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国度,古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古籍的原有价值,我国针对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但是,由于古籍保护工作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客观影响,导致古籍持续破损,实际工作效果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故此,古籍修复需要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尽可能减少外在干预,通过合理的修复工艺和材料来修复古籍,促使修复后的古籍同原件状态相近,实现古籍原有价值的充分发挥。本文就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展开分析,立足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古籍修复和保护方法。
【关键词】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整旧如旧”
【中图分类号】G272.4 【文献标识码】A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中涉及到众多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都可能影响到古籍修复整体工作成效,甚至为古籍带来二次损伤。古籍修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整旧如旧”逐渐成为我国古籍修复的主要原则,并且被文化部以行业标准的形式逐步确立。但是,现今古籍修复工作中,“整旧如旧”原则成为理论和实践的主要问题之一,相配套的古籍修复工艺和材料研究不足,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规范,极大地制约“整旧如旧”原则顺利实施,导致古籍修复工作质量下降。故此,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古籍修复的“整旧如旧”原则分析探讨,有助于推进配套修复工艺和材料完善,深层次把握古籍修复内涵,以便于为后续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奠定基础。
一、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形成分析
(一)原则的形成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保证古籍修复工作质量,需要遵循相配套的原则规范化实施。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应用这一原则,随后相关学者针对这一原则进一步阐述见解,为后续的古籍修复“整旧如旧”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1]。根据2001年和2006年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之狼要求》,明确了古籍修复原则,即抢救为主、修饰为辅,整旧如新和整旧如旧,促使后续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诠释,对于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古籍修复呈现新的面貌,很多古籍已经破损到无法修复的状态,遵循整旧如新原则对古籍进行修复和保护,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复成效,充分发挥古籍原有作用。将原有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新的古籍修复原则是不合理的,可能导致古籍修复理论和实践混乱,从而制约后续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原则的来源
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是在长期的古籍修复实践中形成的。民国时期,依据“整旧如旧”方法来修复古籍,获得了可观的古籍修复成果。一本古籍自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随后确定古籍不再改装,保持古籍原件原有形态[2]。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是指保持古籍原有的状态,并非是将旧的古籍改装成新的古籍,在古籍修复后原有面貌和风格并未改变,看不出修补痕迹,“整旧如旧”逐渐成为古籍修复的主要实施原则。
古籍修复“整旧如旧”与文物修复之间联系较为密切。从最初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就已经开始注意到“整旧如旧”原则,随后在文物建筑修复中应用“整旧如旧”,积累了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整旧如旧”原则更加完善。
二、古籍修復“整旧如旧”原则实施的意义
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后续古籍修复工作的成效。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解释说明。在古籍修复中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可以保持古籍原有时代特色和风格面貌,避免原有文物价值流失,延长古籍的保存寿命。根据古籍修复相应规范和标准,尽量保持古籍原有的面貌和装帧特色,实现古籍中有价值信息的留存。从这些学术界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确立的原因,具有深远的意义[3]。
(一)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
古籍的出现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流传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磨损,影响到古籍的保存寿命。不同古籍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时代的书籍生产水平。确定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对于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古籍中的内容在流传中产生了大量的附加信息,包括题跋、印章、批校和书根题字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古籍物理形态,表现在载体材料、古籍物体和用墨材料等,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古籍保护,首要一点是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是古籍传承和弘扬的关键所在。如果古籍原有物理形态损坏,古籍价值就会随着损坏程度增加而减小。遵循“整旧如旧”原则,是面对所有的古籍,每一部古籍均需要修复和保护,而“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正是为了保存古籍物理形态存在[4]。古籍物理形态面积减少,原有价值必将有所减少,这就需要遵循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才能发挥古籍的物理意义。
古籍无论是文献价值还是版本价值,均是依附在古籍物理形态存在的。如果古籍的物理状态改变,那么古籍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将会随之流失。不同古籍的价值不同,文物价值与古籍物理意义并非是等同存在。古籍文物价值是从全部留存古籍而言,即善本古籍。所以,古籍修复“整旧如旧”的实施,对于维护古籍物理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5]。
(二)维护古籍文化意义
古籍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文化意义较为突出。古籍记录了古代生产活动,由于不同时代的书籍生产材料和生产技术不同,也体现了古籍制作工具的不同。古籍凭借高超的生产工艺和书法流传至今,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所以,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有助于发挥古籍的文化意义。 三、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实现方法
(一)古籍修复材料和方法
一方面,古籍修复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不同古籍使用的纸张材料、厚度不同,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就要求古籍原件纸张和修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包括质地、纹理、颜色和厚度等指标[6]。修复人员需要有能力鉴别纸张特性的差异,但是想要找到与古籍纸张完全相同的纸张难度较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搜寻修复纸张,留存下来为后续古籍修复奠定基础。当前,古籍修复使用的纸张仅仅可以达到与古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属于替用纸张,包括定点定制替用纸和旧纸。古籍修复所选择的纸张与古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还要保证纸张pH值中性或是酸度较低,提升纸张使用寿命[7]。
另一方面,推动修复纸张加工和使用方法创新。替用纸性能与需要修复的古籍纸张性质最大程度相近,如果颜色有所差异,可以通过染色方法对修复纸张进行处理。染料酸度越低越好,以植物、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染料最好[8]。
(二)浆糊原料和使用方法
浆糊是古籍修复的主要材料,对于修复质量影响较大。这就需要选择纯天然材料来制作浆糊,性能与古籍纸张才能相一致。浆糊原料中包括优质小麦面粉和水,依据特定配合比进行制备。浆糊制备中选择偏碱性的水,pH值接近微碱性,最大程度降低酸性,以便于延长纸张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浆糊中可以加入适量的防虫蛀中草药,避免被虫蛀而损害古籍[9]。
浆糊制备后,还要结合不同手工纸特性来确定浆糊浓度和用量,稀浆糊适合吸水性良好的纸张,稠浆糊适合吸水性较差的纸张;浆糊宁少勿多,如果浆糊过多会影响到纸张的平整度,耐久性降低,易于脱落;要沿着纸张纹理刷浆糊[10]。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中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应该正确看待古籍修复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外在干预,加强理论和实践,便可在后续古籍修复中可以规范化操作,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复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玮.适配性原则在古籍修复中的实践研究——以清《重刊灾赈果报录》修复为例[J].兰台世界,2018,25(11):110-113.
[2]赵汉青,李辰.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古籍修复管理平台的设想及意义[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36(5):85-87.
[3]陈腾.金针度与人——喜读童芷珍著《古籍修复技术》[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28(3):67-68.
[4]杜希林.整理芸编无厌倦名山事业薪火传——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任务[J].图书馆学刊,2018,40(8):7-10.
[5]谭红霞.浅谈纸浆补书机在修复和刻本中的应用实践——以新会景堂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16(4):66-70.
[6]秦逸晗.古籍修复中封皮染色工艺的研究——以修复《重刊灾赈果报录》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22(15):100-101.
[7]施文岚.馆藏珍贵信札价值及其修复与保护——以《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修复为例[J].图书馆,2018,23(7):109-111.
[8]赵凌.论古籍修复中的个性化定制与人文素养——以《瀫水草堂詞集》修复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7):74-75,92.
[9]庞宁波.浅谈拓片类古籍修复——以修复毛楚雄用过的帖子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86-87.
[10]朱亚芳.“互联网 ”教学模式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探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28(2):64-67.
作者简介:漆荟(1989-),女,汉族,甘肃,本科,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助理馆员。
【关键词】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整旧如旧”
【中图分类号】G272.4 【文献标识码】A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中涉及到众多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都可能影响到古籍修复整体工作成效,甚至为古籍带来二次损伤。古籍修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整旧如旧”逐渐成为我国古籍修复的主要原则,并且被文化部以行业标准的形式逐步确立。但是,现今古籍修复工作中,“整旧如旧”原则成为理论和实践的主要问题之一,相配套的古籍修复工艺和材料研究不足,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规范,极大地制约“整旧如旧”原则顺利实施,导致古籍修复工作质量下降。故此,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古籍修复的“整旧如旧”原则分析探讨,有助于推进配套修复工艺和材料完善,深层次把握古籍修复内涵,以便于为后续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奠定基础。
一、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形成分析
(一)原则的形成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保证古籍修复工作质量,需要遵循相配套的原则规范化实施。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应用这一原则,随后相关学者针对这一原则进一步阐述见解,为后续的古籍修复“整旧如旧”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1]。根据2001年和2006年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之狼要求》,明确了古籍修复原则,即抢救为主、修饰为辅,整旧如新和整旧如旧,促使后续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诠释,对于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古籍修复呈现新的面貌,很多古籍已经破损到无法修复的状态,遵循整旧如新原则对古籍进行修复和保护,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复成效,充分发挥古籍原有作用。将原有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新的古籍修复原则是不合理的,可能导致古籍修复理论和实践混乱,从而制约后续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原则的来源
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是在长期的古籍修复实践中形成的。民国时期,依据“整旧如旧”方法来修复古籍,获得了可观的古籍修复成果。一本古籍自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随后确定古籍不再改装,保持古籍原件原有形态[2]。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是指保持古籍原有的状态,并非是将旧的古籍改装成新的古籍,在古籍修复后原有面貌和风格并未改变,看不出修补痕迹,“整旧如旧”逐渐成为古籍修复的主要实施原则。
古籍修复“整旧如旧”与文物修复之间联系较为密切。从最初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就已经开始注意到“整旧如旧”原则,随后在文物建筑修复中应用“整旧如旧”,积累了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整旧如旧”原则更加完善。
二、古籍修復“整旧如旧”原则实施的意义
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后续古籍修复工作的成效。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解释说明。在古籍修复中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可以保持古籍原有时代特色和风格面貌,避免原有文物价值流失,延长古籍的保存寿命。根据古籍修复相应规范和标准,尽量保持古籍原有的面貌和装帧特色,实现古籍中有价值信息的留存。从这些学术界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确立的原因,具有深远的意义[3]。
(一)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
古籍的出现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流传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磨损,影响到古籍的保存寿命。不同古籍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时代的书籍生产水平。确定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对于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古籍中的内容在流传中产生了大量的附加信息,包括题跋、印章、批校和书根题字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古籍物理形态,表现在载体材料、古籍物体和用墨材料等,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古籍保护,首要一点是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是古籍传承和弘扬的关键所在。如果古籍原有物理形态损坏,古籍价值就会随着损坏程度增加而减小。遵循“整旧如旧”原则,是面对所有的古籍,每一部古籍均需要修复和保护,而“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正是为了保存古籍物理形态存在[4]。古籍物理形态面积减少,原有价值必将有所减少,这就需要遵循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才能发挥古籍的物理意义。
古籍无论是文献价值还是版本价值,均是依附在古籍物理形态存在的。如果古籍的物理状态改变,那么古籍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将会随之流失。不同古籍的价值不同,文物价值与古籍物理意义并非是等同存在。古籍文物价值是从全部留存古籍而言,即善本古籍。所以,古籍修复“整旧如旧”的实施,对于维护古籍物理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5]。
(二)维护古籍文化意义
古籍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文化意义较为突出。古籍记录了古代生产活动,由于不同时代的书籍生产材料和生产技术不同,也体现了古籍制作工具的不同。古籍凭借高超的生产工艺和书法流传至今,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所以,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有助于发挥古籍的文化意义。 三、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实现方法
(一)古籍修复材料和方法
一方面,古籍修复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不同古籍使用的纸张材料、厚度不同,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就要求古籍原件纸张和修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包括质地、纹理、颜色和厚度等指标[6]。修复人员需要有能力鉴别纸张特性的差异,但是想要找到与古籍纸张完全相同的纸张难度较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搜寻修复纸张,留存下来为后续古籍修复奠定基础。当前,古籍修复使用的纸张仅仅可以达到与古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属于替用纸张,包括定点定制替用纸和旧纸。古籍修复所选择的纸张与古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还要保证纸张pH值中性或是酸度较低,提升纸张使用寿命[7]。
另一方面,推动修复纸张加工和使用方法创新。替用纸性能与需要修复的古籍纸张性质最大程度相近,如果颜色有所差异,可以通过染色方法对修复纸张进行处理。染料酸度越低越好,以植物、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染料最好[8]。
(二)浆糊原料和使用方法
浆糊是古籍修复的主要材料,对于修复质量影响较大。这就需要选择纯天然材料来制作浆糊,性能与古籍纸张才能相一致。浆糊原料中包括优质小麦面粉和水,依据特定配合比进行制备。浆糊制备中选择偏碱性的水,pH值接近微碱性,最大程度降低酸性,以便于延长纸张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浆糊中可以加入适量的防虫蛀中草药,避免被虫蛀而损害古籍[9]。
浆糊制备后,还要结合不同手工纸特性来确定浆糊浓度和用量,稀浆糊适合吸水性良好的纸张,稠浆糊适合吸水性较差的纸张;浆糊宁少勿多,如果浆糊过多会影响到纸张的平整度,耐久性降低,易于脱落;要沿着纸张纹理刷浆糊[10]。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中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应该正确看待古籍修复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外在干预,加强理论和实践,便可在后续古籍修复中可以规范化操作,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复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玮.适配性原则在古籍修复中的实践研究——以清《重刊灾赈果报录》修复为例[J].兰台世界,2018,25(11):110-113.
[2]赵汉青,李辰.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古籍修复管理平台的设想及意义[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36(5):85-87.
[3]陈腾.金针度与人——喜读童芷珍著《古籍修复技术》[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28(3):67-68.
[4]杜希林.整理芸编无厌倦名山事业薪火传——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任务[J].图书馆学刊,2018,40(8):7-10.
[5]谭红霞.浅谈纸浆补书机在修复和刻本中的应用实践——以新会景堂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16(4):66-70.
[6]秦逸晗.古籍修复中封皮染色工艺的研究——以修复《重刊灾赈果报录》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22(15):100-101.
[7]施文岚.馆藏珍贵信札价值及其修复与保护——以《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修复为例[J].图书馆,2018,23(7):109-111.
[8]赵凌.论古籍修复中的个性化定制与人文素养——以《瀫水草堂詞集》修复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7):74-75,92.
[9]庞宁波.浅谈拓片类古籍修复——以修复毛楚雄用过的帖子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86-87.
[10]朱亚芳.“互联网 ”教学模式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探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28(2):64-67.
作者简介:漆荟(1989-),女,汉族,甘肃,本科,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