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now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彩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种,是史前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少学者都开始着手研究彩陶的相关知识。文章以彩陶纹饰为基础,分别对彩陶陶纹的构成部分、抽象形态以及装饰特点和纹饰的应用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对彩陶纹饰艺术里面的抽象形态点、线、面具有的艺术性进行了论述,并深入分析了其中包含的深刻文化底蕴和内涵。通过对彩陶纹饰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来寻找其中蕴含的艺术美,进而对史前先民们的艺术审美观做出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酒泉;史前文明;彩陶
  酒泉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多次被我国作为重要的地点进行科学利用。其位置处于河西走廊西端,所辖地区有余塔县、玉门市、肃州区、敦煌市等。大家对酒泉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它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而得知。其实,酒泉的史前文明历史悠久,非常值得关注。众所周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造就了埃及文明。同理,由于祁连山具有季节性冰雪融水的特点,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便有了充足的基础条件。约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先民们就生活在酒泉地区,他们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其中之一就是彩陶。
  1 酒泉文化
  自古以来,酒泉地区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那里不仅住着汉族,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居住在此。正是这样的特殊性,才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并通过这样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边疆文化。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理位置独特,地域十分辽阔,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沙漠、雪山、戈壁和绿洲。此外,酒泉也是当时重要的边塞重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想要进入中原都要经过此地。并且,那里的自然风景十分独特,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大漠和古道,都别具一格,再加上那里的气候和大自然景色,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西部景观。不过由于这里的环境十分严酷,人们想要在这里生存十分困难,所以发展也很缓慢。但是这里的资源却是潜力无限,非常值得开发。因此,无论是酒泉的外部环境,还是人文气息,都对那些文人墨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诗意的表达更是使这里充满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同时也体现了这些文人的边塞情结。
  酒泉很多的自然要素都成为了诗人们创作的源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大漠、落日、古道、长河等,都是一些诗人创作时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应用也使得酒泉边塞文学形成了非常雄厚的独特风格。此外,那里许多的景象都表达着生命的艰难,也体现着生命的顽强,如忙碌的放牧人、坚持西行的旅客、坚强的红柳等。再如那里的沙枣花、胡杨林、野罂粟花都象征了那里艰苦坚守的人们。而那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以及独特的气候特点,也使得那里的人们更加的理性和果敢。
  2 酒泉地区彩陶文化类型
  黄河中上游地区是彩陶文化的起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酒泉的彩陶文化。酒泉彩陶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酒泉彩陶的形状大多数是钵形的,也有少部分为圈足型的。酒泉彩陶的颜色大多比较艳丽,常见红色彩陶。彩陶的纹饰为宽带纹,宽带纹后来成为其他彩陶的母体样式。酒泉彩陶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年代久远,所以现今能找到的彩陶数量非常少,但是酒泉彩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特征鲜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并且对后来的仰韶文化有直接影响。
  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受酒泉彩陶文化影响最深。从半坡类型出土的彩陶来看,可以判断出这时彩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繁盛期,陶器工艺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做工方面精细了很多。陶器质地以红陶为主,陶器形状也丰富了不少,有盆、钵、大腹壶、葫芦瓶以及尖底瓶等。陶器的颜色以红色为主,红陶表面施以黑彩,十分艳丽耀眼,给人带来庄重富贵的感受。陶器纹饰也不再是简单的宽带纹,出现了鱼纹、蛙纹以及人面纹等,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最为珍贵,代表了半坡彩陶的最高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非常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在酒泉建立了遗址博物馆。近年来,去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记挂彩陶文化的心。1956年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这个时期的彩陶颜色大多数为黑色,偶尔用红色作为陪衬,少量彩陶施以白色彩。陶器的形状为盆、缸以及尖底瓶等,陶器纹饰出现了鸟纹、花卉纹以及植物纹等。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不断认识这个世界,并将生活中出现的动物、花、菜都画在了陶器上,这些图案都十分生动形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绘画技艺的成熟。其中最为出名的陶器为鹤鸟衔鱼石斧彩陶缸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两件陶器画面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 酒泉地区彩陶发展特征
  酒泉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酒泉文化虽然来自仰韶文化,但是发展各有不同,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所以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将酒泉文化从仰韶文化中脱离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后来经过考古验证,将酒泉文化独立出来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处酒泉文化遗址。酒泉文化陶器的特点是数量庞大,工艺制作水平高超,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纹饰精美等。并且酒泉文化陶器上的图案生动形象,说明了当时的绘画水平更进一步发展。酒泉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图画文字。酒泉文化陶器的形状是非常全面的,几乎包含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器具,如瓶、罐、缸、碗、盘、壶、钵等。酒泉文化陶器有红陶、灰陶和夹砂陶,其中红陶为主要类型。一些大型陶器的制作大多数采用泥条盘筑法,小型陶器采用直接捏塑法。酒泉文化陶器的颜色经历了黑色、黑白相间和黑红相间三个时期。在酒泉出土的彩陶数不胜数,并且大多数都是精品彩陶,有一些还被选用在教科书中。
  酒泉文化之后,青铜器开始出现。在酒泉地区制作彩陶、使用彩陶的人逐渐减少,这时候制作的彩陶大多数都是用于日常生活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又制作出了薄壁彩陶,也称为蛋壳彩陶,这是我国彩陶发展历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彩陶制作技术。在酒泉发现的遗址有四百多处,之后在酒泉又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址。在此之后出现的陶器已经呈现出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陶器上的图案以骑马、打猎和牧羊为主,并且出现了老鹰的图案,老鹰是当时游牧民族的图腾。同时陶器上有非常漂亮的花纹,陶器类型以夹砂陶为主,颜色以红色为主。
  在酒泉的沙漠深处,有一处史前文明遗址——缸缸洼遗址。在柔软的沙子中,有一片沙子中散落着大量的褐红色碎陶片,其中还有一些碎石片、碎铜片等,这些都是夹砂红陶、彩陶碎片和石器碎片。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烧制陶器的场所,这些陶器做工细致,陶器上的纹路非常漂亮,说明当时烧制陶器的工艺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当时这片地方还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后来这里变成了沙漠。沙漠很好地保护了这些陶器,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祖先的智慧。缸缸洼遗址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我国研究酒泉流域史前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彩陶的发展历史悠久,甚至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它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以及对陶瓷艺术的研究都意义重大。从酒泉的彩陶发展我们能够发现,关于彩陶的艺术一直在不断创新的路上,相信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酒泉地区的彩陶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曾令泽.“丝绸之路经济带”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153-154.
  [2]郭剑.大漠遗珍酒泉地区的彩陶[J].收藏,2014(1):44-47.
  [3]李勤.对中国史前文化彩陶纹饰中抽象形态的艺术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222-223.
  [4]段小强,陈亚军.敦煌地区史前文化初步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7(4):112-123.
  [5]刘国宁.甘青彩陶文化略论[J].中国市场,2011(31):134-135.
  [6]冯利源.论原始彩陶纹样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形成的作用[J].大連大学学报,2013(2):56-59.
  [7]蒋云柯,朱亮亮.来自远古文明的呼唤——史前彩陶绘画解读[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60-61.
  [8]王立夫.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作品考辨[J].美与时代,2016(5):118-119.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追寻乌托邦象征的“桃花源”母题,在绘画语境之中不断地被删减或者添加,更甚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以适应时代审美趣味。  关键词:桃花源;文人;皇家  关于“桃花源”的想象并非是从陶潜开始的,关于桃花源的相关传说也并非仅限于他所作的诠释。伴随着时间的流动,所表现出来的图绘也就有着不同的诠释,也正如石守谦先生所言:“桃花源在意象化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多元变异的可能性。”[1]作为一个心灵的
期刊
摘 要:综合性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文博界思考。文章结合烟台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发挥博物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独特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和研究、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搭建博物馆“活态”的传承平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征集研究;传承  随
期刊
摘 要:抗日战争期间,时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指挥了八路军抗战史上有名的黄土岭战斗。在此次战斗中,我军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并收缴阿部规秀一件镶有两颗金星领章的黄呢大衣。  关键词:抗战文物;阿部规秀军大衣;黄土岭战斗  1 馆藏阿部规秀军大衣的来历  抗战文物是中华民族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特殊文物,它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伟大历史,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牢记历史、
期刊
王有辉  男,汉族,生于1948年8月12日,贵阳市人。实力派画家、诗人、科普作家、鸟类学高级研究人员、贵州动物学会理事、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名誉会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鹤类专家组专家、贵州日报和新华社通讯员。从小酷爱绘画艺术,曾得到原贵州国画院院长李昌中、贵阳学院教授龙开朗等多位书画大师的指导。  2017年,作品在河南苏富比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举办的“世界艺术大赛”
期刊
摘 要: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紧密的关系早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这种紧密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两种文化同类器物在器形、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互相影响,同时也表现在各自的丧葬习俗中。齐家文化玉器作为齐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性器物,在形成独立的玉文化体系过程中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龙山文化因素的影响。但齐家文化玉器的器形和制作工艺的形成和发展不只受到外来文化因素影响,更多的是继承和发展了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
期刊
摘 要:在甘肃嘉峪关出土了很多有名的彩绘砖画,占比重较大的是庖厨图。它是西部特色文化的代表,通过简朴的描绘手法既表现参政文献的含义,还可以将文献补充完整。分析探讨魏晋南北朝人民生活的习惯,可以对古代各个阶级的生活都有深入的了解。在考察彩绘砖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的人民对于世界的认识具有人文性。  关键词:绘画艺术;彩绘砖画;风俗习惯;历史地位;庖厨图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绘画取材方面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模式优势尤为明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文章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大方向,分别介绍了烟台市博物馆积极与学校进行合作的基本方式和取得的相应成果,进而反思目前馆校联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旨在通过探索馆校联合的新方式、新方法,进一步丰富馆校联合的手段和途径,扩大馆校联合的覆盖面和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收藏、研究、展示、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各类客观事物的场所,对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随着文化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同省市级博物馆相比,区县博物馆因为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天津市武清区博物馆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概况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就该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发展策略展开研究
期刊
摘 要:滥觞期铜鼓主要是指万家坝型铜鼓,广西共出土3面万家坝型铜鼓,通过对其考古出土资料、地理分布、历史族属、乐器属性及功能使用的分析,以探讨广西早期铜鼓乐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乐器属性;铜鼓乐;功用  关于铜鼓的记载和研究是以广西为开篇和肇始之地。目前所见的关于铜鼓的记述、著录和研究大多集中于铜鼓的源流、族属、纹饰、功能、类型、传播交流、冶铸工艺、音乐性能、保护应用等,对铜鼓乐史文化的探讨相对
期刊
摘 要:蔡家畈古建筑群位于太湖县汤泉乡境内,距县城50千米。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后至民国初年,时间跨度300多年,期间虽有维修、扩建,但始终保持着皖西南大别山区聚落民居的传统要素,单体建筑风貌独特,整体保存较好。  关键词:省保集中成片;古居建筑群;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问题;对策  蔡家畈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含下堂厅、中堂厅、上堂厅、呈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