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下的高中地理“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ddd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开头“洪涝灾害”部分的教学,结合真实情境——2020年安徽省洪涝灾害险情,通过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确定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加深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并能够真正掌握实用的防灾减灾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设计;洪涝灾害;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87-02
  一、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本条课标并非要求学生对自然灾害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能夠在教师引导下,对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一定理解[1]。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自行选择要教授的自然灾害内容。教师应当让学生准确区分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与人类活动的强度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教师应营造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防灾措施,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要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当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进行自救并帮助他人,开展互救工作。
  (二)教材分析
  “洪涝灾害”为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的开头部分,从第100页至第101页中间,合计854字符,内容包括3个案例和6段正文。第一节的开头是一个洪涝灾害案例,展示2016年7月武汉新华路体育场积水图片,通过介绍武汉特大暴雨洪涝事件,强调洪涝灾害的破坏性,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武汉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等。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为正文部分,主要介绍了洪涝灾害的定义、分布及影响因素、危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等。正文中穿插一个小案例,通过展示2013年长春市民在积水路段涉水骑行的图片,佐证洪涝灾害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最后承接正文结尾处指出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通过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的案例,总结山洪的特点,与开篇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形成对比。
  本课整体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难度不大,但实用性强,案例首尾呼应,逻辑性强。
  (三)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学习过水循环、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自主探索洪涝灾害致灾机制,且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新闻媒体上常有相关报道,中小学也有灾害应急演练活动,所以学生对于洪涝灾害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认识。但是不少学生缺乏系统的探究学习,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内化为个人认知,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利用真实情境和具体数据,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展示、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2]。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洪涝灾害严重程度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说明洪涝灾害的危害。
  难点:洪涝灾害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设计思路与理念
  遵循确定主题—划分结构—过程规划的思路,秉持层层深入的理念,对本部分知识的教学进行设计(详见图1)。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区域认知
  结合图文资料与中国地理环境特征,认识洪涝灾害的分布,理解安徽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2.综合思维
  从“洪”和“涝”两方面理解洪涝灾害的定义,多要素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从社会和自然两方面思考洪涝灾害的危害;从全球到我国再到安徽省,分析洪涝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和地形的关联性,树立大、中、小尺度的空间综合思维。
  3.人地协调观
  结合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明确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灾害强度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
  通过搜集资料、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提高对灾害的敏感度,掌握基础实用的洪涝灾害防治措施。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预习
  教师活动:根据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编写导学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在灾前、灾时和灾后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学生活动:结合导学案,进行预习,思考探究题,分组搜集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能够在知识上和心理上为新课学习做一定的准备,“先学后教”模式能够有效助力课堂教学的推进。让学生自行分组并搜集资料,能够锻炼他们的协作配合能力与资料筛选组织能力。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2020年安徽省歙县因暴雨高考语文延期”的新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涝灾害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出问题“在视频中你看到了哪种自然灾害?它是怎么形成的,又会对我们人类的活动造成什么影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以热点新闻导入,并联系与每位学生都密切相关的高考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进一步追问,启发学生展开深入思考。
  3.新课教学
  (1)浅知洪涝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刚刚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今年夏天安徽省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那到底什么是洪涝灾害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展示安徽省气象局发布的新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点明洪涝灾害成因;通过图片对比,简单辨析“洪”和“涝”的区别;最后遵循“成因—过程—结果”的思路,总结洪涝灾害的定义,并根据发生地点的不同,将洪涝灾害划分为平原地区的洪涝与山洪,选取安徽省长江沿江平原地区的洪涝与皖南山区的山洪,通过表格对比两者在历时、流速与危害方面的差异。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原因,理解定义,分析表格,找出平原地区的洪涝与山洪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锻炼学生阅读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辨析“洪”和“涝”、总结定义以及区分类型,使学生对洪涝形成一种基础性的认识,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深入学习。
  (2)深识洪涝
  教师活动:结合全球洪涝灾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和地形地势图,分析洪涝灾害发生与气候、地形的关系,得出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影响的结论,分别具体说明这两种因素是如何影响洪涝灾害的分布的。进一步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地形地势图,分析三者关联性,读图归纳出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随后从图中找出安徽,讲解安徽的气候类型和地形,详细分析安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并结合安徽省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情况资料,讨论安徽省洪涝灾害严重程度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展示新闻数据,从社会角度和自然角度總结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学生活动:详读图文资料,根据问题要求总结材料。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资料,锻炼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课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增强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安徽省洪涝灾害严重程度与人类活动的关联,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通过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总结洪涝灾害的危害,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思考问题;通过对我国以及安徽省洪涝灾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和地形地势图的分析,加深学生的区位认知。
  (3)应对洪涝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活动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洪涝灾害,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组间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针对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时间段的策略思考,锻炼学生从时间角度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基于2020年安徽省特大洪涝灾害这一时事新闻,将新闻材料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以安徽省的典型案例替换书中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有利于落实乡土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   参   考   文   献   ]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邹钰.真实情境下的地理教学设计: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为例[J].东西南北,2020(4):126.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行人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的目标是确定感兴趣的行人与跨摄像头下捕捉到的不同时间地点的行人是否为同一个人。近年来行人再识别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在设计出一种有效的重排序算法和高精度的跨域行人再识别算法上,仍然存在很多挑战。一方面,目前大多数Re-ID算法利用行人的外观特征进行判别,但视角、姿态的变化、光照的强弱、部分遮挡等使得Re-ID算法得到的初始排序列表中包含很多错误的匹配项,并且很多算法在特征匹配时使用欧式距离进行排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单
车辆导航定位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许多ITS应用程序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都需要使用有关车辆位置的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运动相对定位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定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车辆位置定位。但传统的GPS纯运动相对定位技术在某些约束的城市道路环境,如高楼林立的路段、茂密的树林环绕的路段和隧道等,由于卫星信号被遮挡,往往会无法准确定位甚至失去定位能力,不能为车辆提供可靠、准确的定位,导致车辆轨迹的缺失。因此,如何保证在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下,获取准确,高质量的车辆位置信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
微波加热作为微波能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具有高效率、环境友好、选择性加热等众多优点。近年来,微波炉作为一种常见厨房电器已走入千家万户。然而,传统的微波炉研制还是遵循“设计—制样—测试—修正”这一周期,导致了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和人力消耗大等缺点。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磁仿真软件作为一种有效的计算工具,在微波炉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可以有效地为微波炉改进指明方向,
回转窑作为生产流程中的核心设备,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应用中,如电厂炉窑、水泥生产和钢铁生产等。窑的运行效率取决于各种参数,例如倾角,温度,转速,物料流率和出料率。保持回转窑的充分稳定燃烧,使得温度保持恒定,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能有效的识别与预测回转窑内燃烧状态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前期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预处理,并且精度有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射频通信的有限频谱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带宽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技术因其不受控制的可见光频段,同时进行光照和数据传输的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因其低功耗、高响应、同时具备传输和照明功能的特点多被作为发射端信号源,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因其易便携、易内
[摘 要]文章以“流水的堆积地貌”为例,探讨基于演绎法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感知活动、概念推导构建主要地理过程,再根据已有的一般概念演绎推理个别概念,让学生学会概念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增强地理逻辑思维、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演绎法;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
期刊
在无线通信中,传输环境的干扰会造成能量损耗,接收信号通常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较弱的强度,有效信号的检测困难仍然存在。在远距离空间通信中,保障空间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很重要。关联成像作为一种新颖的非局域成像方式,具备良好的空间分辨能力和抵抗环境干扰的能力,在大气干扰和弱光环境显示出优越性。莱斯衰落信道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小尺度快衰落信道,通常描述具有直接路径和无限多个多径散射源的环境,信道质量可通过莱斯因子的估计直接反映出来。本文基于莱斯衰落信道模型对关联成像质量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研究了
混沌系统具有很多特性,比如初始值敏感特性、不可预测性和拓扑混合特性。这些有价值的特性使得混沌系统被广泛研究以及被应用在很多方面。当混沌系统进行实际应用时,一些现存的混沌系统存在缺陷。一方面,存在一些可以识别初始状态或估算混沌信号的一些技术,来预测许多现有混沌系统的动态行为。另一方面,当混沌行为在一些有限精度平台被模拟时会发生混沌退化,这会使混沌行为降级为周期性行为,从而给基于混沌的应用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合成宽带成像制导雷达在超/高超声速应用情况下的目标探测能力、低截获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高重频随机跳频合成宽带波形已经开始应用。相对于常规的步进频率合成宽带体制,随机跳频合成宽带体制雷达回波中的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更加复杂,并且回波相位与目标距离、速度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线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距离方向的脉冲压缩处理还是速度/多普勒频率方向的波束锐化处理,都难以采用常规的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方法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快速算法实现,并且常规在距离、多普勒两个方向上进行分维处理的方法也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逐步演变和发展,人们对数据速率、信号调制方式也有了更加高的需求。通信系统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因此在通信过程中对信号的带宽和峰均功率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的通信系统应该有着更加多变的应用场景,所以需要对通信系统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改进,尤其是功率放大器方面,于是设计一款小型、高效、低功耗的功率放大器将对无线通信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无线通信系统下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分析和设计,首先介绍了功率放大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对功率放大器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基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