林文化城的一些鲁迅研究专家对《阿Q正传》的主题作了相当深刻的探讨。邵荃麟的“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观点与欧阳凡海的“追求革命动力和发掘革命的种子”的看法具有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一般于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其节期因地而异,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花朝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类新型多孔纳米材料,通过金属节点与有机配合物配位自组装得到框架结构。MOFs的比表面较高、结构多样且可调、孔隙率高、可灵活裁剪,与其他多孔材料相比,其性能有显著优势,因此在气体的储存与分离、催化、传感、吸附、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UiO-66是典型的锆基骨架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吸附和催化方面有突出的成果。本论文以UiO-66为研究基础,
同一切具体事物一样,基督教也有它产生和变迁的过程。在欧洲,基督教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基督教不是科学的上层建筑,是一切剥削阶级所需要的。但是基督教是在其内部和外部的
通过收集荥巩煤田计河井田地质资料,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及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前提下,对煤层含气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煤层含气量的主要地质因素,为煤层气开发
随着中国出境游市场成熟,游客旅游消费逐渐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开始青睐个性化的旅游目的地。以色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凭借其古文明艺术、现代城市风光、宗教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