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民众教育馆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6689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爆发后,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战争的破坏与摧残,为抗战之需,所倡导的社会教育都是围绕着“抗战建国”这个主题进行,为激发民族意识之觉醒、民族抗敌之信念、爱国之情怀投身于抗战事业中。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中心城市,其设立的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在各级民众教育馆中居领导地位,积极负担起普及社会教育的重任,向民众灌输知识、传授谋生技能、改善民众娱乐、锻炼健全的体格、改良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发展等任务。但受特殊战时环境影响,社会动荡、人才缺乏、经费不足等,导致民众教育事业难以推广,但从总体而言,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抗战时期 大后方 重庆 中央民众教育馆
  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属于社会教育的一方面,而“社会教育,就其狭义理解而言,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上的文化教育机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在民国时期学校教育并不发达,国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基础上,为加强教育体系的完善,民众教育作为新生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之不足,具有其学制系统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特性。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教育行政体制中设立社会教育,使成为先行之目标。社会教育政策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相应做出调整,将民众教育馆纳入战时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使命中激流勇进。
  一、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的建立与使命
  (一)建立
  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于三十一年开始筹备,其原名为“国立中央教育馆”。其经费由教育部、财政部商议,决定第一期开办费10万元,内筹备费3000元,关于设备及经常费部分分别为7万元、5万元,自十九年度起开支。由于国内的天灾人祸,国库支绌,其筹备事宜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负责办理,其馆址勘定南京汉西门内之朝天宫,“二十六年十月,淞沪会战,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由于大后方民众教育管日渐增多,以指导各级民众教育馆系统建设,1942年夏开始筹备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11月12日在重庆正式成立,其馆址设于重庆领事巷八号洋式房屋,亦聘马宗荣为馆长。
  (二)使命
  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是民众教育的最高研究机构,指导各级民众教育馆系统建设,除辅导各级民众教育管外,还覆盖其他社会教育机关。其重要使命包括:
  1.研究民教馆各项制度方法之改善:设立之區别而言之,有国立者、省立者、市立者、县立者、地方自治机关或私立者。“由省、县、市、地方自治机关、私人设立者,分别由省市政府咨请教育部核准备案;县市政府呈报教育厅核准,并转呈教育部备案;地方自治机关呈报县政府核准并转呈教育厅备案;私人呈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备案。”就其具体工作而言,从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文化娱乐教育转向以宣传抗战教育为中心。将民众教育馆纳入战时教育的体系,为抗战服务为之目标。
  2.辅导各级民众教育馆工作之实施:“民众教育馆应以辅导各地社会教育为主要任务之一,省、县、市立民众教育馆,分别辅导各该民众教育施教区民众教育馆及其他社会教育机关之责;辅导各该民众教育施教区内民众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关之责;应负各该市区内民众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关之责。”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之辅导直接对象为省市县立民众教育馆工作人员,其指导各馆工作之实施,省市县立民众馆直接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各馆各司其职,在本职岗位中,根据其指定的规章章程致力于社会教育中。
  3.新教材之编制、师资之资格规定:“民众教育馆教材教具之缺乏,重新编制之必然,此有补习学校民众学校教课图书之编制,民众读物、辅导丛书及各种有关社教图书之编订,统计挂图之绘制,标本、模型、仪器之制造等。”以利教学之改进。国民政府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由于对接受社会教育人才的匮乏,中央政府没有确定的规范社会教育从业人员的标准,更为强调人格高尚、对国民党政党的忠诚度作为征用人员标准。
  4.社教理论条陈的改进:由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对于政府所倡导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等发展,但,很多地方都未落到实处,由于对社会教育认识的不足,偏重于学校教育,当遇天灾人祸,农业税收减少时,政府必将压减社会教育经费以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匮乏问题。社会教育未达到大众理解之程度,中央民教馆编辑各类指导丛书、社会教育辅导刊物、开展讲座等达到一定的宣传功效。社会上一些教育的行政官员、社交机关领袖,开始对民众教育馆认识有所重视。民众教育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国内影响大大加深。
  二、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之发展
  惟在创立之初,本馆为辅导各省市县民众教育馆事业,与各种社会教育教材,其工作目标有其三:1.民众教育馆事业之研讨;2.民众教育馆教材之编制;3.示范设施之辅导。中央民教馆在各级民教馆中居于领导地位,负责开展对地方民教馆的辅导(调差、研究、编制、通讯各教育制度、方法、教材、教具等方面内容)。除辅导各级教育馆外,还致力于事业之设计。从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所涉及的事业,可知该馆在抗战时期,作为其各馆的领导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几乎涵盖了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宣传书籍、报刊、杂志、讲座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为失学民众提供补习教育、文字教育,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数量不一的民众学校,免收学费,致力于扫除失学民众的工作目标;提倡民众健康教育、家庭指导教育;强调农产、科学、卫生等事项的推进,从实际出发,深入其社会的各个阶层,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民众教育,让社会教育更为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地方化。
  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


  该表中,“第一组:掌理社会教育方法理论及教育教材教具之研究。第二组:掌理礼乐教育教材教具之编制及设施事项。第三组:掌理各级自然、社会科学教材教具之编制及设施事项。第四组:掌理生活、卫生、体育等教育和各科教材教具之编制及其设备事项。第五组:管理人事及购置保管等事项。”从此可知,国立中央民教馆主要是对各省市县民众教育馆教材的教具的研究工作,包含社会上从知识到生活等方面的工作范畴,都由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籍与事项。该组织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语言文字科学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生计教育、健康生活教育、科学社会文化教育、休闲体育教育等多方面。其馆长作为本组织的领导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各级受到馆长的约束,听从其分配的任务,各司其职的占守自身的岗位。   三、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1.中央民教馆事业之繁杂,影响其工作效率
  抗战时期,某些民众教育专家把民众教育的实施内容规定为“语文教育、生計教育、政治教育、健康教育、家事教育、社交教育、休闲教育、艺术教育、精神教育”十大项。抗战的爆发,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战时的紧要,政府将重心放在军事上,社会教育在本就势单力薄的基础更加举步维艰,经费、人员以及制度上的缺乏、漏洞,政府制定出面面俱到的教育政策,又无法样样落实,还造成力量分散,职员拿着低微的工薪,办着累人费力却不见成效的工作。
  2.国立中央民教馆经费紧张,使工作难以推进
  1929年《地方教育经费保障办法》颁布以后,“多省采取半独立制和形式独立制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教育经费。从整体范围来看,农业税收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战乱灾荒频仍,国际竞争等因素,中国农村经济进步缓慢,在绝对贫困的境况下,教育经费拖欠严重。其原因二为,战争的爆发,国家财政支出更多转向军事支出。政府对民众教育馆的拨款数额与整个教育经费存在必然联系,而民众教育馆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因而教育经费问题是其当时工作难以运行的原因之一。
  (二)成效
  1.对抗战大后方进行抗战精神动员,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教育是精神动员的最好形式。大战在即,普通民众对现代战争毫无常识,面对日军侵略麻木不仁,对于新奇的敌军飞机、炸弹毫无躲避之心,底层老百姓目不识丁,身无长技,只好在贫困中求生存。在此基础上,开展国防知识教育,科学、艺术、公共体育、卫生习惯教育等,全方位提高国民素质,从民众自身知识水平地提高,达到从精神上动员起全体民众,凝聚力量、同仇敌忾、使民众认清反侵略斗争的重大意义。
  2.实现教育之改造,提高国民素质
  1931年9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的《三名主义教育实施原则》中,关于社会教育目标规定:必须使人民认识到当前社会形势,社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抗战服务的手段存在,抗战教育是这个时期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认识这一基础还必须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民众教育馆是政府对乡村生活进行干预的主要载体,其具体体现了国家、政府、乡村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加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又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政府具体去实施过程,不仅使民众认同政府的具体工作,加以配合、形成民族凝聚力,面对此前的抗战任务,从意识形态的深层面去解读民教馆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徐辉.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06).226.
  [2]《蔡元培口述传略(上)》,上海,启智书籍,1929:02.
其他文献
和风吹拂三月暖,正是播绿好时节。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的环保和绿化意识,营造人人植树,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3月12日下午,2021走向“碳中和” 绿色生态植树日活动在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隆重举行。  “寻唐村寄放幸福,植一树绿了梦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植树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动员
期刊
摘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思政课教学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与历史进行深入“对话”,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准确把握“四史”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四史”教育深入融进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四史”教育为新发力点,开好思政课
期刊
仲春时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市委政法委机关结合党史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组织机关中层以上党员干部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感受颇深。参观学习革命圣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传承的是红色基因,汲取的是奋进力量。更是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当年新中国从西柏坡这里走来,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
期刊
摘要: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质体现,其理念和方法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公共关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它有助于高校公共关系学教育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与接受模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大学不单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现在的00后大学生都很聪明,他们只要专心学习,我们随便点拨一下,他们就会融会贯通。老师自己有很多资源,我们有时不经意地给学生
期刊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总体战略部署。“十四五”期间,我国人才发展将由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  中国公共关系的普及离不开公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放眼公共关系教育行业及人才发展历程及现状,从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设立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的发展,良性突发事件的频率与数量与日俱增,理应受到政府公关的重视。对于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对此较为关注,而常态公关于此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危机公关中的处理原则为基础,在良性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公关活动应该注重及时性和专业性,在日常做出专业预案,与常态公关相结合。同时注重与事件关联方的合作,将偶发性的事件转化为常态公关。  关键词:政府公关,突发事件,常态公关  政府公关可以分为常态公关
期刊
摘要:本策划方案是以“拼多多,和国货一起拼”为主题,基于拼多多向品质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以及拼多多的目标受众群体主要为95后年轻人的特点,围绕“国货”和“品牌”两个切入点,分别从双效背书、多维赋能,提升大众对拼多多信任度三个方面来达成对受众的沟通,传递“买国货品牌就上拼多多”的口号和理念,树立拼多多品牌化、品质化的品牌形象,从而以提高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和购买转化率。  关键词:公关策划,国货,品牌化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有着铸造青年人才、促进文化传播、强化文化自信的功能,培育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在当下日益紧迫。该文通过《大学生文化自信程度调查问卷》对天津市三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和剖析研究,总体上了解了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现状,研究了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这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现状 强化路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
期刊
摘要: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基于实际情况都有所行动,阶段性成效显著。西藏自治区林芝L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就走出了自身特色,可将其称作“L镇模式”。传统单一主体治理的模式制约了L镇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企业、民众为主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变量通过合作、制衡与竞争形成协同。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有助于明晰各主体在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需履行的职能以及它们间
期刊
《公关世界》杂志社创刊至今,已出版500期,见证了中国公共关系事业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创新、从浅层到深度、从技术到系统的发展全过程。今年也是本人从事公共关系研究的第36个年头,从1985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第一届公关论坛与居易教授联合发表《关系及其社会价值》论文以来,我们组织了中国第一届公关教育研讨会,试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组织并出版了中国第一套公共关系丛书。并最早加入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