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因非遗丰富而多彩。但同时,贫困也是贵州最大的难题。
贵州非遗和自然生态更多地依托和承载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中,但它们同时大多又是极贫村。抓住其振兴,就抓住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多彩贵州发展的“牛鼻子”。在江县城26千米之外就有一个这样的传统村落——丙妹镇大歹村。从江县是贵州脱贫攻坚最难的县、大歹村是从江县最难的点,可谓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全省最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大歹村有287户人家,人口却达到2 047人。平均每个家庭有7口人,最多的一家有11个孩子。加上山高坡陡、耕地稀少、无产业支撑等因素,造成该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2.56%。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实现2020年贵州全省脱贫的目标,2019年10月,贵州省纪委书记亲自挂帅督战。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无亮点、产业基础不够坚实、教育和婚育观念严重滞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7大举措: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于规模化产业;切实组织好劳务输出工作,借助省交通厅帮扶契机,重点组织群众参加从江县基建项目,让群众离土不离乡;让人口劣势转为人口优势,同时增强教育力量、开设夜校、民艺培训等,让村民掌握技术,成为务工好手;做好民俗文化挖掘,突出亮点特点,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等。此外,为了早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帮扶单位在贵州省交通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同年11月,在贵州省纪委书记再次到大歹调研的头天一晚上,依据“做好大歹民俗文化挖掘——突出亮点特点”的精神,按照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非遗助力扶贫、非遗 扶贫促乡村振兴理念,通过省、州、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连夜碰撞和沟通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赵罡院长,“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文化旅游保护发展思路和非遗品牌出炉。围绕这一突出大歹苗寨亮点和文化旅游保护发展思路的主题,该如何呈现亮点呢?
2019年12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从江县大歹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完成,2020年3月《从江县大歹村乡村旅游节点方案设计》完成;尽管受疫情影响,3月中旬,经过贵州省非遗中心调研,结果发现,这个仅有2 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而且除了大歹村,在附近的小融、大融、代家寨、老或等村,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因此,通过对周围各村寨的梳理,将各个村落的非遗项目“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文化旅游“非遗走廊”。在专家指导下,帮扶工作组按照“山脊上的非遗走廊”这一主题,通过普查、发现、梳理、整治、建设,通过以共同绘制了“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手绘导览图为抓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统一指挥棒运用好。
2020年4月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跟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组织专家到大歹村,不仅对当地居民进行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还建起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扶贫家庭工坊”。经过短短5天的培训,村民就能以不同于以往的材质,绣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如此一来,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手工艺产品很快转化为订单。
与此同时,大歹村围绕“如何保护和治理”“怎样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组织跨界专家探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从种树和培植花草入手,通过环境整治开始推进实施,例如增加了废弃水池的功能性建筑物、增设文化娱乐生活场地、利用旧房屋改造成非遗餐厅、恢复苗族鼓楼等。并且,所有工作都遵循了传统村落保护原则,按照文物建筑的修缮要求——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原环境,较好的呈现人文和自然状况。例如,苗族鼓楼的修建,不仅要按照传统工艺修建完成,修建者还必须是当地工匠。而且,修建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当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挖掘、保护和抢救。经过系列改造升级,大歹村的整体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呈现出活力、活態。
基础工作推进的同时,接下来就是培训和宣传推广,通过拍摄“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宣传片、手绘旅游导览图等。借助电视台、互联网、直播平台等媒体力量,当2020年7月30日开园时,大歹苗寨的文化内涵、饭稻衣棉的农耕体系和鼓楼、民居、禾晾、仓房等干栏建筑群纷纷得到了游客的赞许,展示的手工艺品也广受青睐。10月4日,十月黄金周期间,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用3分59秒专题播报“大歹苗寨走上旅游脱贫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从2020年7月31日开园到10月底,3个月时间,已接待游客8 000多人次。
帮扶工作为大歹村注入了活力,也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村民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接纳新事物,为大歹村的未来增添更多希望。
聚有情怀的人,做有温度的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振兴大歹苗寨,我们看到了发挥“专家作用”和“典型示范”的重要性,值得大家深思。乡村振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工程,点多面广,需要做到精准,且一村一策,需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智慧和全程参与作用。
01 人文与历史
学术主持:陈红雨
参会嘉宾:徐艺乙 赵农 金江波 王子怡 董波
分享内容:
《滕固的河南古代文化遗产考察与研究初探》 韦昊昱
《
贵州非遗和自然生态更多地依托和承载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中,但它们同时大多又是极贫村。抓住其振兴,就抓住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多彩贵州发展的“牛鼻子”。在江县城26千米之外就有一个这样的传统村落——丙妹镇大歹村。从江县是贵州脱贫攻坚最难的县、大歹村是从江县最难的点,可谓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全省最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大歹村有287户人家,人口却达到2 047人。平均每个家庭有7口人,最多的一家有11个孩子。加上山高坡陡、耕地稀少、无产业支撑等因素,造成该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2.56%。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实现2020年贵州全省脱贫的目标,2019年10月,贵州省纪委书记亲自挂帅督战。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无亮点、产业基础不够坚实、教育和婚育观念严重滞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7大举措: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于规模化产业;切实组织好劳务输出工作,借助省交通厅帮扶契机,重点组织群众参加从江县基建项目,让群众离土不离乡;让人口劣势转为人口优势,同时增强教育力量、开设夜校、民艺培训等,让村民掌握技术,成为务工好手;做好民俗文化挖掘,突出亮点特点,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等。此外,为了早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帮扶单位在贵州省交通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同年11月,在贵州省纪委书记再次到大歹调研的头天一晚上,依据“做好大歹民俗文化挖掘——突出亮点特点”的精神,按照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非遗助力扶贫、非遗 扶贫促乡村振兴理念,通过省、州、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连夜碰撞和沟通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赵罡院长,“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文化旅游保护发展思路和非遗品牌出炉。围绕这一突出大歹苗寨亮点和文化旅游保护发展思路的主题,该如何呈现亮点呢?
2019年12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从江县大歹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完成,2020年3月《从江县大歹村乡村旅游节点方案设计》完成;尽管受疫情影响,3月中旬,经过贵州省非遗中心调研,结果发现,这个仅有2 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而且除了大歹村,在附近的小融、大融、代家寨、老或等村,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因此,通过对周围各村寨的梳理,将各个村落的非遗项目“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文化旅游“非遗走廊”。在专家指导下,帮扶工作组按照“山脊上的非遗走廊”这一主题,通过普查、发现、梳理、整治、建设,通过以共同绘制了“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手绘导览图为抓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统一指挥棒运用好。
2020年4月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跟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组织专家到大歹村,不仅对当地居民进行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还建起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扶贫家庭工坊”。经过短短5天的培训,村民就能以不同于以往的材质,绣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如此一来,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手工艺产品很快转化为订单。
与此同时,大歹村围绕“如何保护和治理”“怎样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组织跨界专家探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从种树和培植花草入手,通过环境整治开始推进实施,例如增加了废弃水池的功能性建筑物、增设文化娱乐生活场地、利用旧房屋改造成非遗餐厅、恢复苗族鼓楼等。并且,所有工作都遵循了传统村落保护原则,按照文物建筑的修缮要求——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原环境,较好的呈现人文和自然状况。例如,苗族鼓楼的修建,不仅要按照传统工艺修建完成,修建者还必须是当地工匠。而且,修建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当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挖掘、保护和抢救。经过系列改造升级,大歹村的整体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呈现出活力、活態。
基础工作推进的同时,接下来就是培训和宣传推广,通过拍摄“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宣传片、手绘旅游导览图等。借助电视台、互联网、直播平台等媒体力量,当2020年7月30日开园时,大歹苗寨的文化内涵、饭稻衣棉的农耕体系和鼓楼、民居、禾晾、仓房等干栏建筑群纷纷得到了游客的赞许,展示的手工艺品也广受青睐。10月4日,十月黄金周期间,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用3分59秒专题播报“大歹苗寨走上旅游脱贫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从2020年7月31日开园到10月底,3个月时间,已接待游客8 000多人次。
帮扶工作为大歹村注入了活力,也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村民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接纳新事物,为大歹村的未来增添更多希望。
聚有情怀的人,做有温度的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振兴大歹苗寨,我们看到了发挥“专家作用”和“典型示范”的重要性,值得大家深思。乡村振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工程,点多面广,需要做到精准,且一村一策,需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智慧和全程参与作用。
01 人文与历史
学术主持:陈红雨
参会嘉宾:徐艺乙 赵农 金江波 王子怡 董波
分享内容:
《滕固的河南古代文化遗产考察与研究初探》 韦昊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