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心理活动系统,是一个人格、情感交流系统。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释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让亲切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迈进数学殿堂的大门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很枯燥、乏味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保持良好的心境,调控好课堂情绪
授课心境是教师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若教师以良好的心境授课,会感染全班学生,师生们情感交融,自然会产生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实践证明,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能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教学效果自然会好。然而,我们教师也生活在充满各种诱惑的声色社会中,身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难免会有种种原因而出现不好的心境。如果将课堂外的喜、怒、哀、乐不加控制地带到课堂上,势必影响到课堂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在进入教室之前控制并调节好心境,避免学生受无端之扰。教师作为主导者,应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显示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即富于激情、充满活力、积极乐观、宽厚友善、富有幽默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一个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在意外的情境中始终约束自己,保持镇定,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稳定而持久的情绪,以健康的情绪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对象是由不同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所组成。
三、合理创设情境、诱发探索动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用具体的事例和不同的方法,借助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求知情境,努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材料变生动。
在教学圆的周长探究圆周率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景的。在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用滚动法和绕线法可以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后,我故意设置一个悬念,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请几个同学上来量出它的周长。同学们都感到有些棘手。用滚动法显然是不行。用绕线法也很难操作,三、四个同学七、八只手才勉强用线围住那个圆。抓住时机,我对学生说,老师只需一个人一把直尺就可以量出它的周长。同学们马上来了兴趣。我当然轻而易举就“量”出了它的周长,并且很快地又用直尺一下子就量出了同学们刚才用其他方法“量”出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量得这么快?都想知道到底有什么窍门?我又重新演示一遍我是怎样“量”黑板上圆的周长的,我故意让学生看清我量的是圆的直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考虑到圆的周长一定与直径有关,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欲望,接下来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很快就发现了同圆中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了圆周率。
四、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看学生能否拥有自己的自由的思维空间以及教师能否启动学生的这个自由思维空间。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材本身就有很强的意会性,因此,完全可能也完全必要给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懒”老师之所以会造就出一批勤学生,会自主探索知识的好学生,道理就在于此。那种把知识爵碎磨烂后再教给学生的方法早已被淘汰。那么,如何给学生留下自由探索的思维空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做保证。
(2)应多设计一些启发性和能够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充分让学生讨论。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1道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学生的兴致很高,非常踊跃,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3)鼓励学生多提问。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拥有自己的思考,有了对权威进否定的勇气,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提出问题,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好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
五、及时进行评价、调节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情绪的增强剂,及时、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评价时,用激励性的语言或动作,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自己发展的目标和在群体中的坐标。评价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可体现出一种集体主义情感和群体性的爱,尤其是对学困生。每当评价时,我总是注意洞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并迅速、及时地过用手势、眼神或通过提问等加以调节、使学生情感朝着预定的情绪目标发展。对学生的答问,我是洗耳恭听,并一概表态。答得好的我立即报以掌声,或加以肯定、鼓励。答不上来的我用“再看看”“再想想”给以点拨,并送上期待、信任的目光。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求索”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情感”为纽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动力潜能、思维潜能,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亲切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迈进数学殿堂的大门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很枯燥、乏味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保持良好的心境,调控好课堂情绪
授课心境是教师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若教师以良好的心境授课,会感染全班学生,师生们情感交融,自然会产生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实践证明,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能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教学效果自然会好。然而,我们教师也生活在充满各种诱惑的声色社会中,身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难免会有种种原因而出现不好的心境。如果将课堂外的喜、怒、哀、乐不加控制地带到课堂上,势必影响到课堂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在进入教室之前控制并调节好心境,避免学生受无端之扰。教师作为主导者,应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显示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即富于激情、充满活力、积极乐观、宽厚友善、富有幽默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一个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在意外的情境中始终约束自己,保持镇定,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稳定而持久的情绪,以健康的情绪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对象是由不同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所组成。
三、合理创设情境、诱发探索动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用具体的事例和不同的方法,借助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求知情境,努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材料变生动。
在教学圆的周长探究圆周率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景的。在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用滚动法和绕线法可以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后,我故意设置一个悬念,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请几个同学上来量出它的周长。同学们都感到有些棘手。用滚动法显然是不行。用绕线法也很难操作,三、四个同学七、八只手才勉强用线围住那个圆。抓住时机,我对学生说,老师只需一个人一把直尺就可以量出它的周长。同学们马上来了兴趣。我当然轻而易举就“量”出了它的周长,并且很快地又用直尺一下子就量出了同学们刚才用其他方法“量”出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量得这么快?都想知道到底有什么窍门?我又重新演示一遍我是怎样“量”黑板上圆的周长的,我故意让学生看清我量的是圆的直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考虑到圆的周长一定与直径有关,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欲望,接下来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很快就发现了同圆中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了圆周率。
四、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看学生能否拥有自己的自由的思维空间以及教师能否启动学生的这个自由思维空间。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材本身就有很强的意会性,因此,完全可能也完全必要给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懒”老师之所以会造就出一批勤学生,会自主探索知识的好学生,道理就在于此。那种把知识爵碎磨烂后再教给学生的方法早已被淘汰。那么,如何给学生留下自由探索的思维空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做保证。
(2)应多设计一些启发性和能够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充分让学生讨论。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1道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学生的兴致很高,非常踊跃,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3)鼓励学生多提问。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拥有自己的思考,有了对权威进否定的勇气,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提出问题,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好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
五、及时进行评价、调节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情绪的增强剂,及时、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评价时,用激励性的语言或动作,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自己发展的目标和在群体中的坐标。评价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可体现出一种集体主义情感和群体性的爱,尤其是对学困生。每当评价时,我总是注意洞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并迅速、及时地过用手势、眼神或通过提问等加以调节、使学生情感朝着预定的情绪目标发展。对学生的答问,我是洗耳恭听,并一概表态。答得好的我立即报以掌声,或加以肯定、鼓励。答不上来的我用“再看看”“再想想”给以点拨,并送上期待、信任的目光。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求索”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情感”为纽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动力潜能、思维潜能,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