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文化的法规制度等。扬州近年在推进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意识、价值共识等的构建,但尚需在引导公众舆论、推进社会适应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准则;生态文化体系;扬州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20)36-0142-02
  生态文化体系既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基础和基因,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及其体系建设的深沉、持久的动力源泉。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扬州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其成绩有目共睹,其缺憾亦具镜鉴意义。
  一、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内涵解读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工业革命以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深层原因就在于人类迷信“人定胜天”,盲目“征服自然”。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人类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而又深刻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金山银山代表的物质产品之外,人民同样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舒适的环境等生态产品,缺一不可。其次,绿水青山通过改革、创新、发展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途径和实现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赢。
  3.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坚持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一方面必须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必须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和社会适应,用绿色发展成果来引导企业的取向,用法律制度、政策导向来规范各种主体的行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绿色消费,让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人们的价值共识。
  4.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文化的法规制度。制度文化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主动创制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在生态文化体系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是连接生态系统治理的行为层面与生态意识、价值理念和价值共识的文化层面的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目前,我国正在加紧加快建设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
  二、扬州加快推进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实践
  1.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运作城市资源、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扬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文化一直是其显著标志。当下,在建设“世界人民向往的扬州”的过程中,扬州紧抓此特点,放大生态优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大力推进具有扬州特色的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把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设生态公园,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作为扬州生态体育公园的代表作,三湾湿地公园的“圈层保护”设计更是生态文化的典范之作。整座公园分为湿地保护区、缓冲区和参与区三个圈层,核心保护区占地三百多亩,实行封闭式管理,为40多种鸟类营造休养生息的空间;缓冲区设有观鸟长廊等设施,既可感受湿地风貌,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区则通过滨水河岸的拓展形成带状公园空间格局,与未来城市空间形成可休闲可游览的最外层城市公园系统。目前,三湾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南部的新名片。
  2.以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开展专项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工程。扬州坚持走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之路,把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的要求贯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开展生态环境专项行动,以重大生态文明工程凝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赢格局。一是强力开展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的“263”专项行动,关停污染化工企业,降低非电行业煤炭消费,建成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和示范小区,以消除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二是大力推进六大生态文明重点工程,凝聚“绿色”价值共识。布局优化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扬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实现全市生态红线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2%;环境改善工程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淮河流域、南水北调沿线污染防治和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水体保护;绿色经济工程推动“七河八岛”、高邮清水潭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特色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生态扩容工程深入开展“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加快廖家沟等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建设,推进沿江生态(绿化)带建设,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制度创新工程确立年度重点为推进河道管理立法;全民共建工程倡导人人参与,深入开展“绿满扬州”全民生态行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公众,多主体协力推进,共同凝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   3.以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保驾护航。扬州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过程,法规制度建设伴随着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每一步。一是借助地方人大立法权制定了一批切合地方实际、具有扬州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让各项管理服務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如全市“263”专项行动与《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方案》《扬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263”专项行动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考核办法》等相关法规同步并行。二是着力推动、主动对接上级战略、规划、制度,规范操作,寻求发展机遇。扬州率先提出并着力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江苏省级战略,纳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更高级别的战略规划。三是制定法规制度注重广泛地汇集民智、民力以凝聚共识。特别是在制定《扬州市公园条例》的过程中,通过召开汇聚人大代表、市民代表、专家等各方人士的座谈会,收集意见上千条,用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对公园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巩固公园体系建设成果。
  三、扬州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1.在“好事做实”与“实事做久”上见真章。文化一般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心态文化层面。四个层面既前后衔接相续,也应齐头并进。加快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把“好事”做实、将实事“做久”,让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于市民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但扬州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少量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只要人夸颜色好”,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和上级交办的任务,存在不走心、不坚持的形式主义现象。
  2.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上下功夫。城市发展需要“转变”、呼唤“转化”,只有思路“转变”和资源“转化”,经济与生态才能有机融合、有效融通,地方发展的一盘棋才能盘活走强、别开生境。扬州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资源广建公园,优化了扬州的城市气质,让这座城市更温暖、更温馨、更文明,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但略显遗憾的是,扬州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创业创新、引进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等方面不遗余力亦颇见成效,但要把扬州建设成“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实现“扬州的第四次辉煌”,仍亟须在“转变”和“转化”上出思路、找出路、创新路。
  3.在引导公众舆论、推进社会适应方面出实招。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挥即至的急就章、速成品,而是仰赖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系统化、精细化工程,其中,公众舆论和社会适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并渐渐熔铸转化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强劲助力。一是继续在专项行动、重大项目建设中以更好的实绩造福百姓、凝聚人心,引导有利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社会舆论。二是努力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人们的自主选择。重点推进政府主导的绿色发展方式,特别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等的绿色转型;培育公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企业的环境环保、尊法守法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深入开展“绿满扬州”全民生态行动,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让生态文化意识代代相传、深入人心。绿色是扬州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扬州的标志和优势,与绿相伴、与绿同行应在扬城代代相传、行稳致远、最终熔铸为文化自觉。为此,要让生态文化进课堂并实现常态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和要求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成为与扬州人共生共长的土壤和环境。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才资本水平决定产业结构转化的方向,进而决定经济增长的路径和速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直面人才资源的现状、需求和短板弱项,坚持问题、目标、结果导向,推动形成省市县三层级、政府和企业两类别共同推进人才智力引进培育的工作格局,创优环境、夯实措施,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唐山;人才支撑力;现状;短板;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当前,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主导的政治话语[1]。无论是国务院各部委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与突破口[2]。在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施背景、成效与创新之处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
期刊
摘 要:山东省民风淳朴,山东人民爽朗大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较强。山东省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当面被诈骗的经历,而那些有过受骗经历的大学生大都是在校遭受网络诈骗。因此,对山東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诈骗认知与防范意识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对于网络诈骗,山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中,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受骗,特别是女生由于心软等原因经常被网络诈骗犯的阴谋手段所蒙蔽。网络诈骗不仅损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对社会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行地,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但仍然在人才资源、旅游业发展、产业融合和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其乡村振兴的步伐。通过细致地分析小岗村乡村振兴的实践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助力小岗村乡村振兴的进程,并为其他乡村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具有组成形式多样、限制条件少、操作性强、见效快等特点,在产业扶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帮扶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案例研究,在分析通道县存在的问题以及湖南工艺美院针对性帮扶措施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扶贫融合的具体路径,即变“输血”为“造血”,扶助教育;授人以渔,扶助技能;因地制宜,扶助产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宅基地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为了突出其社会保障功能而弱化了宅基地本身所具有的资产价值。随着宅基地制度的不断变迁,宅基地的价值实现方式不断影响着农民的生计选择,进而对农民增收产生深远影响。运用1979—2017年云南省农民收入数据,对改革开放后宅基地制度变迁的三个主要阶段中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化研究发现,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不同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源
期刊
摘 要:以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创板上市的7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涵盖营业绩效、研发强度、科研人员、授权专利数量等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的相关因素,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营业收入可以显著提高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也反馈作用于营业收入,直接反映研发投入与未来经济收益的内在联系。最后,结合行业提炼突发情况下科创板研发的潜在风险和机遇,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報告中的多个论断和战略部署均与城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凸显出新型城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及归类,以山西省为例,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并非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
期刊
摘 要:在产业集聚视角下,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剖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产生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积累效应作用于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集聚战略、引资战略与集聚战略相结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3
期刊
摘 要:为满足旅游者精神愉悦的需求,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古镇旅游,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古镇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当地政府的关注。以道口古镇为例,分析其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立足地域实际并结合旅游资源特点,探索更有利于道口古镇旅游保护开发的对策与方法,以期为道口古镇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豫北;道口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