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应尽快出台有效的海外投资安全保障机制,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中国公司只有与所投资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其海外业务才具可持续性。
利比亚境内战火蔓延,不仅使其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涂炭和损失,而且也使近年来与利比亚经贸合作关系越发紧密的中国损失巨大。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应对此进行反思,尤其要高度关注潜在动荡国家的政治风险。
中国公司损失不断扩大
利比亚局势动荡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不仅体现于中国政府为撤离3万多名中国员工而耗费巨资,而且体现于中国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受损。
中国在利比亚基建项目全面搁浅,公司失去正常的运营收入。根据国资委披露的信息,中国目前有75 家企业在利比亚投资,共涉及50 个项目的工程承包,总合同额约188 亿美元的业务面临损失。其中,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铁建、葛洲坝等13 家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已经全部暂停,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石油开发等领域。目前,虽然大部分中资企业人员已经撤出,但车辆设备、原材料被抢,工程陷入瘫痪,遗留房屋、大型施工设备等固定资产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除央企外,还有华为、华丰、北京宏福等其他中资企业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金融市场受牵连,中国铁建等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受挫。利比亚是非洲大陆重要的石油生产国,该国局势动荡必然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纷纷抛售相关股票和商品,追捧石油和黄金避险。2月24日,纽约原油价格冲到每桶103美元,收盘价回落到97美元,自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重新回到100美元,黄金重新登上1400美元/盎司的高位。而中国股市从2月22日就开始暴跌。当天,中国铁建暴跌超过5%,中国建筑跌幅达到2.7%。同样,受到在利比亚部分营地被冲击、导致项目全部暂时停工的影响,3月2日,中国铁建(01186.HK)H股股价全日重挫7.75%,收报8.09港元,创自宣布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后近五个多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盘中一度创52周新低。3月3日,葛洲坝公告在利比亚工程暂停后,股价跌幅达3.45%;而公告的前一天,股价跌幅达到了4.48%。自2月9日以来,葛洲坝的股价已累计下跌13.54%,公司资产全面缩水。
投资利比亚的中国公司普遍陷入三角债。由于利比亚经济不发达,国内建筑材料缺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需要,一般情况下,中国企业承包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都从中国国内采购。因此,利比亚项目中断后,一些企业无法按时给上游原材料商支付货款,加上很多工程采用分包模式,导致三角债问题凸显。
中国公司遭恶意索赔,损失超预期且殃及信用评级。随着利比亚战火的蔓延,在利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遭受的损失也在扩大。商务部发布消息,截至4月中旬,利比亚撒哈拉银行、利比亚共和国银行,共向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提出11 笔保函延期要求,总金额4.97 亿美元。这些保函大多数是中方银行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建工程开立的,涉及中土集团等七家企业的八个项目。保函,是作为第三方的银行为企业开立的书面信用担保凭证,当申请企业未能按照协议履行义务时,担保人代为履行赔付或退还资金责任。在这些保函中,利比亚两家银行给中方提供了两个选择,要么赔偿预付款本金和利息,要么将预付款保函期限延长。对中国公司而言,利比亚银行提供的两种选择都是不利的,如果中国公司选择赔偿那么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如果选择将保函延期,则中国公司的风险和保函成本又要随延长的年限增加。如果中国公司拒绝函件要求,那么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信用记录可能被抹黑。
利比亚局势动荡凸显中国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信心受挫。目前,利比亚战事已经向着长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企业何时能够重返利比亚?未来局势稳定后,利比亚政局走向何方?中国将承担多大的损失?等等问题,目前均是未知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利比亚局势动荡,对中资企业的经营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今年1~2月,中国在利比亚新签合同额同比减少45.3%,完成营业额减少13.9%。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商会和企业,开展在利比亚大型项目的资产评估和损失评估工作,妥善处理相关的后续事项。更为严重的是,受利比亚战乱的影响,一些有意到非洲大陆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推迟或取消进军非洲的计划,进而影响中国在非投资扩大规模。
中国海外投资应注重可持续性
利比亚局势动荡,不仅导致中国在利比亚的长期投资打了水漂,而且还将直接影响中国石油、矿产资源的进口安全。即使是单纯的油价、矿产资源价格攀升,也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从更深层意义上看,利比亚战乱局势还对中国海外投资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着中国海外投资的方式。所以,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进行反思,以汲取教训。呼唤政府尽快出台有效的海外投资的安全保障机制,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首先,亟需增强政治风险意识,要建立一定的法律和保护机制,加大对中国海外投资的保障力度。
利比亚动荡局势告诫中国政府和企业:非洲国家的政治风险比经济风险更难防范,处理起来更加棘手。即使对双边关系特别友好的国家,也应增强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
第一,政府应完善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政府不仅应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外交策略,降低中国对外投资和有关人员的安全风险,而且应通过建立多双边合作机制,从法律层面最大限度保护中国海外投资的利益。所谓双边机制,就是投资国和东道国两国政府之间签订相关投资保护协定,海外投资的行为应在已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中运行,当风险发生时,才能要求东道国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包括31个非洲国家,但利比亚不在其中。因此,中国政府向利比亚索赔的诉求只有基于传统的外交保护原则。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中国向利比亚的索赔非常艰难。此外,建议中国公司积极参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最大程度地防范海外投资风险。据了解,MIGA通过直接承保各种政治风险,为海外投资家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第二,中国企业必须积极投保。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中国惟一一家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我国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该公司的投资保险承保的险种包括:汇兑限制险、征收险、战争及政治暴乱险、政府违约险和承租人违约险。根据中信保的规定,战争,是指投资所在国发生的战争、革命、暴动、内战、恐怖行为以及其他类似战争的行为。“战争”项下的保障范围,包括因战争造成的项目企业有形财产的损失和因战争行为导致项目企业不能正常经营的损失。此次利比亚战乱,符合其中的战争及政治暴乱险赔偿范围。所以,此前投保的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分别从中信保获赔1.62亿元人民币和4815万元人民币。但业内人士分析,中信保承保的金额占投资总额的比例过低,也就是说,这两家公司获赔金额相对于实际遭受的损失,实乃杯水车薪。
第三,中国公司拟订竞标项目合同时,应汲取在利比亚的教训,要在合同中加入涉及安全的风险成本,且必须将在当地发生政治动乱时足资保护本企业的条款归纳进去。
最后,在非企业更应做好防范措施以应不测,确保一旦有事能够跑得掉,逃得出。即便是受损,也要把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投资方式与结构必须多元,经营尽量属地化。
利比亚战乱导致中国投资损失惨重,表明中国必须对在非洲国家以独资主权方式投资的主导策略进行修正,应尽快实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为真正体现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投资方式上应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土企业身份,可以让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可根据非洲国情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避免直接投资风险,又占领了市场。此外,在非投资企业经营中宜采用属地化战略,一方面多雇用非洲员工,另一方面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最后,为分散风险,在法制不完备、社会不安定或与中国存在潜在重大政治冲突的国家,中国海外投资和承包企业应该尝试与欧美、其他金砖国家等第三方国家组成合资公司的可能性,应优先选择通过第三方参股或者非股权安排,形成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再次,加大输出中高端劳务。
此次中国政府为撤离在利比亚的3万多中国公民,动用海陆空交通工具,耗资巨大,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从电视报道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方人员就是国内所说的“民工”。虽然中国向利比亚输出大量劳工,符合利比亚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人比较缺乏的国情,但我们不能无视众多的黑非洲国家劳动力富余、管理和技术人员匮乏的事实。尤其在当今非洲国家通货膨胀较高、失业和贫困增加、社会治安恶化的背景下,再继续大规模向其输出劳工,必然留下中国劳工抢当地人饭碗的把柄,更会增加中国公司和工人遭抢、遇难的发生频率。如果未来在某国再遇政局动荡风险,动辄几万甚至近十万的中国劳工大军如何撤离回国?全非逾百万的中方人员又撤向何方?这些都要未雨绸缪。黑非洲不应是中国实施低端劳务转移的主战场,那里的中高端劳务市场大有可为。建议政府大力倡导向非洲输出更多的中高端劳务;中资公司应彻底改变从高管到厨师整体到他国务工的行为,应尽量使低端劳务本土化。
一句话,中国公司只有与非洲当地发展融为一体,其海外业务才具持续性。
中国公司只有与所投资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其海外业务才具可持续性。
利比亚境内战火蔓延,不仅使其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涂炭和损失,而且也使近年来与利比亚经贸合作关系越发紧密的中国损失巨大。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应对此进行反思,尤其要高度关注潜在动荡国家的政治风险。
中国公司损失不断扩大
利比亚局势动荡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不仅体现于中国政府为撤离3万多名中国员工而耗费巨资,而且体现于中国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受损。
中国在利比亚基建项目全面搁浅,公司失去正常的运营收入。根据国资委披露的信息,中国目前有75 家企业在利比亚投资,共涉及50 个项目的工程承包,总合同额约188 亿美元的业务面临损失。其中,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铁建、葛洲坝等13 家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已经全部暂停,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石油开发等领域。目前,虽然大部分中资企业人员已经撤出,但车辆设备、原材料被抢,工程陷入瘫痪,遗留房屋、大型施工设备等固定资产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除央企外,还有华为、华丰、北京宏福等其他中资企业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金融市场受牵连,中国铁建等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受挫。利比亚是非洲大陆重要的石油生产国,该国局势动荡必然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纷纷抛售相关股票和商品,追捧石油和黄金避险。2月24日,纽约原油价格冲到每桶103美元,收盘价回落到97美元,自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重新回到100美元,黄金重新登上1400美元/盎司的高位。而中国股市从2月22日就开始暴跌。当天,中国铁建暴跌超过5%,中国建筑跌幅达到2.7%。同样,受到在利比亚部分营地被冲击、导致项目全部暂时停工的影响,3月2日,中国铁建(01186.HK)H股股价全日重挫7.75%,收报8.09港元,创自宣布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后近五个多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盘中一度创52周新低。3月3日,葛洲坝公告在利比亚工程暂停后,股价跌幅达3.45%;而公告的前一天,股价跌幅达到了4.48%。自2月9日以来,葛洲坝的股价已累计下跌13.54%,公司资产全面缩水。
投资利比亚的中国公司普遍陷入三角债。由于利比亚经济不发达,国内建筑材料缺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需要,一般情况下,中国企业承包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都从中国国内采购。因此,利比亚项目中断后,一些企业无法按时给上游原材料商支付货款,加上很多工程采用分包模式,导致三角债问题凸显。
中国公司遭恶意索赔,损失超预期且殃及信用评级。随着利比亚战火的蔓延,在利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遭受的损失也在扩大。商务部发布消息,截至4月中旬,利比亚撒哈拉银行、利比亚共和国银行,共向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提出11 笔保函延期要求,总金额4.97 亿美元。这些保函大多数是中方银行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建工程开立的,涉及中土集团等七家企业的八个项目。保函,是作为第三方的银行为企业开立的书面信用担保凭证,当申请企业未能按照协议履行义务时,担保人代为履行赔付或退还资金责任。在这些保函中,利比亚两家银行给中方提供了两个选择,要么赔偿预付款本金和利息,要么将预付款保函期限延长。对中国公司而言,利比亚银行提供的两种选择都是不利的,如果中国公司选择赔偿那么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如果选择将保函延期,则中国公司的风险和保函成本又要随延长的年限增加。如果中国公司拒绝函件要求,那么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信用记录可能被抹黑。
利比亚局势动荡凸显中国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信心受挫。目前,利比亚战事已经向着长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企业何时能够重返利比亚?未来局势稳定后,利比亚政局走向何方?中国将承担多大的损失?等等问题,目前均是未知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利比亚局势动荡,对中资企业的经营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今年1~2月,中国在利比亚新签合同额同比减少45.3%,完成营业额减少13.9%。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商会和企业,开展在利比亚大型项目的资产评估和损失评估工作,妥善处理相关的后续事项。更为严重的是,受利比亚战乱的影响,一些有意到非洲大陆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推迟或取消进军非洲的计划,进而影响中国在非投资扩大规模。
中国海外投资应注重可持续性
利比亚局势动荡,不仅导致中国在利比亚的长期投资打了水漂,而且还将直接影响中国石油、矿产资源的进口安全。即使是单纯的油价、矿产资源价格攀升,也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从更深层意义上看,利比亚战乱局势还对中国海外投资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着中国海外投资的方式。所以,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进行反思,以汲取教训。呼唤政府尽快出台有效的海外投资的安全保障机制,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首先,亟需增强政治风险意识,要建立一定的法律和保护机制,加大对中国海外投资的保障力度。
利比亚动荡局势告诫中国政府和企业:非洲国家的政治风险比经济风险更难防范,处理起来更加棘手。即使对双边关系特别友好的国家,也应增强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
第一,政府应完善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政府不仅应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外交策略,降低中国对外投资和有关人员的安全风险,而且应通过建立多双边合作机制,从法律层面最大限度保护中国海外投资的利益。所谓双边机制,就是投资国和东道国两国政府之间签订相关投资保护协定,海外投资的行为应在已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中运行,当风险发生时,才能要求东道国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包括31个非洲国家,但利比亚不在其中。因此,中国政府向利比亚索赔的诉求只有基于传统的外交保护原则。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中国向利比亚的索赔非常艰难。此外,建议中国公司积极参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最大程度地防范海外投资风险。据了解,MIGA通过直接承保各种政治风险,为海外投资家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第二,中国企业必须积极投保。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中国惟一一家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我国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该公司的投资保险承保的险种包括:汇兑限制险、征收险、战争及政治暴乱险、政府违约险和承租人违约险。根据中信保的规定,战争,是指投资所在国发生的战争、革命、暴动、内战、恐怖行为以及其他类似战争的行为。“战争”项下的保障范围,包括因战争造成的项目企业有形财产的损失和因战争行为导致项目企业不能正常经营的损失。此次利比亚战乱,符合其中的战争及政治暴乱险赔偿范围。所以,此前投保的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分别从中信保获赔1.62亿元人民币和4815万元人民币。但业内人士分析,中信保承保的金额占投资总额的比例过低,也就是说,这两家公司获赔金额相对于实际遭受的损失,实乃杯水车薪。
第三,中国公司拟订竞标项目合同时,应汲取在利比亚的教训,要在合同中加入涉及安全的风险成本,且必须将在当地发生政治动乱时足资保护本企业的条款归纳进去。
最后,在非企业更应做好防范措施以应不测,确保一旦有事能够跑得掉,逃得出。即便是受损,也要把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投资方式与结构必须多元,经营尽量属地化。
利比亚战乱导致中国投资损失惨重,表明中国必须对在非洲国家以独资主权方式投资的主导策略进行修正,应尽快实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为真正体现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投资方式上应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土企业身份,可以让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可根据非洲国情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避免直接投资风险,又占领了市场。此外,在非投资企业经营中宜采用属地化战略,一方面多雇用非洲员工,另一方面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最后,为分散风险,在法制不完备、社会不安定或与中国存在潜在重大政治冲突的国家,中国海外投资和承包企业应该尝试与欧美、其他金砖国家等第三方国家组成合资公司的可能性,应优先选择通过第三方参股或者非股权安排,形成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再次,加大输出中高端劳务。
此次中国政府为撤离在利比亚的3万多中国公民,动用海陆空交通工具,耗资巨大,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从电视报道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方人员就是国内所说的“民工”。虽然中国向利比亚输出大量劳工,符合利比亚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人比较缺乏的国情,但我们不能无视众多的黑非洲国家劳动力富余、管理和技术人员匮乏的事实。尤其在当今非洲国家通货膨胀较高、失业和贫困增加、社会治安恶化的背景下,再继续大规模向其输出劳工,必然留下中国劳工抢当地人饭碗的把柄,更会增加中国公司和工人遭抢、遇难的发生频率。如果未来在某国再遇政局动荡风险,动辄几万甚至近十万的中国劳工大军如何撤离回国?全非逾百万的中方人员又撤向何方?这些都要未雨绸缪。黑非洲不应是中国实施低端劳务转移的主战场,那里的中高端劳务市场大有可为。建议政府大力倡导向非洲输出更多的中高端劳务;中资公司应彻底改变从高管到厨师整体到他国务工的行为,应尽量使低端劳务本土化。
一句话,中国公司只有与非洲当地发展融为一体,其海外业务才具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