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事案件中任何生活事实模糊不清时都一律按证明责任裁判来加以处理,是实践中存在的一种“证明责任泛化”现象.疑难案件中“物的同一性”证明问题也被归为证明责任分配难题,
【机 构】
: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案件中任何生活事实模糊不清时都一律按证明责任裁判来加以处理,是实践中存在的一种“证明责任泛化”现象.疑难案件中“物的同一性”证明问题也被归为证明责任分配难题,就是这一倾向的典型表现.证明责任并非解决事实“证明难”的理论,并非一切争点事实都附带证明责任分配问题.证明责任分配的对象仅为法律要件事实,而非笼统的“案件事实”,证明责任分配也无法为所有疑难事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物”之争议其实不存在证明责任分配问题,而只能通过具体举证责任机制,促进证据的供给来加以化解.
其他文献
我在33~35岁之间,心理上曾经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由于当时社会尚未重视心理问题,使我盲目地像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跋涉。经过两年的自我调整,不仅心理问题转危为安,而且性格和人生观也升华到一个较高的自觉的境界。 我当时的症状是:前胸和后背说不清是酸还是疼,吃饭咽食物时总觉得有异物阻挡,咽到什么部位都有感觉,胃痛且胀;性情变得脆弱,常无缘无故的掉泪,认为生与死没有严格界线,诚惶诚恐,有大难临头的感觉。
中国正处于“全面商化”阶段,由于缺乏《商法通则》,法官经常需要面对如何区分及处理民事与商事交易的问题,特别是《民法典》与商事单行法之间的表面冲突与矛盾应如何化解等
在我国民法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对象与客体当作同义语使用,而在刑法学中对象和客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基础概念.对象与客体不分无法解释同一对象上承载不同利益、生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