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演唱风格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在音乐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声乐可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推动音乐艺术发展。本文以《风萧瑟》为例,从其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其艺术风格、整体基调、音色与情感要求等进行声乐演唱风格分析。
  关键词:声乐;演唱风格;《风萧瑟》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声乐艺术是音乐历史上最为常见且占比很大的表现形式,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声乐风格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也包括演唱者个人风格、大时代趋势、民族地域特色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其中,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语言的延伸,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差异。尤其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文化需求愈发多样化,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也应不断深入,并不断创新,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声乐的演唱核心
  声乐演唱是基于声乐创作的二次创作,是词曲的再次加工。在演唱声乐的过程中,应基于创作意义进行完美升华,结合词、曲、唱提升艺术价值。在演唱时,应了解创作背后的意义,加上歌唱技巧,以专业手段对其进行诠释[1]。通常来说,演唱风格是基于演唱者的情感投入,风格可谓是灵魂的花朵,源于生活感知和体悟的差异,因而截然不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迥然不同的音乐。如江南地区的音色更为细腻温婉,云南少数民族的音色更为明朗欢快,东北地区的音色则以粗犷豪迈为特点,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又有所不同。可见,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不同与音色不同有关,且认知审美差异的存在,又使各区域对音色美的欣赏不同。审美作为人类理解世界一种形式,是“形象直觉”。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不断更迭,在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中,各民族文化渐趋相近,并逐步形成大统一的局面。民族融合使既往审美认知的空间差异被打破,某些距离相差甚远的地区也可以形成相似的演唱风格[2]。可见,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亦可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对现有演唱风格的创新和改革,正趋向于科学化、体系化。同时,在创新民族声乐风格的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吸取优秀历史文化。经由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形成更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
  2 《风萧瑟》创作背景
  《风萧瑟》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节选自《伤逝》,是抒情心理歌剧,由施光南作曲,王泉与韩伟填词。在演唱中,施光南以新颖的技法,用音乐形象巧妙地展示出青年畅想、憧憬自由生活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绪。《风萧瑟》通过描绘涓生、子君这对男女相识、相恋、婚姻、离别的整个爱情历程,展示了他们在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中遭遇的封建礼教摧残,在争取自由、美满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境,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秋风起,树木瑟瑟有声。《风萧瑟》作为一个“秋”的选段,是一首咏叹调。涓生、子君刚刚开始迎接幸福生活,就迎来了重重压力。子君内心充满困惑、彷徨与不解,但仍心存希望和幻想,因此发生了在涓生回归家庭且放棄她后的人生悲剧,塑造了一个纯真柔弱、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接受进步思想,但却无谋生能力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
  3 《风萧瑟》的演唱风格
  3.1 《风萧瑟》的音乐
  3.1.1 曲式特点
  《风萧瑟》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作品呈示,作曲家将长音、三连音巧妙结合,以与前方引子形成鲜明对比,并将陈述性的歌声于高音部进行弱起处理,以灵活呈现子君苦闷、凄凉的处境。第二部分为作品展开部分,节奏的抑扬顿挫也体现了人物在此刻跌宕起伏的心境变化,既有子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控诉,也有对内心愁苦的近似哀求的表达,随后以快速的节奏表达其迷茫、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则以舒缓慢唱进入首尾呼应,于休止过后再现于主和弦上结束,最后以琵音结束全曲,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对子君的哀伤与无奈予以揭示。
  3.1.2 旋律特点
  声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与音乐的紧张性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若想增强音乐的紧张性,演唱者需在音的力度上进行相应变化,以音控制力度[3]。演唱《风萧瑟》,声音应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同时不可冲动,演唱者应善用腰部横膈膜的力量,以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同时要巧妙运用臂腿、脚掌等的力量。如在演唱“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这句时,演唱者应遵循曲目的旋律特点,以低沉的声音演唱,由头腔共鸣带出声音,灵活诠释子君的紧张、手足无措。在力度减弱时,恰可表现子君理想破灭后的那种失落与茫然。从整体上分析,《风萧瑟》张弛有力,创作者在二度创作中,将音乐风格、形象等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风萧瑟》的演唱风格
  3.2.1 把握基本音乐元素
  施光南先生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音乐抒情、心理刻画手法,使音乐于戏剧中得到了有力的彰显。在《风萧瑟》中,其充分发挥节奏、节拍的魅力,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为让人物的心理状态更符合演唱氛围,在演唱时,要关注乐句节奏的对比性。在高潮部分,更是精妙地安排了休止符和切分音,积极推动歌曲的情感升华[4-5]。优质的音乐可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有利于情感的融入和宣泄。在情感把握上,最突出的是力度强弱,唯有如此才能使音乐的魅力得以凸显,以取得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此外,旋律是歌曲演唱的灵魂,虽然这一唱段的篇幅较长,但旋律朗朗上口,甚至是以说话的语气谱写旋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使演唱与生活更为贴近。
  3.2.2 对音色的呈现要求
  音乐演唱少不了好的音乐,对于声乐演唱,音色主要是演唱者声音中饱含的感情色彩,能否唱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与演唱者的音色、鉴赏力有直接关系。演唱者不仅应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唱技巧,从而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以更好地发出能表情达意的音色,使情感的导向作用得以发挥[6]。此外,气息、音准同样与声乐演唱呈现出相关性,演唱者需应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使自己在演唱时保持气息的均匀与顺畅,进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感情。在演唱练习中,应强调男声e、i母音以及女声u母音和o、u母音的训练等。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使音色更为饱满。其中胸腹式呼吸法具有更大的储气容量,还可有效地控制腹部肌肉,是当前常用的理想呼吸法。要不断练习此种呼吸法,以在演唱时运用自如,实现声音、情感、气息的完美融合,进而更好地感染观众,使其领悟《风萧瑟》的魅力,并提升对音乐艺术内在价值的认知。   3.2.3 对演唱风格的把握
  (1)基于创作背景把握演唱风格。《风萧瑟》的创作背景、时代因素决定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因此,在演唱《风萧瑟》的过程中,应基于歌曲背景把握演唱风格,奠定一个主要的演唱基调。也就是说演唱者应充分考虑到《风萧瑟》的时代背景、创作者想要借此阐明的意图等,在掌握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演唱相关句段,可呈现歌曲的风格。如其中“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这句,演唱者在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后,才能更自然和深切地体会对生活的无奈感。
  (2)基于整体风格把握演唱风格。声乐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对于《风萧瑟》而言,歌唱者需從整体风格出发领悟和感受歌曲。《风萧瑟》的音域跨度极大,一咏三叹,充满细腻的声乐韵味和特有的音乐张力,二者的融合能使《风萧瑟》的感染力更强。在第三小段落“我想虔诚地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这句话中,对“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进行重复强调,完美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感情与旋律的结合使情感的抒发更为充沛。
  (3)基于咬字吐音把握演唱风格。在演唱《风萧瑟》这一高难度的咏叹调时,气息非常重要。在歌曲中有大量的长音、连音存在,音域相对较宽,所用篇幅也较长,在演唱中不能随便换气。要拖住应唱完的节拍,规避喊、炸,应以饱满的、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在演唱《风萧瑟》的过程中,应从语音入手,确保语音准确、灵活、清晰,从而使观众受到最美妙和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独特的旋律清晰地将歌词传递给观众。演唱者需利用自己敏锐的触觉、听觉进行辨析,把握好音色,即演唱者声音高低会直接影响音色,因此,其需驾驭好音色,利用好行腔的作用,在演唱时,由高度控制的声音渐强进入,迅速找到共鸣位置。同时开展咬文吐字风格专训,结合形体训练,发出高质量音色。在咬字方面,务必要准确,但也不能将其咬死。首先,字符要饱满圆润,而这需要气息的支撑,要做到声音的统一。其次,要字尾归韵。对于音色音型,要准确、清晰地进行三连音演唱。低音部分,如“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虽然旋律呈现较低,但在演唱时要保持高音状态与位置,即要真正做到高音如平路、低音如上坡。
  (4)基于情感蕴含把握演唱风格。情感是声乐表演的核心,其不仅在于演唱形式的精练,也是曲目自身在意境方面的营造。此外,词章语言、曲作旋律再美,也是需要借助声腔来演唱的,因此,唯有赋予声情之美,才能使听觉美感得以真正传达。声乐中的声,即艺术化、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演唱者凭借演唱技巧所发。演唱者在演唱时,需依据曲目蕴含的情感,锻炼自己的声音,并驾驭它,以达到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目的。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情感发挥着导向性作用,要依据思想情感指导气息、发声,进而生成传递情感的声音。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作品中的神韵。要做到这一点,演唱者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将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亲身经历,声音的急缓要契合歌词的情感。在唱到“那斑斓光彩的理想”时,演唱者应眼中有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演唱“在你怒吼中剥落”的过程中,要回到之前的迷茫与彷徨中。在第二段演绎中,子君祈求秋风、落叶的帮忙,倾诉其人生的艰难和不如意,速度可由慢至快,情绪应随之不断高涨,在步步推进中让观众沉浸其中,感知主人公的情绪,体悟其遭遇。在第三段演绎中,旋律充满活力,速度由缓慢逐渐急促,音乐情绪表现得非常热烈和激动。在这个全曲的爆发点,演唱者的声音务必要饱满,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其激情、痛苦。演唱者要融入人物的情感中,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将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4 结语
  一首作品被不同的人演唱,会有不同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发音技巧、演唱者的情感等均为影响因素,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者,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声乐的演唱风格不仅仅是发音、语言,也与演唱者独特的风貌技术、形体、情感表达等有关,而这些与演唱者的音乐直觉和音乐积累有关。现代社会提倡“百花齐放”,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下,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可推动音乐事业可持续发展。《风萧瑟》完美的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树立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象,且在抒情演唱中体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我国歌剧中不可多得的抒情性与戏剧性高度统一的声乐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吉美逸.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J].艺术评鉴,2016(3):62-63.
  [2] 李贝.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方法及其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J].北方音乐,2020(2):44,47.
  [3] 廖星麟.论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音色运用[J].黄河之声,2017(4):85-86.
  [4] 韦菁.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北方音乐,2016,36(4):16.
  [5] 欧阳蓓蓓.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17-18.
  [6] 彭健敏.浅谈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6):51.
  作者简介:何颖(197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声乐。
  王玉楠(1996—),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致力于探寻省属行业特色和共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通过认真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发掘适合该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主要举措有通过自主培养与“四三工程”打造一流的学科队伍、通过构建多元模块打造一流学科平台、通过实施重要项目带动一流学科的科研产出、通过打造长望实验班培养一流学科拔尖人才、通过国际合作垂直拉升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准与国际声誉。近年来,该校成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期刊
摘要:校园戏剧是校内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创造,参与者共同通过参加戏剧创造和欣赏获得潜移默化的价值传播和积极的审美愉悦。山东建筑大学原创话剧《咫尺匠心》是在建党百年之际编写排演的校园三幕剧,它借助话剧的艺术形式,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舞台+思政”“排演+学习”“沉浸+体验”,实现审美愉悦与价值传递的统一,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党史学习更“有情”,让思政教育更“有
期刊
摘要:在技术的普及以及环境的推动下,直播业的发展愈加蓬勃,当观看直播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内容之时,一股直播界的异类“审丑”之风也悄然出现。本文以抖音用户“殷世航”被封号为例,深刻剖析“审丑”现象,进而总结出直播间“审丑”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想应对这股异类之风,媒介平台、宣传界、个人三方必须承担自我责任,联合抵御。  关键词:直播;“审丑”;抖音;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逐步开展,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讨论逐渐深入,研究逐渐从单一的非遗保护视角向文化空间视域转变。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空间的研究角度出发,以纪录片《中国大运河》为例,探讨在大运河文化空间建构及传播中,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特点以及需要关注的文化空间特性,旨在为纪录片创作尤其是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
期刊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偶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由数字复制技术创造的虚拟偶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中国首位虚拟偶像歌姬洛天依为例,介绍虚拟偶像的发展历史和合成逻辑,并从“盗猎者”与“游牧者”、准社会互动理论、自我投射、身份认同与网络互动四个方面探究虚拟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关键词:虚拟偶像;关系研究;洛天依;粉丝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
期刊
摘要:美剧《西部世界》不仅展现了人类与高智能机器人的共存问题,还蕴含着对人类现状的反思。本文分析片中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争取生存权的反抗,探讨后人类视域中的人类主体性反思。  关键词:后人类;高智能机器人;《西部世界》;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即将迈上创造高智能机器人的“阿基米德点”,这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主要借助人的声音进行思想情感的有效传递,使人们通过声音感知艺术的魅力。要想收获良好的演唱效果,有效的歌唱技巧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作曲家的背景、歌曲创作的背景、对于歌曲相关内容的理解等也值得我们重视。只有把前期的案头工作做好,深入理解作品,进而搭配演唱者良好的歌唱技巧,演唱者的感情才会更加饱满,演唱的效果也会更好。尽管声乐演唱的主要部分在于演唱,但是如何理解作品的内涵、如何准确传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探索非遗活化的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举例分析法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为理论依据,以田横祭海节为例分析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形象、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乡村旅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围绕文化IP形象设计、文创品牌建立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再设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产业链。以田横祭海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期刊
摘要: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源头。山西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历经漫长历史的沉淀,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舞蹈体系,并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及传承价值。本文阐述山西民间舞蹈的分布、种类及其普遍特征,探讨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并提出山西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三只松鼠“森林大礼包”坚果包装为例,探索互动性在契合包装中应用的方法及意义,在产品包装的视觉和结构上进行互动性契合的探索研究,使坚果包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在互动契合中传递产品信息与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契合,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互动性;契合;消费体验;坚果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TS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