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 等到山花烂漫时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GW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4月1日开始,新疆人就开始关注伊犁的天气了。一场春雨足以让光秃秃的山脉变得绿油油,几片春光也可以让刚刚冒芽的杏花在几天之内花开花落。
  从这个角度来讲。观赏和拍摄杏花就显得十分紧迫,天气状况关系到杏花绽放的颜色、状态。
  天山从未寂寞
  4月清明小长假,原本是最好的出行时机,但天不作美,一场雪将前来观花的游人拒之山下。白色的草地和白色的山峰虽别有一番风味;升腾的迷雾,隐幻的花蕊也仿佛使人行走在仙境一般。但跑了几百公里赶到的游客,没有看到他们想要的盛开、怒放,摄影人所需的光,也始终没有莅临。杏树在风中摇曳,抖落了积雪,露出含苞待放的花蕊,眼看一场花事就这样被时间搁置下来。
  4月8日,天气预报伊犁地区天色放晴。我们一行5人沿天山一路西行,前往伊犁的新源县,那里正是吐尔根野杏花沟吐花的时节。
  早上8点出发时,乌鲁木齐下着小雨,细密的雨珠,让人怀疑这雨是否要一直延续到西天山。陶刚老师是重庆人,刚从云山雾海的四川牛鼻山下来。他分析,雪后的空气透明度好,湿度也很好,一场春雪过后,地上的草估计也该泛绿了。亏我还是新疆人,对这山里的情况一点都不知晓,听到这些,心里才恍然李翔老师昨晚告诉我“你们去的正好”的含义。人在车上说着天气的话,车在高速路上飞驰而过。途中阴云密布,期间还点缀着小雨,但是我们的心里都充满了阳光,仿佛看到山的那边,春光顷刻间让山体豁然开朗、花朵绽放。
  杏花是伊犁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新疆人的骄傲,因为它是西天山最美的风景之一,据说己经跃居中国十大春季探花之地。
  4月的伊犁河谷是最艳丽、最浪漫的季节。杏花最先盛开的是粉色,而后变成白色。游客及摄影师们若想捕捉到野杏林粉色的画卷,就要在杏花开放初期到来,若不慎晚来几天,那花就有可能在阳光的催促下转身变成白色,若再晚来几天,一场晚风,或许第二天你只能感叹落英缤纷的景色了。
  杏花开时,一年一度的伊犁杏花旅游节也拉开帷幕,当地居民纷纷走进山里唱歌、跳舞,游客还可以观赏到富有民族风情的歌舞、多民族音乐会、杏花姑娘评选等一系列活动。
  我们的车直奔吐尔根而去。
  春到人间草木知
  当天下午8时,我们顺利抵达新源县城。
  入住之后,天色渐晚,但明朗的晚霞告诉我们,若提前两小时到,就可以直接上山拍到雪后最清新的画面。听接应的当地摄影师说,明后天都是绝好天气,那点小小遗憾才在谈笑间慢慢散去。
  晚饭时,大家约好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7点准时出发。可我偏偏听成8点!早上,陶老师急得在楼下一阵子电话,我手忙脚乱奔下楼去,韩老师的车已经发动十来分钟了。天还一片漆黑,没一点一点亮起来的样子。
  可是到了山脚下,太阳似乎就要大放光彩。陶老师一下区间车就大喊:”我要马!我要马!”一向沉稳的韩老师帮着陶老师骑上马,自己扛着两个脚架、背着相机准备爬山。我骑在马上向东方望去忧心忡忡:太阳就在山的后面,似乎随时都有跳出来的可能,若要耽误了拍摄,罪过可就大了!再看陶老师,已经淹没到人流中去找不到影子了。
  漫山遍野的人!看那大包小包的装备就知,这个时间上山的大多是来拍花的摄影人,等到10点过后,恐怕才有游人到来。
  牵马的小巴郎很爱惜自己马,画着“之”字线上山,眼看着就要到达山梁,一拐弯,似乎又回到刚才的位置,这若在平时,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可是看看光线,再看看那些已经找好位置准备开拍的人,我恨不得立刻跳下马去。
  这里没一个闲人。骑在马上我放眼望去,杏花沟的东面和西面整体朝阳,形成道道山梁。那沟沟坎坎、梁上梁下长满了野杏树!再看山体,浑圆饱满,绿色绵延。杏树懂事地给大地留下透气的空白,那空白之处因得了更多的阳光,草皮格外油绿,让摄影师们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有摄影师就在阳光照射的某一瞬间,抓住绿色山梁上那疑似人体的优美曲线而获奖,这曲线与周围粉色、白色的杏树相互映衬,唤起人们美好的遐思。沟的南面是巩乃斯河宽阔的河谷,现在已经成为农耕区,整齐的条田一望无际伸向远方。河谷的背景是另一道山,积雪还未融化,山顶现出清晰的白色流淌的线条,
  走到上梁上面,一道朝阳正由东向西倾洒过来,在前方的梁上,形成摄影师们梦寐以求的光带。据说,最佳的时刻,光线打在层层叠叠的山梁上,最多会形成5道绿色和粉色相间的光带!视线所及,杏林如潮,错落有致,宛若仙境。
  尽管这样的画面有巧遇的成分,但由于吐尔根山谷坐北朝南的整体方向,以及鹿角状的整体结构,日出后一两个小时内,阳光让山坡变得“波涛滚滚”,山梁形成极佳的层次效果却是晴朗天气下的常态景观。
  随着太阳一点点升起,漫山遍野的坡上都披上了金色的霞光,杏花就在这样柔软的光线中随风绽放。而山风却不知从哪个方向吹来,似乎旋转着又飘下山去。前天这里还在落雪,今天却丝毫没有凉意,风吹在脸,仿佛一只手轻轻拂过。
  一条主梁直通山顶,人们就站在梁上逆光拍摄,远远望去,花花绿绿站满了人。因镜头都对准了远方,所以相互之间并没有阻碍。山上的杏树,或抱团簇拥,或独自傲立,杏花和杏树点缀其间,浓密间梳,光和影如影相形,树和草相得益彰,而每一棵自然生长的杏树,都有着最美的姿态,无论哪一种,都让人迷醉。起初我很怀疑那些站在低处的摄影人的拍摄水平,后来才发现,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都能拍到绝美的画面。
  中午回到住处,我迫不及待地查了当地资料,才知这是一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新疆最大的原始野杏林!因山地河谷的冬季逆温气候而遗存下来。
  中世纪的遗存!在感叹上天慷慨赐予时,我也感叹着几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是多么淳朴和善良,将这么美的风景一直留存到今天。
  莽原起伏,青山吐秀
  新疆新源县的吐尔根杏花沟紧邻那拉提大草原。那拉提是蒙古语“太阳”的意思。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惫不堪。谁知,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似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官兵们大叫“那拉提,那拉提”,于是有了这个地名。   据资料记载,那拉提草原是在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形成的地势,发展到今天,不仅有大面积的坡度和倾斜河谷阶地,还莽原起伏,植被丰富。这片被“太阳”深深眷顾的土壤之上,生长着大片杏树这种蔷薇科落叶乔木。
  吐尔根野杏花沟集中分布于巩乃斯河北岸,占地3万多亩,是新疆野杏林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处的杏树属天然原始杏林。也就是说,它们是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精灵!
  4月,新疆伊犁河谷就开始进入一个美丽浪漫的季节。山上、草原上的果花、草花次第盛开,最先盛开的就是新源县的吐尔根野杏花,最惹眼的是绵延十几公里的山坡上,野杏树覆盖整个半山腰。杏花竞相开放,杏树一身雪白或粉红,弥漫着新鲜的气息,几公里之外,都能闻到清新的杏花香味。
  下午,随着太阳的转移,我们来到对面山梁,等待日落前的最后一抹平光。由于时间还早,大家决定负重登山。不甘寂寞的哈萨克族青年策马扬鞭在山梁上奔跑撒欢,形成了另一道风景。
  东边的山梁景色比较集中,陶老师和韩老师看中了一颗独树盯着拍。那棵树独享着斜坡上的大片阳光而繁花似锦。他们还看中了对面牧民的房舍以及坡下吃草的羊。
  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浮生
  以后的两天,我们像上班一样,分别在清晨7点和下午5点准时出现在西山梁和东山梁。看朝阳跳出远山,光芒万丈,看夕阳渐行渐远,遁入大山。
  杏花沟很美,前后左右都是景,杏树在初绿的背景下,被鲜嫩的、淡淡的粉色、白色所渲染,既有大气磅礴的场面,又有形单影只的妩媚。陶老师和韩老师一边拍摄一边探讨:构图一定要简,光影线条应清晰、流畅;牧民和他们的马、牛、羊是生活的气息,与炊烟一样可以成为画面里的点睛之笔,而我真的体会不到这些,我的脑子总是想到和摄影无关的内容,比如,这些杏树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会像胡杨一样三千年不死吗?吐尔根有几条这样的杏花沟?伊犁其他地方还有野杏林吗?甚至想,它们的果实甜吗?老乡家里一定还有晒干的果脯吧,等等。
  中午回到驻地,我又迫不及待地询问,果然这野杏林里面还有着很多秘密。
  野杏树高5~10米,主要分布于海拔950~1400米的低山带。它们喜欢阳光,耐得住严寒,根系发达且深繁,理论上,杏树寿命很长,均可达百年。
  伊犁地区是杏子的原始种子基因库。春季有很好的蜜源,果实是杏汁、杏脯的优质原料,杏仁又可作中药材,也可成为杏仁食品的原料。杏花遇到寒流也会被冻死,2005年春一场大雪,就将杏花全部冻死,以至于当年颗粒无收。
  伊犁地区有着大面积的的野杏林,杏林西起霍城县的大西沟、小西沟、果子沟,伊宁县的匹里情沟、吉里格朗沟、向东延伸至新源县的铁木尔勒克、交吾托海野果林、巩留县的吾都布拉克沟,察布查尔县的苏阿苏沟。皆因河谷的冬季逆温气候而遗存下来,整个半山腰均被野杏树覆盖。夏季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冬季处于逆温层,十分有利于野杏成林生长。野杏的适应性比栽培性强,尤其是能够忍受盐渍化的土壤。
  我忘了两位摄影师 “今天的花比昨天开得好” 的总结,只感觉它们太美了,以至于神思恍惚地在山梁上漫步,偶尔才会举起相机片几张。
  或许杏花的时间隧道比人类的历史还深邃。没有人知道这些杏花在这里悄悄盛开过多少次,没有人知道,在伊犁河谷一个平静的山坳里,那一树一树的繁花怎样寂寞地绽放着,没有人欣赏,没有人赞叹,只有当地的牧人,身处这场花事的中心,赶着牛羊静静地看。
  晚上观摩照片时,看着那张张精彩的瞬间,感觉这俨然有着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世界:“野杏花林,上坡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想也许是这样:在那遥远的某一天,几颗杏核随风来到了这里,经过叽叽喳喳的讨论,决定留下来在这里过冬。它们睡在山谷舒适的草丛中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在它们还没有准备动身启程的时候,一不小心,它们发芽了,从此,这些杏子就在这里扎下了根。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它们慢慢长大,慢慢老去,慢慢开花,慢慢结果,把能量转化为果实,把果实献给大地,把子孙延续到今天。
  看着那些因杏花更加丰盈的大山,因盛开而娇艳无比的杏花,我们不难想到,几百年来,每到春天,它们都是这样盛大地开一次花,盛大地结一次果,无论有没有观众,有没有赞赏,它们都真实地履行着生命的职责,或许它们更愿意与山交流,与阳光对话,与风擦肩而过。
  这就是野杏花林的世界。当我们即将离开吐尔根时,我不知自己是收获了作品、收获了美景,还是收获了杏子的世界。在空中俯瞰天山的时候,我想,杏花是幸福的,它们有大山有阳光有空气,如今它们又有了更多人的关爱和欣赏,杏花的世界会因此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9月5日,在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期间,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景区与唐山大陆房车销售有限公司签约1100万元的房车销售合同。新疆首个房车基地将落户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景区。今后,开着房车去旅游将成为引领新疆旅游潮流的新时尚。  开启首府房车旅游新时尚  此次车展共展出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国内外的3大类、11个品牌的房车,自行式、拖挂式、背驼式以及托挂式帐篷车等,让观众大开眼界,每天观展者达五六千人。  乌
期刊
走进你,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总愿意不厌其烦地去写你,那是一种感情深处的力量,也许,无以言表,也许,不可名状。也许,是感动。更或许是一种释然。  走进你,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总愿意不厌其烦地去写你,那是一种感情深处的力量,也许,无以言表,也许,不可名状。也许,是感动。更或许是一种释然。  艾比湖,蒙古语称“艾比淖尔”,意为“向阳之湖”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水
期刊
阿尔金山——梦里追寻的秘境。  这片高原,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人类涉足最少的地区,也是地球上自然生态保存完好的处女地之一,被称之为动植物的自由国度。  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新疆、青海和西藏的交界处,东邻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南倚昆仑山与羌塘高原相连,北靠阿尔金山和罗布泊,平均海拔4500米。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又未通公路,加之进入手续控制严格,所以人迹罕至,使这里成为少有的一
期刊
龙文化起源之谜一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技术、宇宙生命与文明等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可能会推翻原有传统推测和研究。  龙文化起源之谜  长期以来,学者们提出对龙的崇拜不是实物崇拜,而是对一种非实体的文化创造的崇拜,然而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告诉我们智能生命创造物种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功能基因组的破译,以及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命的人为智能创造
期刊
哈萨克民族在春天,当草原越过漫长的冬天,重新滋生出绿草覆盖草原的时候,“阿肯阿依特斯”大会在阿勒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过去只是知道哈萨克人的“阿肯弹唱”,“阿肯阿依特斯”大会,也就是在这个春天我才开始认识、熟悉的。  春天的牧场是节日的盛宴  新疆5月的阿勒泰山区依然寒冷,在这个季节马牛羊转场之前,这里的哈萨克人会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到聚集地,进行一年一度的“阿肯阿依特斯”会,每个地区每个乡举办的
期刊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山巅的圣湖。这就是天山天池飞龙涧人行步道的真实写照。  飞龙涧步道,缘三工河谷依势造型,略加疏通,便形成这样一条埋在山谷中,隐在绿荫下,飘在河流畔,浸在花香里,徜在鸟语中,集景、色、幽、鲜为一体的通幽曲径。这里地貌奇特,鬼斧神工;四季如画,物华天宝,实为罕见的典型亚高山空谷景观,备受中外宾客的青睐。  飞龙涧步道2002年通行,全程1666米,下自游客服务中心始,经
期刊
伊犁河谷的春天总是那样热烈,积攒了大半年的激情在暖阳的催促下热烈绽放,新源县杏花沟首当其冲,一夜之间漫山遍野铺满了粉嫩的杏花。绿草、老树、鲜花还有山坡上的牧人小院惹得人们纷纷从千里之外赶到这里。一年中不常有的喧嚣和嘈杂惊飞了牧民小院中几只黑色小鸟,起初大家都以为是牧民家养的鸽子,走到牛圈旁仔细分辨之后才看出其中的区别。这些黑色的小鸟为何会如此大胆地停留在牧民家呢?  就在我们盯着这些小鸟之时,牧民
期刊
杏园小路上生长着惹人眼的杏花。明媚的阳光下,人也像春天要复苏一般,全身的经络和血液涌动,总之要去大自然里撒撒欢了。  新疆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当内地已是春暖花开时,新疆却还是春寒料峭。不过这并不影响春天的到来,在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那里的春天算得上是新疆最早的了,而杏花可以说是报春花,当城市里还残雪未了的时候,鄯善的杏花早已“枝头笑”了。  拥抱春天 感受阳光  人们都说,新疆没有春天,要么是冬天
期刊
地名是地域的活化石  有人说选择了一个城市居住,其实就是选择了自己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每个城市名字背后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和魅力,都会一点一点地在你的生命中刻下种种不易察觉,但却挥之不去的印迹。  那么该如何向你述说库尔勒这样一座城市呢?有人说,库尔勒是一座新城,没有什么厚重的历史可言。此话差异,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因而地名上可以负载很
期刊
罗布泊,被喻为“消逝的仙湖”。因为曾几何时,这里湖清草美,飞鸟成群;这里曾经人声鼎沸,商旅“丝绸”;这里曾经万家灯火,楼兰城立。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原因,现在它寸草不生,荒无人烟,成为一块冒险之地。然而又有谁还记得,罗布泊原名罗布淖尔,《山海经》称之为“幼泽”,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因为这里曾经“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