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一扇窗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990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的窗都是古时的,要不,怎会有那么多文人反复吟诵诸如“绿窗人似花”,“竹摇轻影罩幽窗”,“兰窗绣柱玉盘龙”,“佳人当窗弄琴音,碧纱如烟花如许”等优雅美好的诗句。
  窗原本只为采集光线、通风透气而设,饱学的古人根据形状不同创造了诸如长窗、半窗、空窗、横风窗、花漏窗等如词牌名一般凝练雅致的窗名,给原本简单冷硬的窗赋予了生命内涵。形状不一的窗户有着说不尽的意境与情趣,其中若论精致、情趣与意境,恐怕要数长窗、半窗与花漏窗了。
  长窗,听其名自然是长长的形状。长窗必须安装在主屋和厅堂正面,以开间大小设扇。每扇夹堂和裙板上都精雕细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形成阴阳起伏的断面,图案风格机趣活泼,柔顺秀丽,花纹多为如意、静物、花草等,一草一木都有比较深刻的含意。百姓人家有遮风挡雨的窗户就不错了,哪里还用得着高敞宏丽的建筑。堂内有雍容华贵的陈设,主屋和厅堂相对的庭院里不是叠嶂重峦的精心置景就是小池碧波的用心点缀,这绝非蓬门荜户可以奢望的。
  半窗同样属于富贵人家。窗外须是曲径通幽的后花园,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有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致相衬,否则便全然没了意境。半窗一般装在厢房和书斋等地方,底部多为矮墙,窗形细致精巧,紧靠窗外一定种植着芭蕉、绿竹或梅花等植物。读书读得闷了,可以推开窗户轻松地将身子倚靠在齐腰身的窗上,双手托腮,尽情欣赏触手可得的绿意,感受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的美妙,呼吸饱含氧气的清新空气。若是冬天逢上一场大雪则更妙了,推窗便是一树暗香,朵朵梅花披着雪花探出枝头。足不出户地探出身子就可以与梅亲近,看身边的景色便可以铺开笔墨,诗情浓浓地挥毫写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日暮诗成天由雪,与梅并做十分香”的雅句。
  如果说半窗给人更多亲近更多惬意,那么花漏窗给人的感觉便是格外地幽雅含蓄。古时的花漏窗图案千姿百态,不下数百种。去苏州除了可以饱览园林秀色,还能过足看花漏窗的眼瘾——留园“古木交柯”的北墙上就连绵地开着六个花漏窗。六扇窗户灰白朴实,式样不一,将留园中春的消息暗暗透出,让人生出无限向往。沧浪亭的花漏窗也让人赞叹,从主厅明道堂向西至翠玲珑之间,有个天井和曲廊构成的幽僻过渡空间,曲廊西北两面开有四个造型优美的花漏窗,窗形依次为桃窗、榴窗、荷花窗、蕉棠窗,图案轻灵毓秀,柔和飘逸,充满动感。如果什么也不做,依在窗前感受窗外竹影婆娑,流光明灭滴翠,花香呼之欲出,小廊曲折,绿意透窗,那样的意境让人该是怎样地怦然心动啊!
  那年春天我在苏州园林一处僻静的庭院歇脚,特意在廊角一处花漏窗前坐下。华灯初上,庭院里燃起了红灯笼。依着花窗,窗外的风景顿时令我疲惫全消——不远处有一方水阁,水阁里聚集着一些人,水阁中央是一方红地毯,栏边依次坐着的人分别拿着月琴、弦子、竹笛等乐器,还有人竟是一身戏装,那是一群昆曲爱好者。当我隔着花窗远远地瞧着他们的那一刻,仿佛梦境,真有古时隔水观戏一般的妙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笛子响起,一声美丽的唱腔清晰地飘过来,这句《牡丹亭
其他文献
《中国新诗总系》的出版,为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提出什么是好诗以及“好诗主义”能否实行等一系列值得探讨的理论话题。但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中国新诗是否一定要中国诗人所写,中国新诗是否一定要用中文书写,中国新诗用中文书写是否一律要用北京话,以及能否用大中原心态看待台港澳新诗?  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谢冕先生总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新诗总系》的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中国新诗史同时也是中国现
中国文人爱较真。  文人较真,是因为他们做学问写文章认真,这种认真延伸到生活中,就成为做人的原则。  当官的为什么讨厌读书人?就因为读书人爱认死理、爱较真,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辩个一清二白。  比如嵇康。嵇康文采斐然,在魏国做中散大夫。司马昭欲篡夺曹魏政权,想将嵇康纳入麾下,派嵇康的好友山巨源去动员嵇康。“骄视俗人”的嵇康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还书生意气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亮明反对司马昭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