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地方民俗文化刍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民俗是一个地区的居民长期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习惯的总和,反映着一地的历史面貌与文化积淀,也反映着当地群体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观念特征。在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将地方民俗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价值追求,不断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又为弘扬地方民俗文化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合、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尚处起步阶段,需要有识之士深入开展研究,不断拓展民俗教学广阔的空间。
  一、分析民俗教学现状,明确民俗教学价值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唯分数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羁绊,特别是束缚了大语文观的实践。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应亟待将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素材吸收、纳入其中,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理想内涵,培养健康审美情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现行的高考命题趋势时刻影响着高中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成为学生的“指挥棒”,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新课标有必要加强对地方民俗知识的考查,促进地方文化在教学中的主动融入与渗透。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整合提供了良机,对学生进行地方民俗文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有利于发挥民俗文化的补充作用,有利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只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才能尽快适应高考的改革节奏。我们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要以地方民俗教学为窗口,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民俗文化的情感,进而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要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思路,为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挖掘地方民俗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素材
  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所在的张掖,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和争夺的地区,现代张掖居民仍以汉族为主体,并有回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8个少数民族成员散居其间。多民族构成的张掖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受特殊地理环境的磨练,在成就丝路重镇繁荣的同时,也形成、传承和演变着张掖人独特的民风习俗。從父母婚礼上的祝吉求子起,孕育、诞生、满月、百日、周岁、圆锁、留头、命名、婚嫁、寿诞、死丧以及死后入葬、祭祀等,各个人生关口都伴随有人生礼仪;从衣食住行起,衣饰、帽冠、鞋袜、面食、民居、出行工具等,各个环节都无不体现生活习俗;从文化积淀和传承起,河西宝卷、评书、民间传说、对联题额、名胜古迹、民间小调等,生活中处处都渗透地方文化气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来势汹涌的外来文化,我们如何对地方民俗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是留给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如果将印刻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体基因之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势必会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民俗文化而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培养起健康的价值观,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积极付诸教学实践
  目前的应试教育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教学、渗透和考查远远不够,而新课改的实施又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积极对地方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便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
  在课堂层面上,积极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将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场所进行布置,将地方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经典引入其中,使学生置身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氛围之中;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料,整理地方民俗文化著作中出现的民俗知识,将其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如介绍一个地方文化名人,推荐一句地方俗语或与本地民俗有关的一首古诗词等;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相关校本选修课程,如《地方民俗文化伴我行》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精神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课外拓展层面上,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开设《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漫谈地方民俗文化》等文学小组,以专题形式渗透地方民俗文化;结合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设计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举行一些地方民俗文化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结合传统节日,举办与节日主题相关的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地方民俗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启动,如果我们能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从课堂内到课堂外,逐步营造具有地方民俗特色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地方民俗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外有效结合,就能达到弘扬地方民俗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作者通联:甘肃张掖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祖籍福建永春,是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乡愁》是他的代表作。1971年5月某日,余光中因思乡情愫长期淤积,不能自已,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寓所里,赋
提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和录波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可根据要求方便地接入扩建线路,并且高速网络数通讯使系统具有极好的实时性.文中重点论
根据Ed和Ie动力系统的分形与混沌内在属性--短期演化行为的可预测性和长期演化行为的概率特征,分别探讨其长短期行为演化规律.根据短期行为的预测结果,探讨了实际工程结构中的主被
研制了无人驾驶三维探测传感器系统,并讨论该系统中的几种关键技术.分析了超声信号抗干扰的特性,提出对超声信号进行多角度分析的方法.采用多尺度法提取图象边界,运用模糊神经网络
我院1988年3月~1993年5月收治陈旧性尿道狭窄患者200例,其中,26例治疗失败,本文着重分析其难治性原因。临床资料 26例均为男性,年龄14岁~78岁。病史1年~40年;外伤性14例,炎性9例
建立阻尼器连接的毗邻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在求解地震响应时,地面运动加速度被描述为一随机过程.由于结构系统的非正交阻尼性质,用虚拟激励法在频域内求解结构地震响应.通过分析得出,毗邻建筑用阻尼器连接后,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有效控制,较连接前明显改善;选择一定的阻尼器参数可得最佳的减震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益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教师要主动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性指导,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知识,开阔自身的眼界,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表达方法,养
建造了实现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诊断的两种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模型结构并提出了提高其容错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FNN,提出“伪吸引域”的概念以人为扩大样本吸收域,在不降低网络效率
讨论了地热田非均质各向异性传热传质的特点及地下热储资源补给的可能性.采用集参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评价方法,通过有限元及有限差分两种离散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
经多年预报实践表明,中国地磁图中的等变线变化图象与我国的构造活动、强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联系。某年代地磁等变线变化的轴线及有关区域往往是我国本年代强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