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音乐教师,要力求克服思想上的一些误区,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民主氛围;共鸣;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5-02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那么,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从而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片面理解,乃至对音乐艺术其特征的错误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中学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教学效果较差,并产生不良后果:一是使学生失去了获得音乐艺术实践能力的最佳启蒙时期,二是延误了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最佳发展时期。由于音乐艺术学习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错过了最佳启蒙期和发展期,就会造成一批原本爱好音乐的学生的终身遗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主导欣赏教学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音乐是流动的音响,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的,也是非语义的,它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趋势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性的,它对现实的反应比较间接,因此音乐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等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当然,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代替音乐,教师运用语言只能有限的、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给与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欣赏形式单一
欣赏形式单一,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用“一听到底”音乐欣赏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音乐课堂教学原则。它会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学生们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据调查,“欣赏形式单一”的音乐课,是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欣赏课,并上得十分专业。此外,有些教师是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某些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扬长避短”的课型。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来感受音乐,多方面启迪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内涵。
二、重新审视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
音乐欣赏教学其本质是审美训练。审美训练是对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其本质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同时又是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审美心理活动。这里所提到的审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都和个体的人格修养、文化修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必须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三、上好音乐欣赏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民主氛围;共鸣;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5-02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那么,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从而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片面理解,乃至对音乐艺术其特征的错误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中学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教学效果较差,并产生不良后果:一是使学生失去了获得音乐艺术实践能力的最佳启蒙时期,二是延误了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最佳发展时期。由于音乐艺术学习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错过了最佳启蒙期和发展期,就会造成一批原本爱好音乐的学生的终身遗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主导欣赏教学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音乐是流动的音响,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的,也是非语义的,它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趋势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性的,它对现实的反应比较间接,因此音乐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等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当然,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代替音乐,教师运用语言只能有限的、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给与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欣赏形式单一
欣赏形式单一,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用“一听到底”音乐欣赏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音乐课堂教学原则。它会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学生们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据调查,“欣赏形式单一”的音乐课,是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欣赏课,并上得十分专业。此外,有些教师是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某些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扬长避短”的课型。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来感受音乐,多方面启迪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内涵。
二、重新审视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
音乐欣赏教学其本质是审美训练。审美训练是对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其本质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同时又是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审美心理活动。这里所提到的审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都和个体的人格修养、文化修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必须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三、上好音乐欣赏课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