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项目试验是社区为孤独症儿童开设的专项早期教育,它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等训练方法,采用个别训练、情景课、欢聚时刻、桌面工作、感觉统合、社交与沟通、艺术课、生活适应课等项目模块,利用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解决项目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调整,达到提高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中认知、社会交往、适应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给予他们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服务。同时提升家长培育孤独症儿童的专业素养,转变社区居民对孤独症儿童的认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残疾儿童服务。
关键字:孤独症;早期教育;预期效果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50多万名孤独症儿童,南京有近万名孤独症儿童,但南京的康复机构仅有5-6家,远远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需求。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工作。为此,凤凰街道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创办了“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开展对孤独症儿童开展早期教育的项目,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抢救性康复训练,提高孤独症儿童自理、认知能力,促进家庭健康,社会和谐。
项目实验的背景
1.项目的界定
《社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区为孤独症儿童开设的专项早期教育,它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等训练方法,提高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中认知、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给予他们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服务。
《社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凤凰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引进爱德儿童发展中心的教育资源,以社区为主体、家庭为依托开展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我们整合了更多的社区资源,营造了社区的教育环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为孤独症儿童进一步融入主流社会创造更为自然的生活训练环境。我们将完善本项目,提高康复质量,最终实现孤独症儿童被主流环境接受、融入主流环境的目标。
2.项目实验的背景
(1)孤独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谱系,又称自闭症。这样的儿童孤独离群,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言语障碍十分突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儿童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
(2)孤独症儿童教育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的需求。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未来成长,必须首先对0-6岁孤独症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为了满足孤独症儿童和家长的需求,风凰街道于2008年成立爱德儿童发展中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早期教育,协助儿童解决在学习和发展上的一系列困难。
项目实施的基础
1.区政府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为项目试验奠定了基础
为孤独症家庭幸福生活,为孤独症孩子健康成长,我们成立了爱德儿童发展中心,上级政府给每个在中心学习的O~6岁孤独症儿童提供了1.5万元经费。凤凰街道为爱德儿童发展中心提供约600平方米的场地,鼓楼区残联资助十多万元经费用于置办设备、器材、设施等。中心设置了专门的家长活动区和学生感统活动区、教学区、三问小组活动区和两间个训活动区,室外活动场地有各种活动器材,有跳床、滑梯、秋千等设施。
2.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项目试验提供了保证
中心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10名教师都是特教专业出身,本科4名,大专6名,还有一支热心关爱残疾人服务的社区志愿者86人。每位教师都参与项目试验,并制定出自己的实施计划、方案,做好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我们还聘请专家参与项目实验,为项目实验出谋划策。
3.营造残疾儿童平等发展环境
(1)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宣传关心孤独症儿童。在广场上设置宣传栏,在社区设立展板和专业服务咨询台,引导社区居民对孤独症儿童的关注、接受以及帮助。
(2)组建孤独症儿童家长委员会。请有经验的成员手把手培训疑似孤独症儿童家长。让家长委员会成员成为社区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带动者,以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全面、深入发展。
项目实验的具体内容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套度身订造的评估方法,测试儿童在七个发展范畴中的成长过程,藉此可掌握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征,然后按照其个别需要,替他们设计合适的训练目标及教学策略;为家长提供可行的训练目标、活动及教材,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并与中心教师互相合作,做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1.针对孤独症儿童特点设置项目模块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特点——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行为障碍、社交障碍,我们设置以下几种项目模块:个别训练、情景课、欢聚时刻、桌面工作、感觉统合、社交与沟通、艺术课、生活适应课等。
个别训练。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以及听指令的能力。
情景課。通过实践提高孤独症儿童生活应用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欢聚时刻。通过轻松愉悦地学习,为孩子一天的流程安排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参加团体游戏建立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性并学会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愿意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增强动作模仿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学会简单的音乐节奏,增强韵律感。
桌面工作。帮助孩子建立开始和完成的概念,建立顺序感;帮助孩子建立小肌肉群,手眼协调的能力;体会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乐趣。
感觉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感统器材,如滑板、跳床、吊缆等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的方法,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从而提高孩子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等,促进孩子各方面协调发展。
社交与沟通。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孩子言语沟通能力,培养孩子非言语沟通的能力。
艺术课。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习观察周围环境,对常见的形象突出且颜色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让孩子体验到绘画的快乐;尝试用简单的技能(如:搓、擦、团圆的手法)感知物体的变化。
生活适应课。建立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自我照顾、照顾环境、恰当的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沟通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交方式。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范畴。
2.制订个别施教训练计划
依照训练计划目标确定个别施教训练计划,教师提前备好每节课,依照计划上好每节课。每个个案半年一次评估(复 评),每季度做一次个案研讨会,评鉴个案教学计划实施完成情况,以及下一阶段的重点训练方向。同时做好每天上课情况记录,记录每天每个个案每节课的目标完成情况。教学和训练实行以后,要做好评定学生目标完成情况记录。
3.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特点,制定家长培训计划
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和疑似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孤独症相关知识和家庭康复技能培训,培训主题是“萤火虫家长联谊会”,每月2期。针对家长开展“辅助、交流、沟通”活动,内容有心理咨询(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学习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担任教师,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康复知识答疑(利用网络和电话)、定期聚会、亲子互动营(每月一次,有“亲子夏令营”等)、专家讲座、家长自助团体、成立互助基金帮助生活困难家庭等,达到推动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
4.实施教学方式
根据需求选择训练形式,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
日托式的康复计划:儿童周一至周五(8:30--15:50)在儿童中心接受康复训练。
家庭式的康復计划:由教师指导,家长在家进行康复训练。
陪读计划:大力推行全纳教育,对于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或者进入特殊学校的学生,由陪读老师陪伴入学一段时间,辅导学生和老师。
个辅训练计划:利用课余(周一至周五15:30--17:30),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个训计划。内容包含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感统训练、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以一对一的小课方式进行训练。
5.深化推进实施
(1)开展宣传辅助计划,推行融合式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孤独症知识宣传展板、专家咨询进社区、手拉手、亲子互动营等方式推进人们对孤独症的了解和接纳。
(2)加强与周边幼儿园、小学的沟通联系。
加强与周边幼儿园、小学或特殊学校建立沟通,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互动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为自闭症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做好铺垫。
项目实施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项目实践,达到了项目的预期效果。
1.孤独症儿童病情都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矫正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世界性的课题。我们从2008年5月开班起,日托班共招收了55名孤独症儿童,课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孤独症儿童整体发展,100%的孤独症儿,童通过康复训练都有显著进步,11名极重度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转为重度;8名重度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转为中度;两年里16名中度和15名轻度的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有13名幼儿进KIE常幼儿园学习;18名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进入培智学校随班就读(每天课余时间再到我中心进行1小时的训练,以便巩固成果),人园、入学率达72%。
2.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中心邀请了国内相关专家,对教师、生活教师和社工进行培训,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以及促进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的空间,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得到质的变化。2008年10月份有2位教师被邀请参加青岛全国自闭症研究会,并在大会上做发言;2009年5月份有4位教师被邀请参加香港协康会举办的自闭症研究会的培训,也在大会上做发言;2009年11月份有2位教师被邀请到英国坎培尔特殊教育学校进行2周的访问和交流活动。由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全体老师撰写的《0~7岁自闭症儿童康复指导》(暂命名)论文集即将出版发行。
3.使“爱德儿童发展中心”成为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的孵化器
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已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特教学院的实习基地(已挂牌);从2009年开始,“爱德儿童发展中心”还定期邀请相关国际专家和国内同行,开展孤独症儿童早期疗育有关专题的研讨,提升了国内在此领域的专业水平,目前爱德儿童发展中心逐步发展成为爱德基金会此专业领域项目管理和师资培训的基地。2010年4月2日,第二届世界自闭症日,爱德基金会邀请香港协康会专家开展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训,来自33家机构逾100名一线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效果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2010年10月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将主办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国际论坛大会。
4.提高了家长培育孤独症儿童的专业素养
孩子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教师积极进行课程研究与探索的积极性,而且使孩子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康复的信心,转变了观念,从开始的被动参与,到现在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认真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团体活动。还有部分孩子进步较大的家长,主动承担起培训新到孩子家长的任务。从活动中,使许多家长对孩子多了了解与接纳,少了排斥,还学到了教育孤独症儿童的方法和经验,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更足了,方法更多了。
5.转变了社区居民的理念
通过开展走进社区,进行预防孤独症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心附近的社区居民,对孤独症儿童的接纳程度已有大幅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儿童和家庭从疑惑逐步做到了多了很多理解和关心。
关键字:孤独症;早期教育;预期效果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50多万名孤独症儿童,南京有近万名孤独症儿童,但南京的康复机构仅有5-6家,远远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需求。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工作。为此,凤凰街道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创办了“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开展对孤独症儿童开展早期教育的项目,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抢救性康复训练,提高孤独症儿童自理、认知能力,促进家庭健康,社会和谐。
项目实验的背景
1.项目的界定
《社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区为孤独症儿童开设的专项早期教育,它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等训练方法,提高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中认知、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给予他们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服务。
《社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凤凰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引进爱德儿童发展中心的教育资源,以社区为主体、家庭为依托开展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我们整合了更多的社区资源,营造了社区的教育环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为孤独症儿童进一步融入主流社会创造更为自然的生活训练环境。我们将完善本项目,提高康复质量,最终实现孤独症儿童被主流环境接受、融入主流环境的目标。
2.项目实验的背景
(1)孤独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谱系,又称自闭症。这样的儿童孤独离群,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言语障碍十分突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儿童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
(2)孤独症儿童教育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的需求。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未来成长,必须首先对0-6岁孤独症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为了满足孤独症儿童和家长的需求,风凰街道于2008年成立爱德儿童发展中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早期教育,协助儿童解决在学习和发展上的一系列困难。
项目实施的基础
1.区政府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为项目试验奠定了基础
为孤独症家庭幸福生活,为孤独症孩子健康成长,我们成立了爱德儿童发展中心,上级政府给每个在中心学习的O~6岁孤独症儿童提供了1.5万元经费。凤凰街道为爱德儿童发展中心提供约600平方米的场地,鼓楼区残联资助十多万元经费用于置办设备、器材、设施等。中心设置了专门的家长活动区和学生感统活动区、教学区、三问小组活动区和两间个训活动区,室外活动场地有各种活动器材,有跳床、滑梯、秋千等设施。
2.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项目试验提供了保证
中心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10名教师都是特教专业出身,本科4名,大专6名,还有一支热心关爱残疾人服务的社区志愿者86人。每位教师都参与项目试验,并制定出自己的实施计划、方案,做好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我们还聘请专家参与项目实验,为项目实验出谋划策。
3.营造残疾儿童平等发展环境
(1)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宣传关心孤独症儿童。在广场上设置宣传栏,在社区设立展板和专业服务咨询台,引导社区居民对孤独症儿童的关注、接受以及帮助。
(2)组建孤独症儿童家长委员会。请有经验的成员手把手培训疑似孤独症儿童家长。让家长委员会成员成为社区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带动者,以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全面、深入发展。
项目实验的具体内容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套度身订造的评估方法,测试儿童在七个发展范畴中的成长过程,藉此可掌握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征,然后按照其个别需要,替他们设计合适的训练目标及教学策略;为家长提供可行的训练目标、活动及教材,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并与中心教师互相合作,做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1.针对孤独症儿童特点设置项目模块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特点——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行为障碍、社交障碍,我们设置以下几种项目模块:个别训练、情景课、欢聚时刻、桌面工作、感觉统合、社交与沟通、艺术课、生活适应课等。
个别训练。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以及听指令的能力。
情景課。通过实践提高孤独症儿童生活应用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欢聚时刻。通过轻松愉悦地学习,为孩子一天的流程安排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参加团体游戏建立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性并学会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愿意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增强动作模仿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学会简单的音乐节奏,增强韵律感。
桌面工作。帮助孩子建立开始和完成的概念,建立顺序感;帮助孩子建立小肌肉群,手眼协调的能力;体会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乐趣。
感觉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感统器材,如滑板、跳床、吊缆等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的方法,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从而提高孩子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等,促进孩子各方面协调发展。
社交与沟通。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孩子言语沟通能力,培养孩子非言语沟通的能力。
艺术课。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习观察周围环境,对常见的形象突出且颜色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让孩子体验到绘画的快乐;尝试用简单的技能(如:搓、擦、团圆的手法)感知物体的变化。
生活适应课。建立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自我照顾、照顾环境、恰当的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沟通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交方式。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范畴。
2.制订个别施教训练计划
依照训练计划目标确定个别施教训练计划,教师提前备好每节课,依照计划上好每节课。每个个案半年一次评估(复 评),每季度做一次个案研讨会,评鉴个案教学计划实施完成情况,以及下一阶段的重点训练方向。同时做好每天上课情况记录,记录每天每个个案每节课的目标完成情况。教学和训练实行以后,要做好评定学生目标完成情况记录。
3.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特点,制定家长培训计划
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和疑似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孤独症相关知识和家庭康复技能培训,培训主题是“萤火虫家长联谊会”,每月2期。针对家长开展“辅助、交流、沟通”活动,内容有心理咨询(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学习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担任教师,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康复知识答疑(利用网络和电话)、定期聚会、亲子互动营(每月一次,有“亲子夏令营”等)、专家讲座、家长自助团体、成立互助基金帮助生活困难家庭等,达到推动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
4.实施教学方式
根据需求选择训练形式,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
日托式的康复计划:儿童周一至周五(8:30--15:50)在儿童中心接受康复训练。
家庭式的康復计划:由教师指导,家长在家进行康复训练。
陪读计划:大力推行全纳教育,对于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或者进入特殊学校的学生,由陪读老师陪伴入学一段时间,辅导学生和老师。
个辅训练计划:利用课余(周一至周五15:30--17:30),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个训计划。内容包含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感统训练、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以一对一的小课方式进行训练。
5.深化推进实施
(1)开展宣传辅助计划,推行融合式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孤独症知识宣传展板、专家咨询进社区、手拉手、亲子互动营等方式推进人们对孤独症的了解和接纳。
(2)加强与周边幼儿园、小学的沟通联系。
加强与周边幼儿园、小学或特殊学校建立沟通,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互动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为自闭症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做好铺垫。
项目实施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项目实践,达到了项目的预期效果。
1.孤独症儿童病情都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矫正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世界性的课题。我们从2008年5月开班起,日托班共招收了55名孤独症儿童,课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孤独症儿童整体发展,100%的孤独症儿,童通过康复训练都有显著进步,11名极重度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转为重度;8名重度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转为中度;两年里16名中度和15名轻度的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有13名幼儿进KIE常幼儿园学习;18名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进入培智学校随班就读(每天课余时间再到我中心进行1小时的训练,以便巩固成果),人园、入学率达72%。
2.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中心邀请了国内相关专家,对教师、生活教师和社工进行培训,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以及促进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的空间,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得到质的变化。2008年10月份有2位教师被邀请参加青岛全国自闭症研究会,并在大会上做发言;2009年5月份有4位教师被邀请参加香港协康会举办的自闭症研究会的培训,也在大会上做发言;2009年11月份有2位教师被邀请到英国坎培尔特殊教育学校进行2周的访问和交流活动。由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全体老师撰写的《0~7岁自闭症儿童康复指导》(暂命名)论文集即将出版发行。
3.使“爱德儿童发展中心”成为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的孵化器
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已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特教学院的实习基地(已挂牌);从2009年开始,“爱德儿童发展中心”还定期邀请相关国际专家和国内同行,开展孤独症儿童早期疗育有关专题的研讨,提升了国内在此领域的专业水平,目前爱德儿童发展中心逐步发展成为爱德基金会此专业领域项目管理和师资培训的基地。2010年4月2日,第二届世界自闭症日,爱德基金会邀请香港协康会专家开展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训,来自33家机构逾100名一线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效果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2010年10月爱德儿童发展中心将主办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国际论坛大会。
4.提高了家长培育孤独症儿童的专业素养
孩子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教师积极进行课程研究与探索的积极性,而且使孩子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康复的信心,转变了观念,从开始的被动参与,到现在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认真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团体活动。还有部分孩子进步较大的家长,主动承担起培训新到孩子家长的任务。从活动中,使许多家长对孩子多了了解与接纳,少了排斥,还学到了教育孤独症儿童的方法和经验,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更足了,方法更多了。
5.转变了社区居民的理念
通过开展走进社区,进行预防孤独症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心附近的社区居民,对孤独症儿童的接纳程度已有大幅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儿童和家庭从疑惑逐步做到了多了很多理解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