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州地处北京东部。初到通州,它四通八达的路面交通总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京通快速等主干路将其与北京城区紧紧相连,成为通州经济发展的动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方土地。现在,为了提高这里的教育教学水平,通州正在建设教育的“信息高速公路”,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通州教育驶上快车道,实现“教育强区”的新一轮发展目标。
基础建设着眼全局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但与之相关的设备,尤其是计算机更新非常快,盲目投入只会造成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衡,特别是对教育资金还不是很充裕的郊区县,更要沉着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认真分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律、谨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通州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即将走出第一步时,就面临这样的一个挑战。为使通州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通州区坚持贯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对通州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规划。2002年区政府投入近2000万元,为中小学配备了2500台计算机及其他配套设施。2003年秋季,区政府投入近600万元,以满足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需要。2004年,共为全区中小学教师配备了2800台计算机,为每一所完小以上的学校建成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并装备课件制作系统,基本满足了一线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需要。2005年,重点解决终端显示设备不足的矛盾,为每所学校至少安装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大部分高中校实现了班班多媒体。目前,通州区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适度超前的通州区教育信息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各级各类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科研资源等,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信息闭塞、师资相对薄弱的问题。“十五”期间,通州区以“校校通”工程为载体,通过资金的持续投入,不仅高标准完成校园网建设任务,还基本实现了高中生机比8:1,小学、初中生机比10:1,多数学校教师2人一机,为今后学校的信息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是因为教育资源的贫乏。通州区的农村校约占全区中小学的58%,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通州区政府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75%以上的资金投入农村校,在校园网建设、计算机分配以及多媒体教室建设等方面,也优先考虑农村校,使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设备到位后,后期的使用、维护、升级工作也接踵而至。农村校教师网络管理的技术能力不高,区教师研修中心信息网络部又承担起维护的责任,深入农村校及时解决设备问题,并不定期针对技术力量不足的农村校进行设备的普查和检修,确保学校信息化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保持较低的报修率。
教师培训以人为本
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教育手段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等的现代化,其中,人的观念因素一直被公认为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校长的观念。因为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点上,通州思路明确,狠抓校长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是信息技术高手,他们有用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的意识,真正需要改变观念、进行培训的往往是我们这些校长,我们这些年纪大的领导者。”通州区潞州中学校长王德华对此客观地评价。谈起当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他颇有感触,“起初我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仅限于打游戏、上网聊天,觉得‘窗外’都是‘苍蝇’和‘蚊子’,非常抵制。现在我知道必须把信息技术这扇窗给孩子们打开,因为除了苍蝇和蚊子,窗外更多的是新鲜的空气。不打开窗,学生就不可能接触到外面多彩的世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针对校长进行的多轮培训使王校长观念转变很大,看到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机会后,王校长非常支持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给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潞州中学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王校长还特别带记者参观了一间他积极争取校外资金资助的计算机教室,能为农村孩子受教育条件的改善发挥作用,让他非常自豪。
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广,现在通州区很多校长都提高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增强了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无疑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了环境和保障,但若没有一线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仍会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对信息化有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教育信息化能否真正得以应用的关键,做好广大教师信息化普及工作也成为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力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一提教育信息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育工具就算是教育信息化。”谈及普遍存在的应用无法深入的原因,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李德龙指出,教师对信息化的模糊认识是主要“病因”,相应地也需要对症下药。为此,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从调研开始,有的放矢地对广大干部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几年来,共组织开展了7期近900人的校园网应用培训,850余人的英特尔 未来教育培训,并定期组织学校网管教师、信息技术课教师等参加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使用方面的培训。目前,正准备全区5500名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这些培训的实施不但修正了教师简单地将“教师 多媒体课件”看做教育信息化的错误观念,还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为使培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通州教师研修中心还认真研究了乡镇教师到县城培训交通和饮食不便等因素,改进培训的形式,如坚持全区集中培训与到各乡镇定点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授相结合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困难,使培训更加深入人心,并且,由于到乡镇培训更接近教师的一线教学实践,以及具有小班化、人数少等优点,便于教师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增强培训的实效,特别受教师的欢迎。
课堂应用凸显效益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培训最终目的是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铺路。通州区在广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进行教科研工作,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模式,如组织学校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等科研课题,提高了教师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用与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每年都组织全区教师参加区、市以及全国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活动,积极创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氛围。通过几年的实践工作,教师信息化素养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效益日益凸显。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后南仓小学、东方小学被北京市命名为“北京市信息化先进学校”。
北京第二中学通州分校是通州区实施引入名校“优质办学资源”后首批重点建设的一所十二年制公立学校。为了有效整合和扩大本校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将数字化办学、无疆化校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在建校伊始,就以校长为首,构建了管理组织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考核、交流研讨及教学展示评比,并形成制度,积极创设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交流氛围和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在日常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撰写论文、随笔、整合方案或课题报告,不断带动整个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向更高层次迈进。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但由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等种种因素,使得教育信息化在进行多年后,很多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依然很不理想。为了解通州的农村地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情况,记者采访了漷县中心小学(通州区的一所农村中心校)的几位小学生。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地域差异并没有给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带来阻碍,区里专门为他们学校配备的11个电脑专用教室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学到了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学会了怎样用PowerPiont等制作作品……另外,他们还非常喜欢通州区自编的信息技术教材,通过教材中设计的精彩活动,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漷县中心小学还专门设立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部,以保障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革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缩小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教育信息化使通州区教育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也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将不断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全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通州区教委副主任张绍武坚定地表示。
基础建设着眼全局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但与之相关的设备,尤其是计算机更新非常快,盲目投入只会造成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衡,特别是对教育资金还不是很充裕的郊区县,更要沉着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认真分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律、谨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通州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即将走出第一步时,就面临这样的一个挑战。为使通州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通州区坚持贯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对通州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规划。2002年区政府投入近2000万元,为中小学配备了2500台计算机及其他配套设施。2003年秋季,区政府投入近600万元,以满足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需要。2004年,共为全区中小学教师配备了2800台计算机,为每一所完小以上的学校建成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并装备课件制作系统,基本满足了一线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需要。2005年,重点解决终端显示设备不足的矛盾,为每所学校至少安装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大部分高中校实现了班班多媒体。目前,通州区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适度超前的通州区教育信息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各级各类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科研资源等,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信息闭塞、师资相对薄弱的问题。“十五”期间,通州区以“校校通”工程为载体,通过资金的持续投入,不仅高标准完成校园网建设任务,还基本实现了高中生机比8:1,小学、初中生机比10:1,多数学校教师2人一机,为今后学校的信息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是因为教育资源的贫乏。通州区的农村校约占全区中小学的58%,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通州区政府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75%以上的资金投入农村校,在校园网建设、计算机分配以及多媒体教室建设等方面,也优先考虑农村校,使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设备到位后,后期的使用、维护、升级工作也接踵而至。农村校教师网络管理的技术能力不高,区教师研修中心信息网络部又承担起维护的责任,深入农村校及时解决设备问题,并不定期针对技术力量不足的农村校进行设备的普查和检修,确保学校信息化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保持较低的报修率。
教师培训以人为本
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教育手段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等的现代化,其中,人的观念因素一直被公认为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校长的观念。因为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点上,通州思路明确,狠抓校长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是信息技术高手,他们有用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的意识,真正需要改变观念、进行培训的往往是我们这些校长,我们这些年纪大的领导者。”通州区潞州中学校长王德华对此客观地评价。谈起当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他颇有感触,“起初我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仅限于打游戏、上网聊天,觉得‘窗外’都是‘苍蝇’和‘蚊子’,非常抵制。现在我知道必须把信息技术这扇窗给孩子们打开,因为除了苍蝇和蚊子,窗外更多的是新鲜的空气。不打开窗,学生就不可能接触到外面多彩的世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针对校长进行的多轮培训使王校长观念转变很大,看到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机会后,王校长非常支持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给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潞州中学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王校长还特别带记者参观了一间他积极争取校外资金资助的计算机教室,能为农村孩子受教育条件的改善发挥作用,让他非常自豪。
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广,现在通州区很多校长都提高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增强了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无疑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了环境和保障,但若没有一线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仍会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对信息化有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教育信息化能否真正得以应用的关键,做好广大教师信息化普及工作也成为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力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一提教育信息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育工具就算是教育信息化。”谈及普遍存在的应用无法深入的原因,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李德龙指出,教师对信息化的模糊认识是主要“病因”,相应地也需要对症下药。为此,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从调研开始,有的放矢地对广大干部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几年来,共组织开展了7期近900人的校园网应用培训,850余人的英特尔 未来教育培训,并定期组织学校网管教师、信息技术课教师等参加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使用方面的培训。目前,正准备全区5500名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这些培训的实施不但修正了教师简单地将“教师 多媒体课件”看做教育信息化的错误观念,还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为使培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通州教师研修中心还认真研究了乡镇教师到县城培训交通和饮食不便等因素,改进培训的形式,如坚持全区集中培训与到各乡镇定点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授相结合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困难,使培训更加深入人心,并且,由于到乡镇培训更接近教师的一线教学实践,以及具有小班化、人数少等优点,便于教师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增强培训的实效,特别受教师的欢迎。
课堂应用凸显效益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培训最终目的是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铺路。通州区在广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进行教科研工作,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模式,如组织学校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等科研课题,提高了教师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用与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每年都组织全区教师参加区、市以及全国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活动,积极创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氛围。通过几年的实践工作,教师信息化素养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效益日益凸显。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后南仓小学、东方小学被北京市命名为“北京市信息化先进学校”。
北京第二中学通州分校是通州区实施引入名校“优质办学资源”后首批重点建设的一所十二年制公立学校。为了有效整合和扩大本校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将数字化办学、无疆化校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在建校伊始,就以校长为首,构建了管理组织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考核、交流研讨及教学展示评比,并形成制度,积极创设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交流氛围和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在日常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撰写论文、随笔、整合方案或课题报告,不断带动整个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向更高层次迈进。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但由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等种种因素,使得教育信息化在进行多年后,很多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依然很不理想。为了解通州的农村地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情况,记者采访了漷县中心小学(通州区的一所农村中心校)的几位小学生。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地域差异并没有给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带来阻碍,区里专门为他们学校配备的11个电脑专用教室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学到了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学会了怎样用PowerPiont等制作作品……另外,他们还非常喜欢通州区自编的信息技术教材,通过教材中设计的精彩活动,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漷县中心小学还专门设立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部,以保障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革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缩小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教育信息化使通州区教育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也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将不断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全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通州区教委副主任张绍武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