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莲纹的艺术特征及成因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陶瓷史上,元青花对后世青花瓷器的烧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纵观明清两代的官、民窑瓷器,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无不宗法元青花,其以活泼、艳丽、明快的纹饰风格独树一帜,而莲纹则是元青花瓷器纹饰的典型代表。与其它传统纹饰相比,元青花纹饰中的莲纹新颖、独特,是最符合元青花历史性质的研究对象。历代学者把对元青花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青花的用料、配方,绘画的技艺、色调以及对瓷器装饰效果等工艺形式上面,而对青花纹饰背后的内容研究则很不充分,特别是对元青花莲纹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笔者以对元代青花瓷器的深入把握为基础,以莲纹装饰蕴含的人文意义和符号学寓意为出发点,对元青花纹饰中莲纹的特征进行探讨归纳,对其本身的纹样特点、文化意义进行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元青花莲纹的艺术特征及成因。

一、元青花纹饰中莲纹的类型

元青花瓷器上的莲纹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有一定的規律。按照装饰风格和具体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几何形莲瓣纹、折枝莲纹、缠枝莲纹、把莲纹、池莲纹以及各种动物与莲纹相结合的组合式莲纹,禽鸟与莲池纹相结合的鸳鸯莲池纹、鹭鸳莲池纹、鱼藻莲池纹等不同形式。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这些不同的形式划分为几何形莲瓣纹、折枝与缠枝莲纹、把莲与池莲三个类型。

(一)几何形莲瓣纹

在元青花瓷器中,有一种莲纹是以莲花瓣为母本,重复放置形成二方连续图案的形式,因其对自然界中的莲花瓣的形象进行了变形与夸张的艺术加工,有的呈现方折形,有的则是左右勾描的尖形,本文统称为几何形莲瓣纹。几何形莲瓣纹通常装饰于瓶、罐等器物的口部、底足部或在器身上,盘、碗等器物的边缘,莲瓣随器形的变化数目也不尽相同,在器物上形成纹饰带或纹饰环。几何形莲瓣纹是元青花纹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莲纹。

几何形莲瓣纹因造型形态的不同可以分2型:方折莲瓣纹和尖形莲瓣纹。

1.方折莲辦纹

方折莲瓣型总体特征为,整体近似长方形,直边长广,肩部直角转折较为生硬。这种莲瓣纹一般较为壮硕,构图单元独立,瓣与瓣之间有空隙,在器物上等距排列,莲瓣外形一般由双线勾勒组成,外线粗犷有力,内线纤细挺拔,少量外线纤细,内线粗拙。方折莲瓣型内部一般都装饰有不同的图案,按其内部图案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各亚型,分别为内饰垂莲型、内饰八宝(或杂宝)型、内饰云头型、内饰卷云型、内饰摩尼珠型、内饰卷草纹型、內饰折枝花型以及花口莲瓣纹等形式。

(1)内饰云头型(图1)

莲瓣纹内饰云头,一般多为仰莲形式,内饰云头,云尖头向下,云尾外卷,云头下部饰宝珠纹多应用于元青花瓶、罐、碗、壶等器物的足部,的外壁。少见覆莲形式,其内饰云头云尖头向上,云尾内收,云头内部饰宝珠纹。

(2)内饰卷云型(图2)

莲瓣纹内饰卷云,莲瓣有仰有覆,卷云形状亦有仰覆、简繁、单线勾描和勾描填色等多种变化,仰莲卷云纹多装饰于瓶、罐、碗、壶等器物的足部,匝的外壁覆莲仰云纹多装饰在瓶口颈和瓶、罐的器盖部位。

(3)内饰垂莲型(图3)

莲瓣纹内饰垂莲,莲瓣多为仰莲形式,内饰垂莲造型丰满,多与卷云纹、宝珠纹和八宝纹相组合。般装饰于瓶、罐等器物的足部,少量装饰于八棱瓶的腰胫等部位。覆莲形式也见于八棱瓶的腰胫等部位。

(4)内饰八宝型(图4)

莲瓣纹内饰八宝,这类纹饰大都造型考究,绘图工整,在元青花瓶、罐类器物的肩部、口颈部、足部盘、碗类器物的中心部位多有装饰。八宝类纹饰又有纯八宝纹、八宝仰莲纹和八宝折枝花间隔纹等样式。

(5)内饰卷草纹型(图5)

莲瓣纹内饰卷草纹,莲瓣有仰有覆,卷草形状亦有仰覆、简繁变化,仰莲卷草纹多装饰于瓶、罐等器物的足部,覆莲卷草纹多装饰在口、颈部位。

(6)内饰摩尼宝珠型(图6)

莲瓣纹内饰摩尼宝珠,宝珠外饰火焰纹,莲瓣纹有仰覆之分,摩尼宝珠和火焰纹也有仰覆之分,主要应用在器足和口部,在八棱形瓶的腰胫部位也有这种纹饰出现。

(7)内饰折枝花型(图7)

莲瓣纹内饰折枝花卉,这种形式的纹饰主要在大盘的内壁上,且每一莲瓣内装饰的折枝花各不相同,并多以青花拔白的形式表现。少量装饰于瓶、罐的上腹部。另外在莲瓣内饰八宝纹中,也有与折枝花卉相间的形式。

2.尖形莲瓣纹

这种莲瓣纹为尖头形式,相对于方折莲瓣纹来说更有写实倾向。尖形莲瓣纹整体不如方折莲瓣纹考究,多装饰在小件器物上,此类纹饰的数量亦不如方折莲瓣纹常见。尖形莲瓣纹按照莲瓣层数以及表现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2型。

(1)双钩双层型(图8)

莲瓣纹为双线勾勒,两层叠加,整体形态较为随意内饰卷云纹。主要装饰在器物的足部。

(2)双钩单层型(图9)

莲瓣纹双线勾勒,单层装饰,形式随意草率,仅在小件器物口部见有这类装饰。

(二)折枝纹与缠枝莲纹

在元青花莲纹中,折枝莲纹和缠枝莲纹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与几何形莲瓣纹相比往往占据器物较为重要的装饰部位和较大的装饰面积。

1.折枝莲纹

折枝莲纹为独立折枝形状,由一枝独立的茎、花、叶穿插组成。一般以适形的方式装饰在相对较狭小的特殊空间中。此类纹饰按照花朵的数量和装饰风格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1)单花型(图10)

此类型由一朵莲花组成,造型采取适形的形式,即在相应的空间中,花、茎、叶翻转穿插与其相适合。此型见于盘心、盘内壁以及八棱瓶肩腹部等器物部位。

(2)多花型(图11)

此类型一般由两朵花或三朵莲花组成,花、茎叶在弯曲中缠绕,错落有致,适合于任意形状的空间。此型见于大瓶和大罐的肩腹部、盘心及盘内壁

(3)动物穿花型(图12)

此类型为折枝莲和禽鸟动物组合而成,多装饰于瓶、罐类肩部,以及大盘类内壁。有的是动物和折枝花组合构成一幅独立画面,成为器形的主题装饰形象,此型多见于大罐的肩部和各种瓶壶类器物上。

2.缠枝莲纹(图13)

缠枝莲纹为花、茎、叶一正一反交错缠绕,整体上由茎叶形成起伏状的曲线,花朵一正一反分布其中,叶形为葫芦式的三角形。多应用于大瓶、大罐的肩腹部,盘、碗类的内壁和外壁。

(三)把莲纹与莲池纹

元青花中出现的把莲纹与莲池纹在其构成要素构成形态和表现形式上有着诸多的关联性,因此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类型。

1.把莲纹(图14)

把莲纹为用丝带捆扎成的一把莲形式,整体呈现左右对称的状态,一般有青花和青花拔白两种形式。多应用于盘心、盘内壁、壶体以及碗心。

2.莲池纹

元青花中的莲池纹,有的表现为单纯的莲池,有的表现为莲池禽鸟和莲池鱼藻,依据莲池的组合形式不同,莲池纹又可细分为4类。

(1)水波莲池纹(图15)

此类型由水纹和莲纹组合而成莲池形态,其中莲纹有俯视和侧视之分,水纹多为瓦楞叠压式,装饰其中的莲纹有俯视和侧视两种形态。此型见于盘心、盘内壁或瓶类口颈部。

(2)莲池纹(图16)

此类型的表现形式均为单纯的莲池纹,由一丛或数从莲纹组合而成,每一从均采取左右对称式,有的丛莲纹又极似把莲纹,只是将把莲纹打结的丝带转化为修饰的水纹。此型多应用于盘心、盘内壁、大瓶肩腹部。

(3)莲池鸳鸯纹(图17)

此类型由莲池和鸳鸯纹组成。莲纹又有一丛或数丛的区别,每丛莲纹一般采取左右对称的形式,鸳鸯也有左右相对和前后相随的不同。多见于盘心、瓶罐类腹部。此类型为莲池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也是以往关于元青花纹饰研究的焦點。

(4)莲池鱼藻纹(图18)

此类型以较写实的手法表现出莲池、水藻、游鱼。其中莲纹、鱼纹尤为写实,夏莲叶之圆柔,瓣之饱满,蕊之肥润,秋莲叶之残破,瓣之刚毅,蓬之劲瘦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此类型纹饰均以主体纹饰装饰于大罐的腹部或大盘的盘心。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元青花纹饰中的莲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表现手法和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不仅可以按照装饰技法和素材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而且每类又可按照装饰手法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另外,在同一件器物上,有时还会同时出现不同类型交互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元青花瓷器上莲纹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这种非同寻常的数量呈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背后,很可能包含着深层次的社会及历史因素。在下面的章节,将分别讨论每一类莲纹的渊源和內涵。

二、元青花莲纹的形成来源

关于元青花莲纹的形成,学术界虽然有着诸多不同意见,但较为主流的结论都认为元青花莲纹源于佛教,佛教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莲荷在中国有很长的栽培历史在先秦及汉初的诗歌及文献中就有不少关于莲荷的记载。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从考古资料来看,迄今发现最早的莲纹,应是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如1940年陕西省扶凤县任家村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梁其壶”(图19),壶盖四周饰有莲瓣纹饰;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的春秋时期“曾仲斿父”铜方壶(图20),其壶盖四周同样装饰有莲瓣纹饰;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的春秋中期青铜酒器莲鹤方壶(图21),壶盖四周饰有双层透雕的莲瓣。通过对这一时期莲瓣纹饰的观察可以看出,其造型的特点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一样,都是规整有序,透射出尊贵而庄重的威慑意味,代表了一种威严和秩序。

从纹饰的流传规律来看,纹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人们对现实自然物形态的模拟与抽象化提炼,也可以成为人们社会信仰、审美习尚的体现和精神信仰的载体。虽然早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出现了莲瓣纹饰,但莲文化与莲花纹饰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的。

随着两汉交替之际佛教的传入,作为佛教象征的莲花文化也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在佛教经典中的佛国圣土”也称为“莲花世界”,如《大乘悲分陀利经》转法轮品第一卷载:“东南方去此佛土,过亿百千佛刹,有世界名莲华。诸妙庄严散众名华,种种妙香充满世界。宝树庄严多诸宝山……芙蓉青莲华遍覆水上,莲华广一由句……其诸山上有无数百千日明月明王。绀大绀明月宝珠,处处皆现莲华上佛光明山珠佛光珠明,普照莲华世界……有莲花,高五百由旬,琉璃为茎黄金为叶,有亿百千,长五百由旬。七宝为台马瑙为须,高十由旬广七由句…莲华世界佛土庄严。”

不过,佛教在保留了莲花的世间形态之外,又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诠释,赋予了莲花种种美好的特质,如《中阿含经》里,释迦说:“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往,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妙法莲华经》名称就是因为用莲花喻佛所说教法的清静微妙而得。莲华,即妙法。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古文献中最早记录的由于佛教影响而产生的莲纹,大约是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长安宫殿的莲花藻井:“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押猎。”他把莲花藻井描写为藕茎倒挂的样子,莲花则是层层叠叠层叠压一层的盛开状态。《西京赋》中还提到了“展季桑门,谁能不营”,这里的“桑门”文中注解为“桑门,沙门也”。在《魏书·释老》中有:“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其为沙门者,初修十一诫,曰沙弥,而终于二百五十,则具足成大僧。”由此可知,这里“桑门”指信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教徒无疑。张衡所描写的长安宫殿莲花藻井,也应就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初期渐进影响所致。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莲纹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以前并不发达,出现的频率也不高。随着佛教的传入,作为佛教象征的莲纹也并传入并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和流行。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石窟寺的大量开凿,一佛教的象征之花便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并影响和改变着此后中国很多艺术门类的发展脉络和面貌。至今我们所见身边的各种莲纹纹样都是这一体系的部分或由其发展演变而来。

两晋和南北朝时在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纹,这时瓷器上的莲纹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痕迹明显,表现形式以堆塑、刻划等多种手法出现,在器物上往往占有最大的装饰空间和主要的装饰部位,呈现出认真规范的艺术效果,涌现出许多典型作品,如北齐青釉莲花尊(图22)等。隋唐时期其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文化开放,艺术形式多元化,这一时期佛教对瓷器装饰的影响虽保留着前一时期规范化的表现形式,但其影响已不如前一时期明显和强烈(图23)。两宋时期由于城市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及佛教在唐代基础上的进一步世俗化,其在瓷器装饰中的影响也体现出世俗化倾向,如这一时期的几何形莲瓣纹表现形式比较随意(图24),瓷器中大量出现构图随意草率的童子戏莲、把莲(图25)等,都是佛教在這一时期世俗化的一种反映。

据统计目前发现的元青花瓷器90%左右都包含有莲纹,莲纹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装饰习惯,而且隐含了佛教的文化寓意。莲纹在元青花瓷器上的大量涌现,与元代统治阶层崇佛尊佛,以及净土莲社之风在民间兴起的历史背景都不无关系。总之,莲纹在元青花上的大量出现,表明了佛教在元代的回归与复兴。元青花莲纹与宋代同类纹饰相比,不仅类型丰富,而且构图工整,表现出庄严和规范的风格。这种转变可能体现了对宋代佛教过度世俗化的一种矫正。同时,元青花上的莲纹还反映出它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艺术形式早期传入中国的南北朝、隋唐之间的关联性,这现象也许正与元代诸帝以藏传佛教高僧为帝师、藏传佛教流行和大量尼泊尔工匠服务于元代将作院的史实相符。

三、明清青花瓷器对元青花莲纹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青花瓷的烧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于有关宋青花的面貌缺乏考古方面的资料,本文暂不作宋青花的讨论。元青花时代特征的独创,在于它使唐青花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造型恢弘,纹饰繁华,而且在烧造工艺上亦完全成熟,为明初永、宣青花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形式实际沿袭元代。明洪武时期的青花莲纹装饰在纹样上发生了变化(图26),相较于元代青花在层次上的丰富,洪武时期明显减少了装饰带的数量,而且笔法简练,画面排布疏朗,线条也略粗犷。至永乐(图27)、宣德(图28)这两个时期的青花莲纹装饰,继续延续元代及洪武时期的构图布局和装饰题材,但画法上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和新的尝试。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代青花莲纹开始形成自己的基本风貌特征,这个时期的青花一般被称为明中期青花瓷器,与宣德“浓郁型”的风格特征相比,成化青花以淡雅型”为美(图29)。直到明代后期,即嘉靖、万历二朝,此时的青花莲纹又是另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成化青花瓷器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时代特征的五彩瓷器(图30),同时在装饰上也添加了更多道教的题材内容。总体来说,明代青花莲纹的刻画虽不及元代时细腻巧思,但开创了新的绘制风格,出现新的格局,使莲纹开始出现更丰富的装饰形式。

清代青花瓷器以康熙年间为最,此时的青花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产量极大,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以主要满足国内民众和外销为主。康熙时期的青花莲纹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器物造型也各异(图31、图32、图33),技法上改變了着色方法,采用多层渲染着色,同时运用浓淡不同的青料来表现,实为清代青花瓷器中的经典。清代时青花瓷已成为百姓民众生活的日常用具,纹饰的发展也越见丰富,莲纹不仅出现在官窑瓷器之上,民窑的青花制品也多见有莲纹(图34)。

四、结语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碰撞的时代,元代青花瓷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景德镇的历史地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状况和方向。从元代青花莲纹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图案的丰富性、多样性,而且可以看到它的多变性、多彩性。莲纹的发展也顺应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碰撞,在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精彩的一面,在历史的流变中,以不同的形式生存且发展着。本文从追溯元青花莲纹的源起发展,到归纳总结元青花莲纹的艺术特征,又从通过对不同时期瓷器的莲纹题材做比较研究,在探寻形成它独特时代特点原因的同时,发现和提出它的独创性。

元青花莲纹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吸纳和融合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形成自己独特而精彩的一面,这背后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都给予我们源源不断地启示和借鉴价值。相信任何形式的传统艺术,都有着自己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力,以自己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多姿多彩的发展可能性。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紧凑而匆忙的社会节奏和多元化社会元素的注入容易让年轻人盲目追随西方的形式设计而忽略了本民族传统元素的精彩。在本例中莲纹在元代青花上的独特艺术风貌,都启发着我们如何将其他文化与传统特色结合,并以不同的形式继续生存发展。

(责任编辑:李红娟)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国家博物馆将专题展览“中国古代书画”的全部书画展品进行了换陈。此次“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仍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展览通过52件(套)宋元名家的珍品名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画坛书界的发展风貌,可谓丹青留美、翰墨淋漓。一宋元时期,宫延画院创立,绘画题材多样,士大夫绘画形成潮流,“文人画”对笔墨和意趣的强
期刊
2012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以下简称“上海当代”)于9月9日顺利落下帷幕。预展当天,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艺术界人士准时相聚至此。参展画廊整体数量和规模维持在2011年水准,但放眼望去,国外画廊的数量较之往年骤减,2011年选择走本土化道路的“上海当代”今年依然维持本土化趋势。  媒体出身的总监马西姆·多利西亚尼(Massimo Torrigiani)认为,“‘上海当代’的优势在于艺术就在这里发
期刊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字半峰,晚号独漉,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其父陈邦彦是晚明抗清烈士、“岭南三忠”之一。明清易代之际,陈恭尹遭遇国恨家仇,曾为反清复明汲汲奔走,入清后最终以遗民自居,寄情于诗文书画。他的诗歌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书法以隶书成就最高,有“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之誉。陈恭尹隶书主要得益于《夏承碑》和《曹全碑》,但能入古出新,融行草书笔意于古老的隶书之中,使其隶
期刊
现在有些艺术家,自己把自己的作品分成两类,一类叫“我的创作”,一类叫“面向市场的作品”,而且还从题材上来划分三、六、九等。对此,藏家一定要清楚。——杨建国  《东方艺术·国画》执行主编杨建国先生,一直致力于挖掘、推荐年轻的国画艺术家,德高望重。圈儿内都习惯称呼他为“老杨”,他自己的方言发音是“老样(杨字的四声)”。杨老师好客,便在家中设了个“老杨茶馆”,朋友来了便可喝茶聊天。国画“水太深”,每个人
期刊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型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汉代以后,玉的礼器功能慢慢减弱,玉器开始走向世俗化,装饰功能的玉器渐多。明清以后,玉器艺术步入了鼎盛时期,题材日益广泛,玉器基本上成为个人案头把玩的观赏品和装饰品,玉器从此完全走下了
期刊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入主中原后,其历代君王都极为崇奉藏传佛教。他们不仅广建恢弘梵刹、雄奇殿宇,还延请许多藏传佛教高僧来京弘法,并对这些高僧礼遇有加。汉藏两地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汉藏两地文化的结合越趋紧密,许多藏区民众信奉的神灵被引入到内地,并得到了内地藏传佛教信众的尊崇,汉族先民礼敬的神灵也被纳入到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获得僧人的虔诚敬奉,其中,尤以诸多战神为代表的威猛护法神灵最为凸显。笔者在参观第三届
期刊
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持久不断的影响力,其作品魅力也经久不衰。这位在创作中倾注了灵魂和情感的画家在2012年对艺术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再度掀起了一场革命。  爱德华·蒙克于1863年在奥斯陆出生,家中共有5个孩子,完全依靠做军医的父亲一点微薄的收入过活。蒙克作品所呈现的对疾病、死亡和悲伤的印象与其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他仅5岁时,母亲死于结核病。姐姐Sophie在
期刊
或许,在当下的艺术圈里,熟悉于振立的人并不多,但在大连艺术界,于振立可是大名鼎鼎。于振立给我发的唯一一条短信,自称“大连老于”,我一看就笑了,这名头散发的江湖气、资深感、自诩味道,像极了于振立给我的感觉。于振立还让我想起北宋潘阆写观潮的两句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想,了解于振立艺术经历的人,都会有同感。于振立不仅“潮”,而且是名符其实的“弄潮儿”。  在20世纪60年代中的“文革
期刊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和瓷器的烧造历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制陶工艺;至迟于东汉晚期,瓷器创烧成功。瓷器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本图集主要收录雍贵艺术博物馆藏清代、民国瓷器,涵盖青花、粉彩等多种典型工艺,器型、纹饰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粉彩是康熙时创烧的釉上彩绘品种,俗称“软彩”。雍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
期刊
佛像因其无尽意的境界、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制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收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火焰背光坐像更是拍出了1.23亿港元的天价,令人赞叹。  佛像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高古佛像指明清之前的佛像,也称汉传佛像。经过三次大的灭佛运动,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